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ik4护士篇肠梗阻病人的护理
2016-12-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此部分内容为每日考点分享,再阅读之后可退回主界面回复“T”,则有与此内容相对应的真题可以做哦~~,若有任何建议请回复,谢谢~
肠梗阻病人的护理
一、肠梗阻病人的护理
(一)病因和分类
1.依据肠梗阻发生的基本原因分类
(1)机械性肠梗阻
是各种机械性原因导致的肠腔缩窄、肠内容物通过障碍。临床以此型最常见。主要原因包括:
1)肠腔堵塞:
如结石、粪块、寄生虫、异物等。
2)肠管外受压:
如肠扭转、腹腔肿瘤压迫、粘连引起肠管扭曲、腹外疝或腹内疝等。
3)肠壁病变:
如肠肿瘤、肠套叠、先天性肠道闭锁等。
(2)动力性肠梗阻
肠壁本身无器质性病变,是神经反射或腹腔内毒素刺激引起肠壁肌肉功能紊乱,使肠内容物无法正常通行。
(3)血运性肠梗阻
是由于肠管局部血供障碍致肠道功能受损、肠内容物通过障碍。
2.依据肠壁血运有无障碍分类
(1)单纯性肠梗阻
只有肠内容物通过受阻,而无肠管血运障碍。
(2)绞窄性肠梗阻
伴有肠管血运障碍的肠梗阻。
此外,肠梗阻还可根据梗阻部位分为高位(空肠上段)和低位肠梗阻(回肠末段与结肠);根据梗阻的程度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肠梗阻;根据梗阻的发展过程分为急性和慢性肠梗阻。当发生肠扭转等致病变肠袢两端完全阻塞时称为闭袢性肠梗阻。
肠梗阻的类型并非固定不变,随着病情的发展,某些类型的肠梗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1)腹痛
单纯性机械性肠梗阻由于梗阻部位以上肠管剧烈蠕动,病人表现为阵发性腹部绞痛。
(2)呕吐
与肠梗阻发生的部位、类型有关。
(3)腹胀
程度与梗阻部位有关,症状发生时间较腹痛和呕吐为迟。高位肠梗阻由于呕吐频繁,腹胀较轻;低位肠梗阻腹胀明显。闭袢性肠梗阻病人腹胀多不对称;麻痹性肠梗阻则表现为均匀性全腹胀。
(4)停止排便排气
2.体征
(1)局部
1)视诊:
机械性肠梗阻常可见腹部膨隆、肠型和异常蠕动波;肠扭转时可见不对称性腹胀;麻痹性肠梗阻则腹胀均匀。
2)触诊:
单纯性肠梗阻时腹壁较软,轻度压痛;绞窄性肠梗阻时有腹膜刺激征、压痛性包块(受绞窄的肠袢);蛔虫性肠梗阻时常在腹中部扪及条索状团块。
3)叩诊:
麻痹性肠梗阻全腹呈鼓音;绞窄性肠梗阻腹腔有渗液时,可出现移动性浊音。
4)听诊:
机械性肠梗阻者肠鸣音亢进,有气过水音或金属音;麻痹性肠梗阻者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2)全身
肠梗阻病人由于体液丢失可出现相应的脱水体征,如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脉细速、血压下降和心律失常等。
不同类型肠梗阻的共性表现有:腹痛、呕吐、腹胀及停止排便排气。
(三)辅助检查
1.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肠梗阻发生4~6小时后,腹部立位或侧卧位透视或摄片可见多个气液平面及胀气肠袢;空肠梗阻时,空肠黏膜的环状皱襞可显示鱼肋骨刺状改变。蛔虫堵塞者可见肠腔内成团的蛔虫体阴影。肠扭转时可见孤立、突出的胀大肠袢。
(2)CT检查可协助诊断。
2.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肠梗阻病人出现脱水、血液浓缩时可出现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及尿比重升高。而绞窄性肠梗阻多有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的升高。
(2)血气分析及血生化检查
血气分析、血清电解质、血尿素氮及肌酐检查出现异常或紊乱。
(3)其他
呕吐物和粪便检查见大量红细胞或潜血试验阳性时提示肠管有血运障碍。
(四)治疗原则
尽快解除梗阻,纠正因肠梗阻引起的全身性生理紊乱。
1.非手术治疗
(1)禁食、胃肠减压
(2)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
(3)防治感染和中毒
(4)支持治疗
禁食状态下,应提供病人代谢所需的营养物质;绞窄性肠梗阻及肠梗阻晚期,由于部分血液及血浆丢失于第三间隙,应适当输注血浆、全血或衄浆代用品。
(5)病因治疗
明确诊断后可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病因确定治疗方案。
2.手术治疗
在非手术治疗的基础上,加强观察和做好手术前准备。对非手术治疗不能缓解的肠梗阻病人,原则是在最短时间内、运用最简单的方法解除梗阻或恢复肠腔通畅。
(五)护理问题
1.体液不足
与频繁呕吐、肠腔内大量积液及胃肠减压有关。
2.疼痛
与肠蠕动增强或肠壁缺血有关。
3.体温升高
与肠腔内细菌繁殖有关。
4.潜在并发症
吸入性肺炎、腹腔感染、肠瘘、肠粘连等。
(六)护理措施(★★★)
1.维持体液平衡
(1)合理输液并记录出入量
根据病人脱水情况及有关的血生化指标安排合理的输液计划;输液期间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准确记录出入量。
(2)营养支持:
肠梗阻病人应禁食,给予胃肠外营养。若经治疗梗阻解除,肠蠕动恢复正常,则可经口进流质饮食,以后逐渐过渡为半流质及普食。
2.有效缓解疼痛
(1)禁食、胃肠减压
清除肠腔内积气、积液,有效缓解腹胀、腹痛。胃肠减压期间应注意保持负压吸引通畅,密切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性状及量,若抽出血性液体,应高度怀疑绞窄性肠梗阻。
(2)腹部按摩
若病人为不完全性、痉挛性或单纯蛔虫所致的肠梗阻,可适当顺时针轻柔按摩腹部,并遵医嘱配合应用针刺疗法,缓解疼痛。。
(3)应用解痉剂
如阿托品肌内注射。
3.维持体温正常
遵医嘱正确、合理地应用抗菌药控制感染并观察病人在用药过程中的反应。
4.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1)吸入性肺炎
1)预防:
病人呕吐时,应协助其坐起或将头偏向一侧,呕吐后及时清洁口腔卫生,并记录呕吐物的量及颜色、性状。
2)病情监测:
观察病人是否发生呛咳,有无咳嗽、咳痰、胸痛及寒战、发热等全身感染症状。
3)护理:
若发生吸入性肺炎,除遵医嘱及时予以抗菌药外,还应协助病人翻身、叩背、予雾化吸入,指导病人有效呼吸、咳嗽咳痰等。
(2)腹腔感染及肠瘘
1)避免感染:
注意保持腹腔引流通畅,严格无菌技术操作,避免逆行性感染的发生。
2)营养:
根据病人情况合理补充营养,恢复经口饮食后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免影响吻合口愈合。
3)观察:
观察病人术后腹痛、腹胀症状是否改善,肛门恢复排气、排便的时间等。若腹腔引流管周围流出液体带粪臭味、同时病人出现局部或弥漫性腹膜炎的表现,应警惕腹腔内感染及肠瘘的可能,应及时通知医生。
(3)肠粘连:
肠梗阻术后病人若护理不当,仍可能发生再次肠粘连。应注意下列护理措施:
1)术后早期活动:
协助病人翻身并活动肢体;鼓励病人尽早下床活动,以促进肠蠕动恢复,预防粘连。
2)密切观察病情:
病人有否再次出现腹痛、腹胀、呕吐等肠梗阻症状。一旦出现,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包括按医嘱给予病人口服液体石蜡、胃肠减压或做好再次手术的准备。
(七)健康教育
1.少食刺激性强的辛辣食物,宜食营养丰富、高维生素、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反复发生粘连性肠梗阻的病人少食粗纤维食物;避免暴饮、暴食,饭后忌剧烈活动。
2.注意饮食及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不吃不洁食品。
3.便秘者应注意通过调整饮食、腹部按摩等方法保持大便通畅,无效者可适当予以口服缓泻剂,避免用力排便。
4.保持心情愉悦,每天进行适量体育锻炼。
5.加强自我监测,若出现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便等不适,及时就诊。
二、肠套叠病人的护理
(一)病因
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95%为原发性,多为婴幼儿,病因尚未完全明了,有人认为与婴儿回盲部系膜固定未完善、活动度大有关;5%为继发性,多为年长儿,发生肠套叠的肠管可见明显的机械原因,如与肠息肉、肠肿瘤等牵拉有关。此外,饮食改变、腹泻及其病毒感染等导致肠蠕动紊乱,从而诱发肠套叠。
(二)临床表现
多为平素健康的婴儿,突然发病。分急性肠套叠和慢性肠套叠,2岁以下婴幼儿多为急性发病。
1.急性肠套叠
(1)腹痛
患儿突然发生剧烈的阵发性肠绞痛,哭闹不安,屈膝缩腹,面色苍白,出汗、拒食。持续数分钟后腹痛缓解,可安静或入睡,间隙10~20分钟又反复发作。
(2)呕吐
早期为反射性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初为乳汁、乳块或食物残渣,后可含胆汁;晚期为梗阻性呕吐,可呕吐粪便样物。
(3)血便
为重要症状,约85%病例在发病后6~12小时发生,呈粘液果酱样血便,或作直肠指检时发现血便。
(4)腹部包块
多数病例在右上腹部触及腊肠样肿块,表面光滑,略有弹性,稍可移动。晚期发生肠坏死或腹膜炎时,腹胀明显,并有腹肌紧张及压痛,不易扪及肿块。
(5)全身情况
患儿在早期一般无全身中毒症状。随着病情加重,并发肠坏死或腹膜炎时,全身情况恶化,常有严重脱水和高热、昏迷及休克等中毒症状。
2.慢性肠套叠
以阵发性腹痛为主要表现,腹痛时上腹或脐周可触及肿块,缓解期腹部平坦柔软无包块,病程有时长达十余日。由于年长儿肠腔较宽可无梗阻现象,肠管亦不易坏死。呕吐少见,血便发生也较晚。
(三)辅助检查
X线透视下空气灌肠、钡剂灌肠、腹部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可明确诊断,并可进行复位治疗。
(四)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
灌肠疗法适用于病程在48小时以内,全身情况良好,无腹胀、明显脘水及电解质紊乱者。
灌肠疗法中以空气灌肠疗法最常用,为此首选方法。
2.手术疗法
用于灌肠不能复位的失败病例、肠套叠超过48~72小时以及疑有肠坏死的小肠型肠套叠的病例。手术方法包括单纯手法复位、肠切除吻合、肠造瘘等。
(五)护理问题
1.疼痛
与肠系膜受牵拉和肠管强烈收缩有关。
2.知识缺乏
患儿家长缺乏有关疾病治疗及护理的知识。
(六)护理措施
1.密切观察病情
健康婴幼儿突然发生阵发性腹痛、呕吐、便血和腹部扪及腊肠样肿块时可确诊肠套叠,应密切观察腹痛的特点及部位,以助于诊断。
2.非手术治疗效果观察
密切观察患儿腹痛、呕吐、腹部包块情况。患儿经灌肠复位治疗后症状缓解,常表现为:①病儿安静入睡,不再哭闹,呕吐停止;②腹部肿块消失;③口服活性炭0.5~1g,6~8小时后可见大便内炭末排出;④肛门排气以及排出黄色大便,或先有少许血便,继而变为黄色。如患儿仍然烦躁不安,阵发性哭闹,腹部包块仍存,应怀疑是否套叠还未复位或又重新发生套叠,应立即通知医师作进一步处理。
3.手术护理
术前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特别注意有无水电解质紊乱、出血及腹膜炎等征象,做好手术前准备;向家长说明选择治疗方法的目的,解除其心理负担,争取对治疗和护理的支持与配合。对于手术后患儿,注意维持胃肠减压功能,保持胃肠道通畅,预防感染及吻合口瘘。患儿排气、排便后可拔除胃肠引流管,逐渐恢复由口进食。
(七)健康教育
1.增加此疾病的相关知识。
2.加强监测,若出现突然发生阵发性腹痛、呕吐、便血和腹部扪及腊肠样肿块时,及时就诊。
看完后请记得答题巩固额~~~~~
鍖椾含鍝鏄不鐤楃櫧鐧滈鏈濂界殑鍖婚櫌鐧界櫆椋庡尰闄㈡垚閮藉摢瀹跺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