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回顾2014年度感染性疾病研究新

2017-4-2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李兰娟

艾滋病预防和治疗研究仍任重道远

1.艾滋病防治“快速计划”和路线图

年7月,第20届国际艾滋病大会召开。基于此,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于11月宣布,若实现5年快速计划的目标,能在年前避免近万新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携带者,即可于年前在全球根除艾滋病。“快速计划”的目标之一为“90-90-90”——90%HIV携带者知道其属HIV阳性,90%确诊的艾滋病患者接受治疗,90%接受治疗的病毒携带者知道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可抑制病毒的扩散。根据规划署的估计数据,截止到年6月,全球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HIV感染者有万,相比年的万有明显提高,但离目标相距甚远。另一目标是到年,将每年新增感染HIV的人数降至50万。

2.美国CDC发布更新版HIV预防指南

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CDC)于年12月12日发表了一份综合性指南,全称“美国成人与青少年HIV患者预防传播指南”,随附一篇针对临床工作人员的指南摘要。新版指南基于版指南中的4条建议所做的更新与扩展包括:(1)艾滋病毒传播可能性的行为筛查;(2)性传播疾病筛查及治疗;(3)艾滋病合作伙伴机构;(4)医疗及社会机构转诊制度。新版指南新增7条建议包括:(1)个人、社会、结构、伦理、法律及纲领性因素影响HIV传播和服务;(2)HIV感染治疗的联动机制及保留;(3)辅助生殖技术(ART);(4)持续ART的方法;(5)男性、女性生殖保健;(6)妊娠相关服务;(7)监管、评估、改进HIV感染预防及护理质量的方法以及控制HIV传播途径。

3.艾滋病的治疗药物研究进展缓慢

被医学界称作艾滋病“治愈”范例的“密西西比婴儿”,于年7月10日被宣布病情复发,初现希望的“抗艾”事业再遇重挫。这说明与一些乐观人士所认为的相反,早期治疗方案仍不足以彻底消灭HIV。在此之前半年,另一种被寄予厚望的骨髓移植疗法也宣告失败。当时,美国医院的医生宣布,2例接受骨髓移植的艾滋病患者似乎被治愈,但在停药几个月后病毒在他们体内均出现反弹。这显示出HIV在人体内“潜伏”得比科学家此前预想的更深、更持久,除血液之外可能还有其他“藏身地”。事实上,虽然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能抑制HIV在血液中的活动,但这些病毒依然能在人体内脏和脑部找到“藏身之处”。但艾滋病从30年前的“死刑”变成今天的可控慢性病,许多艾滋病患者的预期寿命可接近正常人。

艾滋病疫苗依然非常遥远。何大一的研究团队于年3月4日在逆转录病毒和机会性感染大会报告说,他们开发出了一种名为GSKLA的新型药物,将来人们只要打一针,就可能3个月不被HIV感染。早在年7月,FDA就已经批准首个预防HIV在高风险人群中感染和传播的口服型药物特鲁瓦达(truvada)上市。但特鲁瓦达的短板在于其作用时效短,必须日服1粒才能有效防御,难以在易感人群中大规模普及。GSKLA虽然还没有进行人体测试,但用猕猴进行的实验表明,注射该药后,猕猴可在接近3个月之内不被直肠内接种的HIV感染。

抗病毒药物目前仍是艾滋病患者控制病情的首选,但价格、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的形成,都使得药物的疗效显得不尽如人意。有专家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提出了新的策略,通过对HIV感染者血液中的免疫T细胞进行基因改造来控制HIV水平,最终可达到功能性治愈的目的。

微生态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1.肝硬化与肠道菌群

年,笔者带领的浙江大学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团队在《自然》杂志报道了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研究重大发现,揭示了肠道菌群与肝硬化的秘密:(1)全球首次建立了肝硬化患者的肠道菌群基因集。该基因集包含万个基因,其中36.1%即97万个为首次发现。通过与欧洲、美国及中国糖尿病患者3个基因集比较,发现了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基因集中有79万个独特基因。(2)阐明了肝硬化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变化。在属的水平上,肝硬化组的拟杆菌属含量比健康人组明显减少;韦荣球菌属、链球菌属、梭状芽孢杆菌属及普氏菌属含量显著增多。(3)发现28种细菌与肝硬化密切相关。通过基因标记物的聚类分析,发现了28种细菌与肝硬化密切相关(其中多个细菌是在肝硬化患者中首次发现),38种与健康人密切相关。(4)首次发现肝硬化患者口腔菌侵入到肠道,而健康人中没有此现象,这可能对肝硬化发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5)发现了15个高特异性和灵敏性的微生物基因,建立了疾病预测模型。该模型不仅有助于肝硬化诊断,还可用于肝硬化疗效的评估。

2.肠道微生态与肝炎的免疫互相作用机制

在实验小鼠ConA肝炎模型的基础上,通过病原菌沙门菌和链球菌分别对小鼠肠道微生态进行干预,发现病原菌加重了ConA肝炎的发生发展,主要表现为:与ConA单独处理组相比,病原菌组出现大面积的坏死和炎性细胞浸润,同时血清中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显著升高。病原菌组小鼠的小肠中树突状细胞显著被活化,进而可以促进自然杀伤(NK)T细胞对肝实质细胞的杀伤。经病原菌和树突状细胞显著活化NKT细胞产生的肿瘤坏死因子-α能力显著高于未被显著活化的NKT细胞。该发现对于深入揭示肠道微生态失衡与肝病发生发展的因果关系及互相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3.肠道微生态与肝移植感染

肝移植是终末期肝病治疗的手段,术后感染防治是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对肝移植围手术期患者的肠道微生态研究,发现术后发生隐球菌、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者,肠道微生态被严重破坏,其中,厚壁菌门尤其是双歧杆菌、丁酸菌、乳杆菌在术后菌群急剧下降。肝脏缺血预处理能够改善肝移植后肠道微生态,肝脏缺血预处理,提高了移植后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指数和物种丰度。尽管大量免疫抑制剂会引起肠道微生态失衡,但适量的免疫抑制剂能够在肝移植排斥患者肠道内,诱导出相对稳定的肠道微生态。该研究全面阐述了肝脏移植前后微生态变化及其与感染发生发展的机制,对于全球器官移植感染的防治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细菌耐药危机

1.耐药菌感染问题

WHO年发布全球死因数据表明,在全球十大死因疾病中,下呼吸道感染、HIV/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腹泻病、结核病分列第4、6、7和10位,其中下呼吸道感染、腹泻病和结核病多属于细菌性感染。医院感染,尤其是耐药菌感染成为细菌性感染病的新挑战。抗生素耐药问题在近年愈加恶化,WHO认为当前抗生素耐药已到了危机时刻,一系列令人担忧的病原菌正在逐渐耐药,甚至有可能导致无药可治,一个“后抗生素”的世界可能很快会成为现实。

2.细菌耐药控制

根据英国首相经济学顾问的调查报告,如果细菌耐药不加遏制,到年,全球每年将有万人死于耐药菌感染,每年经济损失将高达万亿美元。控制耐药需要全球共同努力,美国、英国、欧盟等已经在此方面采取协调措施,WHO在12月发布了耐药控制全球行动计划(草案),拟于年世界卫生大会全球各国签署。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瑞典研究理事会在抗生素及耐药性领域联合资助4个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美国政府也在年9月向抗生素耐药宣战,并成立了实施这一战略的特别小组。此外,美国政府还设立了万美金的奖励,鼓励人们开发针对抗生素抗菌性的快速诊断测试。

3.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

规范地使用抗生素是控制抗菌药物耐药的关键所在,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明确医疗机构在抗生素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年浙江大学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一项发表在《美国医学会内科杂志》上的研究显示,中国基层医疗单位存在严重的抗菌药物滥用问题,抗生素规范使用有待进一步加强。52.9%的门诊处方中含有抗菌药物,其中规范使用的为39.4%。而住院病历显示,77.5%的患者接受了抗菌治疗,而其中只有24.6%属于规范使用。

如果本文对您或对别人有帮助,欢迎转发分享!

邀请您







































白癜风如何根治
北京哪个医院白癜风最好

转载请注明:
http://www.rqzpg.com/zlff/151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