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房技术兽医专家鸡坏死性肠炎的诊治
2017-3-1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男,年出生,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执业兽医师。大学毕业后即入职莱阳市大房禽病研究所,并一直工作至今,现任专家门诊部主任、所长。任职期间,一直从事兽医一线工作,对肉种鸡、蛋种鸡、商品肉鸡、商品蛋鸡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控工作和技术非常熟悉。对许多危害严重的疑难病症有独到的见解,并提出了详细的治疗方案,疗效甚佳,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和广大养殖户的赞誉。重视科技创新和服务创新,不断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检测仪器和设备,并提出了“阳光式全程服务”模式,对养殖户进行全程跟踪服务,为养殖户最大程度上创造效益。
鸡坏死性肠炎又称肠毒血症,是由魏氏梭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近年来,该病在养鸡生产中发生较多,但由于养鸡户和部分兽医临床人员对该病认识不足,常造成误诊,耽误治疗时机,从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笔者在近几年临诊中经常碰到该病,现将该病的有关情况综述如下,以供参考。
一、流行特点
自然条件下仅见鸡发生本病,肉鸡、蛋鸡均可发生,尤以地面平养鸡多发,育雏和育成鸡多发。肉用鸡发病多见2-6周龄。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炎热潮湿的夏季多发。
该病的发生多有明显的诱因,如鸡群密度大,通风不良;饲料的突然更换;不合理的使用药物添加剂;球虫病的发生;环境中的污染等均会诱发本病。该病多为散发,发病后鸡只的死亡率与诱发因素的强弱和治疗是否及时有效有直接关系,一般死亡率在1%以下,严重的可达2%以上,如有并发症或管理混乱则死亡率明显增加。
二、临床症状
发病鸡只冠髯苍白,精神不振,羽毛松乱,怕冷扎堆,排黄褐色糊状臭粪,迅速死亡,有时排黄白色稀粪,有时排黄褐色糊状臭粪,有时排红色乃至黑褐色煤焦油样粪便,有的粪便混有血液和肠粘膜组织;食欲严重减退,减食可达50%以上。
三、剖检变化
病死鸡呈脱水状态,刚病死鸡打开腹腔即可闻到尸腐臭味。主要病变集中在肠道,尤以中、后段较为明显。病死鸡以小肠后段粘膜坏死为特征。小肠显著肿大至正常的2~3倍,肠管变短,肠道表面呈污灰黑色,肠壁变薄,外观见肠壁有出血斑点,肠粘膜坏死脱落,肠内充满褐色致密的伪膜并有气泡或混有糊状物,有腥臭味。
本病与小肠球虫混合感染时,除可见到上述病变外,在小肠浆膜表面还可见到大量针尖状大小的出血点和灰白色小点,肠内充满黑红色内容物,粘膜呈现更为严重的坏死。
四、临床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剖检病变等特点,不难作出诊断,由于球虫常与魏氏梭菌混合感染,所以应特别加以注意。
五、防治措施
1、预防:饲养密度高可增加发病,所以饲养密度要合适;过多的应激反应易发生该病,所以应尽量减少应激:使用乳头式饮水器,有利于减少发病;鸡舍垫料的质量与该病的发生有直接的关系,所以要重视垫料的质量。球虫病导致肠粘膜损伤是发生该病的一个重要因素,该病也常与小肠球虫病同时发生。
2、药物治疗:发病鸡群用金海立克(羽/瓶)一天一次,连用两天。粘杆菌素(斤/袋)饮水,一天一次,连用四天。个别病情严重的鸡肌肉注射青霉素(8万单位/只)一天两次,连用两天。
病情基本得到控制后用金喜素(斤料/袋)拌料巩固治疗7天即可。
六、体会
1、引起本病的病原魏氏梭菌,其抗药性很强,开始用青霉素肌肉注射即可控制,但当重复发病时再用则不奏效,所以想要迅速治愈、减少死亡和经济损失,最佳的做法应是首先采取综合防制措施,并按常规用药治疗,同时迅速采病料作细菌培养,做药敏试验,在此基础上选用高敏药物进行治疗,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2、魏氏梭菌主要存在于粪便、土壤、灰尘、污染的饲料、垫料以及肠内容物中。为了迅速控制本病,在施用高敏药物的同时,还必须做到勤换垫料,及时清扫粪便;勤喂少添饲料,搞好栏舍及周围的清洁消毒;对病死鸡只及时认真做好无害化处理,病鸡及时隔离饲养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