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摘要急性肠系膜缺血
2022-7-1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肠系膜缺血是腹痛的少见病因,每例住院患者中发病不到1例,但误诊漏诊及延误诊治将导致灾难性并发症的发生,这类患者死亡率高达60%~80%。
肠系膜缺血患者的长期治疗包括合并症的治疗及危险因素的干预,包括戒烟、血压控制以及他汀类药物治疗。肠系膜缺血患者的症状容易复发,因此需终生评估肠道血管通畅程度。应告知患者术后再狭窄、闭塞以及肠系膜缺血复发的风险及预警症状。急性肠系膜缺血23例诊治分析张鹏,李元新,吴巍巍,赵克强,王峰,赵宏伟,张骞.急性肠系膜缺血23例诊治分析[J].临床急诊杂志,,20(12):-.DOI:10./j.issn.-..12..
目的:
分析总结急性肠系膜缺血(AMI)的诊断与治疗。
方法:
回顾性总结我院2017.01—2018.12期间经急诊外科、胃肠外科、血管外科诊治的AMI患者共23例,按缺血原因分为肠系膜上动脉栓塞(EAMI)+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TAMI)组及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VAMI)组。总结两组病例的一般情况、既往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方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30d病死率等资料。使用SPSS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EAMI+TAMI组12例,男5例,女7例;6例≥60岁;症状居前3位的是腹痛(%)、腹胀(75%)、恶心(58%);腹膜炎9例,发热4例,白细胞升高6例,D二聚体升高10例。VAMI组11例,男6例,女5例;6例≥60岁;症状居前3位的是腹痛(%)、腹胀(81.82%)、恶心(54.55%);腹膜炎3例,发热2例,白细胞升高4例,D二聚体全部升高。两组病例均经CTA或CTV检查发现肠系膜动脉或静脉血栓或栓塞。两组各有3例肠坏死。5例患者放弃治疗,其余患者分别采用血管腔内手术或联合手术治疗,术后30d无一例死亡。经统计学检验,两组病例在腹膜炎发生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结论:
AMI早期无特异临床表现,诊断困难。但随着医师对AMI认识的提高,多学科MDT的紧密合作,早期的手术干预避免广泛的肠管切除及严重的术后并发症,其疗效将越来越好。
急性肠系膜缺血61例临床分析谢春杨,刘冰.急性肠系膜缺血61例临床分析[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51(06):-.
目的
探讨分析急性肠系膜缺血的临床特点,总结该病的诊断和治疗经验。
方法
收集哈尔滨医院血管外科年1月~年12月诊断为急性肠系膜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对其一般情况、既往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及治疗方法等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61例患者中男36例,女25例,发病年龄22~75岁;肠系膜动脉栓塞(SAME)11例,肠系膜静脉或门静脉血栓(SMVT,PVT)39例,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SMAT)7例,非梗阻性肠系膜动脉闭塞(NOMI)4例。腹痛是主要的临床表现,腹胀在动、静脉缺血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和DSA对于诊断肠系膜缺血具有指导意义。非手术治疗与介入和手术治疗相比,总住院日与手术治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费用与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与手术治疗相比,在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ICU入住时间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总住院费用上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TA和DSA检查诊断肠系膜缺血优势明显;介入治疗肠系膜缺血有一定优越性。
急性肠系膜缺血例诊治分析刘建勇,张维康.急性肠系膜缺血例诊治分析[J].临床外科杂志,,25(09):-.
目的
探讨急性肠系膜缺血(acutemesentericischemia,AMI)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
AMI病人例,所有病人诊断明确后均行抗凝、扩管、溶栓等药物治疗,单纯保守治疗完全缓解者17例,其余85例病人在保守治疗48小时内效果不明显,63例转为腔内治疗,58例缓解,7例未缓解,5例转为手术治疗,2例放弃治疗;另22例直接转为开放手术治疗。评估例病人药物治疗、腔内治疗、开放手术治疗的效果。
结果
例病人中,症状完全缓解92例,发生慢性肠功能不全5例,死亡3例,失访2例。
结论
AMI病情凶险,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早期诊断,尽早重建小肠血运是提高疗效的关键。腔内治疗是目前首选的治疗方案。
急性肠系膜缺血18例诊治体会方昌文,余朝文,聂中林,陈世远,唐文波,官泽宇,刘春江,高涌.急性肠系膜缺血18例诊治体会[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35(08):-.
目的
本文回顾性分析蚌医院血管外科年2月至年10月收治的18例AMI病人的临床资料,总结诊治经验。
方法
共18例AMI病人,其中男性13例,女性5例,年龄44~79岁。合并心房纤颤9例、高血压12例、冠心病3例。根据不同病情采取保守治疗,肠系膜上动
脉取栓术,支架植入法。
结果
18例病人平均住院时间15.0(1~21)d,14例顺利出院,2例因出现术后肠瘘转至外院,其中1例转至外院15d后出现心功能衰竭死亡,另1例外院治疗3个月后治愈。病人出院后第1、3、6、12个月复查,腹部症状未复发,3例支架植入病人复查CTA均显示支架内血流通畅,假腔无血流。
结论
AMI作为一种并不常见的外科急腹症,病死率高,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在排除其他急腹症时应怀疑此类疾病;采用裸支架进行夹层病变血管腔内重建,创伤小、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推广。
文献整理:李磊蚌医院急诊外科编辑:急外小编
图片用于医学交流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8614677
邮箱:
kongruiho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