警惕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2016-11-2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阶段的一种严重威胁患儿生命的疾病,临床上以腹胀、呕吐、便血、严重者休克为主要临床表现,腹部X线检查以肠壁囊样积气为特征。
来源:品牌推广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阶段的一种严重威胁患儿生命的疾病,临床上以腹胀、呕吐、便血、严重者休克为主要临床表现,腹部X线检查以肠壁囊样积气为特征。国内外报道NEC的发病率占活产婴的1‰-‰,占NICU患儿的2%-5%,比任何消化道畸形发病率均高[1]。
目前多认为NEC是由早产、感染及其炎症反应、缺氧缺血、喂养不当等多种因素综合引起。所有因素都是通过影响肠黏膜血液供应,令黏膜局部缺血,致使肠道蠕动减弱,食物在肠腔内积聚,影响肠道功能并导致细菌繁殖[2]。
NEC的基本治疗措施包括禁食、胃肠减压、抗生素使用、对症治疗、拔除脐血管置管、监测(生命体征、腹围、出入液量、胃肠道出血等)、实验室检查(生化、脓毒症指标等)、影像学检查、手术治疗等。近年来,随着肠道菌群与微生态制剂研究的进展,益生菌逐渐被纳入NEC的防治方案中。
导致NEC的可能因素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及重症监护的新生儿肠道内菌群定植延迟,肠道内细菌种类缺乏,尤其是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缺乏,使肠道菌群的定植模式易于改变,从而使NEC发病率增加。
另外,感染是导致NEC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细菌在NEC发病中的作用包括两方面:肠道致病菌定植后对碳水化合物的发酵作用导致氢气形成;同时,由于粘膜完整性破坏,细菌“易位”到局部淋巴结并激活局部巨噬细胞。研究证实,一旦细菌移位或出现毒素吸收,内源性炎症介质产生即可能在NEC发病中起关键性作用[]。所以,肠道菌群的稳态对NEC防治就显得尤为重要。
防治NEC的相关尝试口服益生菌可抑制肠内致病菌的过度繁殖,使异常的肠通透性、失衡的肠微生态系统恢复正常。研究发现,双歧杆菌可通过减少肠道致病菌、减少内毒素生成、降低肠上皮细胞磷脂酶A2表达及减轻细菌移位等作用来减少NEC发生[4]。
哥伦比医院NICU住院治疗例新生儿给予每日口服嗜酸乳杆菌和婴儿型双歧杆菌活菌制剂,观察其临床预后,并与前1年在同一NICU住院治疗而未补充益生菌的例病例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对照组共有85例新生儿发生NEC,5例NEC患儿死亡;实验组只有4例发生NEC,14例NEC患儿死亡[]。
针对使用益生菌是否会增加全身脓毒症风险,国内外学者近年也进行了相关研究。一项Mta分析结果显示,益生菌可降低发生NEC的风险,可降低其他原因引起的死亡风险,而对NEC引起的脓毒症或死亡的风险无影响。一篇包含10项RCT(例早产儿)的Mta分析结果表明,应用益生菌可显著降低严重NEC的发生率和总病死率,所有研究均未见口服益生菌导致相应菌株全身感染的发生[4]。
由于NEC患儿主要缺乏嗜酸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所以选择含有该两种菌群的微生态制剂对该病的防治效果较好,如培菲康散剂(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链球菌)。
对于新生儿,给药时主要以散剂等便于吞咽的剂型为主,同时要注意微生态制剂温度,避免温度过高造成制剂失活或烫伤。另外,对同时应用抗生素的患儿,微生态制剂应于抗生素使用间隙给予。
参考文献
[1]李函,乔立兴,黄莉等.应用微生态制剂预防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6(8):-62,66.
[2]林广,LilyKao.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研究现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10):62-64.
[]宋朝敏,王红,吴斌等.益生菌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7(6):-.
[4]崔其亮.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治疗中的矛盾与对策[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7(2):84-86.
医学界正在发生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