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影像学认识肠梗阻
2021-3-2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北京酒渣鼻医院地址酒糟鼻病因探究 https://xw.qq.com/cmsid/20210222A05OB900
在肿瘤患者代谢支持治疗快速进步、新型抗肿瘤措施潮涌般出现、多种特色治疗技术日益成熟等多种因素的促动下,癌性肠梗阻患者面临的不再是一条绝路。河南中医院设置的国内第一家“癌性肠梗阻专科”,长期实施“柔性融合诊疗技术”,正在为更多病人带来临床获益。
影像学表现,在肠梗阻诊断及预后判断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就主要内容分述如下:
异常肠气分布
■异常的肠气分布可以分为两大类,功能性肠梗阻和机械性肠梗阻。
■功能性肠梗阻是一种主要类型,通常是由于一些局部炎症或刺激,使一段或以上肠襻失去传递蠕动波的能力,因此导致受累肠襻近端的肠道发生功能性“肠梗阻”。
■有两个类型的功能性肠梗阻。
局限性肠梗阻(也称哨兵襻),仅影响一两个肠襻(通常是小肠)。
弥漫性动力性肠梗阻影响大肠及小肠的所有肠襻,通常胃部也受累。
■机械性肠梗阻是异常肠气分布的另一种主要类型,通常存在一种物理的、器质性的、梗阻性的病变阻碍肠内容物通过梗阻节段的小肠或大肠。
■有两个类型机械性肠梗阻:小肠梗阻(SBO);大肠梗阻(LBO)。
肠道的法则
■肠道对机械性肠梗阻以或多或少可预测的方式做出反应。
■梗阻近端的肠襻很快扩张,肠腔内充满空气和(或)液体。完全性小肠梗阻可在数小时内发生这种情况。
■肠道将继续蠕动试图推动肠道内容物通过梗阻肠段(功能性肠梗阻除外)。随着肠内容物的排出,梗阻远端肠襻将最终塌陷或无气体填充。
■在机械性肠梗阻中,扩张最严重的肠襻往往是在肠梗阻发生前静息直径最大的肠襻(如盲肠),或紧邻梗阻点近端的肠襻。
■大多数机械性肠梗阻的患者将出现某种形式的腹痛、腹胀、便秘。近端小肠梗阻的患者,在病程早期出现呕吐等症状,而在远端小肠梗阻的患者,在病程晚期出现呕吐等症状。
■长期梗阻可导致肠腔内压力持续增高,压迫受累肠道血管,导致肠壁坏死和穿孔。
局限性功能性肠梗阻:哨兵襻
■病理生理学:毗邻脏器的炎症常会导致一个或几个肠襻的局灶性刺激,如胰腺炎可能影响左上腹的肠襻,憩室炎可能影响左下腹的肠襻。受累的肠襻几乎都是小肠,由于它们往往可提示潜在病因,从而被称为哨兵襻。由于局灶性刺激使这些肠管失去正常功能及蠕动能力,从而导致肠腔扩张。由于功能性肠梗阻达不到机械性肠梗阻的梗阻程度,一些气体仍然可以继续通过失去功能的梗阻肠管。直肠或乙状结肠通常可见气体影。
■局限性肠梗阻的原因:扩张的肠襻常位于发生炎症或炎症刺激相邻腹部脏器的同一解剖区域,但并不全是如此。
●局限性肠梗阻及其最常见原因。
■局限性肠梗阻关键影像学特征。
●在传统X线片,可见一个或两个持续扩张的小肠肠襻。持续是指多种体位(仰卧、俯卧、直立)或多个时间点的腹部多次系列检查均提示同一肠襻扩张。扩张是指小肠肠管直径持续大于2.5cm,功能性肠梗阻小肠扩张程度常常比机械性肠梗阻轻。大肠作为哨兵襻则较为少见,但一些特殊情况下也可以发生,如阑尾炎时盲肠扩张。
●在哨兵襻内通常可见气-液平面。
●在局限性肠梗阻中,直肠及乙状结肠往往可见气体影。
诊断误区:鉴别局限性肠梗阻与早期小肠梗阻。
●局限性肠梗阻可能类似于早期的机械性小肠梗阻,即两者均可见几个扩张的小肠肠襻,同时结肠内可见气体影。所谓早期是指患者出现肠梗阻症状仅1~2天。若患者出现梗阻症状1周及以上,则影像学看不到早期梗阻征象。
解决方案:结合临床和实验室检查以及腹部CT检查,探索梗阻原因,以鉴别局限性肠梗阻与早期小肠梗阻。
弥漫性功能性肠梗阻:麻痹性肠梗阻
■病理生理学:在弥漫性麻痹性肠梗阻中,整个肠道处于不蠕动或蠕动减低的状态,吞下的空气和产生的液体充满所有小肠及大肠。弥漫性麻痹性肠梗阻几乎都是在腹部或盆腔手术中对肠道操作造成的结果。
■弥漫性麻痹性肠梗阻的原因:手术后和电解质紊乱
■弥漫性麻痹性肠梗阻关键影像学特征。
●整个肠道包括小肠及大肠均可见肠腔充气、扩张。胃也可见扩张。
●由于肠道缺乏蠕动以及持续分泌肠液,因此,肠腔内可见较多长气-液平面。
●由于这不是机械性梗阻,直肠或乙状结肠内应该可见气体影。
●肠鸣音常消失或减弱。
诊断误区:认识弥漫性麻痹性肠梗阻。
●患者通常不会因为弥漫性麻痹性肠梗阻来急诊就诊,除非他们是腹部或妇科手术后1~2天,或具有严重电解质紊乱(例如低钾血症)。
●很多患者的腹部X线会因为假性肠梗阻或吞气症被误诊为弥漫性麻痹性肠梗阻。
机械性肠梗阻:小肠梗阻(SBO)
■病理生理学:存在一种小肠内部或外部的病变阻塞肠腔。随着时间推移,由于连续吞下的气体和持续由胃、胰腺、胆道系统和小肠产生的肠液充满肠腔,小肠肠腔将从梗阻点向近端肠道逆行性逐渐扩张。为了克服梗阻,肠道将持续蠕动或增加。这可导致高亢、活跃的肠鸣音。随着时间推移,蠕动波将推动梗阻远端的小肠和结肠内容物向前移动。如果是完全性肠梗阻,在出现症状足够长时间后,直肠或乙状结肠内通常见不到气体影。
■机械性小肠梗阻
机械性小肠梗阻原因
■机械性小肠梗阻关键的影像学特征。
传统X线平片上,梗阻点近端可见多个扩张的小肠肠襻(2.5cm)。
当肠腔开始扩张,小肠肠襻逐一堆积,形成阶梯状外观,一般由左上腹开始,随着疾病进展逐步向右下腹(黑色实线箭头)发展,具体范围及程度取决于小肠梗阻点有多远。
一般来说,若是近端小肠梗阻(例如近端空肠),则扩张的小肠肠襻数量较少;若是远端小肠梗阻(例如回盲瓣处),则扩张的小肠肠襻数量较多。
●在直立位或侧卧位片上,在梗阻近端小肠通常可见多个气-液平面。
●如果时间足够长,梗阻远端的肠道内容物可完全排出,则在结肠尤其是直肠内只有很少或完全见不到气体影。
在机械性小肠梗阻中,相对于塌陷的大肠,小肠往往表现为不成比例的显著扩张。
诊断误区:鉴别部分性小肠梗阻与(局限性)功能性肠梗阻。
间歇性(也称为部分性或不完全性)机械性小肠梗阻中一些气体可间断通过梗阻点,因此即使在预计大肠已排出所有气体较长时间后,大肠内仍可见气体影,从而可能误导诊断。不完全或部分性小肠梗阻往往发生于术后粘连的患者。
●口服或不口服对比剂的CT检查可用来鉴别部分性小肠梗阻与其他原因导致的哨兵襻。
■CT是确定机械性小肠梗阻部位及原因的最敏感的检查。
●有否口服对比剂CT均可用来针对肠梗阻进行检查,对于未口服对比剂CT,可利用肠道内已有液体作为对比。口服对比剂(含钡或碘)有助于确诊肠襻扩张,并在近端扩张肠管和远端塌陷肠管间发现移行点,但是也可能会掩盖静脉注射对比剂后的重要发现。
静脉对比剂增强CT可用来发现缺血、绞窄等肠梗阻并发症。
■小肠梗阻的CT表现如下。
●梗阻近端可见小肠肠襻扩张且腔内充满液体(直径2.5cm)。
●识别移行点,即肠道管径由扩张到正常的地方,提示梗阻部位。如果在移行点未看到明确肿块或其他梗阻原因,则几乎可以肯定为粘连所致。
●梗阻远端的小肠或结肠肠腔塌陷。
●小肠粪便征。小肠梗阻移行点近端的肠道内聚集肠道碎片和液体,形成类似粪便的外观,是小肠梗阻的征象。
●闭襻性肠梗阻指同一肠襻的两个点在同一位置发生梗阻,闭襻通常形成U形或C形的扩张肠襻。大多数的闭襻性肠梗阻由粘连所致。小肠的闭襻性肠梗阻发生肠绞窄的风险更高。大肠的闭襻性肠梗阻被称为肠扭转
●绞窄。肠缺血可通过增强CT中肠壁环形增厚且肠壁强化减低来诊断,通常合并肠系膜水肿及腹腔积液。
机械性肠梗阻:大肠梗阻(LBO)
■病理生理学:存在一种结肠内部或外部的病变阻塞肠腔。随着时间推移,结肠将从梗阻点逆行扩张,即使梗阻最远端位于乙,状结肠,盲肠也通常在扩张的结肠中直径最大。大肠正常具有吸收水的功能,所以在梗阻的结肠中很少见到或没有气-液平面。随着时间推移,持续的蠕动波将推动梗阻远端的结肠内容物向前移动至排出。在机械性大肠梗阻中,在直肠中通常很少见到或没有气体影。
■机械性大肠梗阻的原因
机械性大肠梗阻的关键的影像学特征。
●梗阻近端结肠扩张。
由于大肠肠襻数目有限,且不互相重叠(如小肠肠襻),所以有时可以通过观察最后含气的结肠肠段来确定梗阻部位。
不论肠梗阻部位在何处,盲肠往往是结肠的扩张最严重的肠段,当盲肠直径达到15cm以上时,须警惕盲肠破裂的风险。
●小肠不扩张(除非回盲瓣功能不全)。
●因为直肠常常位于梗阻部位以远,所以直肠内包含很少气体或没有气体。
●由于大肠具有重新吸收水的功能,大肠内通常没有或很少气-液平面。
诊断误区:大肠梗阻如何“模仿”小肠梗阻。
■只要回盲瓣可以阻止气体逆行进入小肠(即回盲瓣功能完整),结肠将在回盲瓣和结肠梗阻部位间继续扩张,而小肠不扩张。
●但如果结肠内压力过高导致回盲瓣开放(即回盲瓣功能不全),气体将从扩张的大肠逆行进入小肠,就像空气从气球逸出一样。
●此时,相对于塌陷的大肠,小肠显示出不成比例的扩张,即可类似机械性小肠梗阻。
解决方案:进行腹部CT扫描,它可以显示梗阻的部位在结肠,而不是小肠。
●怀疑大肠梗阻的患者禁止口服钡餐,因为钡餐中的水分会在梗阻的大肠中被重新吸收,增加结肠中钡剂的黏度,可能导致嵌顿。
■在CT上辨识大肠梗阻。
●CT可用来确定梗阻原因、评估是否存在腹腔游离气体以及明确相关并发症,如肝脏或淋巴结转移等。
●在梗阻部位近端大肠肠腔扩张,在梗阻部位远端肠腔直径恢复正常
●梗阻处通常是结肠癌造成,在CT上表现为软组织肿块,累及大肠的疝也很容易在CT上显示。
结肠扭转
■结肠扭转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大肠梗阻,其特征性的影像特点总结
急性假性肠梗阻(奥格尔维综合征)
■奥格尔维综合征(急性假性肠梗阻)通常发生在已经住院或长期卧床休息的老年患者中。
抗胆碱能的药物,如抗抑郁药、吩噻嗪类药物、抗帕金森病药物及毒品等,可能导致或加剧该情况。
■该综合征特征为肠道蠕动消失,因此有时可表现为类似大肠梗阻的全结肠明显扩张。
与机械性肠梗阻不同,在CT或钡灌肠检查中并未见到梗阻性病灶。与弥漫性肠梗阻不同,患者常有更明显腹胀,将近-半奥格尔维综合征患者具有正常或活跃的肠鸣音。
■仰卧位腹部X线显示明显肠管扩张,且几乎总是局限于结肠。
治疗方法是利用药物刺激结肠收缩,如新斯的明等。
在肿瘤患者代谢支持治疗快速进步、新型抗肿瘤措施潮涌般出现、多种特色治疗技术日益成熟等多种因素的促动下,癌性肠梗阻患者面临的不再是一条绝路。河南中医院设置的国内第一家“癌性肠梗阻专科”,长期实施“柔性融合诊疗技术”,正在为更多病人带来临床获益。
背景--是晚期癌症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涵盖由胃肠道原发肿瘤、系膜或盆腔肿瘤及其复发转移瘤导致的完全或不完全肠道梗阻。
晚期原发或转移肿瘤并发肠梗阻的发生率为5%~43%,常见原发肿瘤为卵巢癌、结直肠癌和胃癌。小肠梗阻(50%~61%)较大肠梗阻(33%~37%)常见,>20%癌性肠梗阻同时发生大肠和小肠梗阻。一般来讲,腹腔肿瘤约有10%、盆腔肿瘤约有25%患者最终发展成为肠梗阻。
肠梗阻成因多为腹腔内肿瘤压迫肠道、腔内梗阻、肠壁内浸润或广泛肠系膜浸润。
腔内肿瘤有时未完全堵塞肠腔但可引起肠套叠导致完全性肠梗阻;
黏膜内浸润会阻碍管腔或损害肠蠕动功能加剧梗阻症状;
肠道或腹腔神经丛浸润可引起肠蠕动严重障碍和随之而来的肠道梗阻。
肿瘤外因素如副肿瘤神经病变、慢性便秘、阿片类药物引起的肠功能紊乱、炎症性肠病、肾功能不全、脱水、肠系膜血栓形成、手术粘连和放射性纤维化也可以促进癌性肠梗阻的发生和演变。
大多缓慢发病,常为不全性肠梗阻。
常见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胀、排便排气消失等,其临床表现与肠梗阻部位及程度相关。癌性肠梗阻诊断要点包括:
(1)恶性肿瘤病史;
(2)既往未行或曾行腹部手术、放疗或腹腔内灌注药物治疗;
(3)间歇性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伴或不伴肛门排气或排便;
(4)腹部体检可见肠型、腹部压痛、肠鸣音亢进或消失;
(5)腹部CT或X线腹部平片可见肠腔明显扩张和多个液平面。X线腹部平片检查是诊断肠梗阻常用检查方法。有条件的情况下,腹部CT扫描作为肠梗阻影像学诊断的首选方法。
随着我国腹部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成为棘手的临床难题。患者及其家庭面临极大的痛苦和精神压力,也给医生带来技术和情感等方面的诸多挑战。
十年前,国内发表了《晚期癌症患者合并肠梗阻治疗的专家共识》,迄今总体进展不大;
传统的观点仍然坚持癌性肠梗阻是晚期肿瘤患者频发的终末期事件,癌性肠肠梗阻治疗目标是改善生活质量,治疗原则为个体化姑息治疗,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药物和其他姑息治疗。
癌性肠梗阻姑息性手术可缓解梗阻症状、恢复进食,部分患者还获得减瘤和进一步治疗的机会。然而,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很高,而且重新发生梗阻率也高达6%~47%。对于生存短暂的患者来说,有相当比例的患者不得不将最后的时光留在手术的恢复过程中,而且还要花费不菲的医疗费用。
由于癌性肠梗阻梗阻部位常为多发,易合并炎性水肿、便秘、肿瘤及治疗所致的纤维化、恶液质或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肠道动力异常、肠道分泌降低、肠道菌群失调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因素,从而使病情进一步复杂及恶性循环,病情重,预后差。
迄今为止,林林总总研究数十年,结论仍然为:
单病种·多学科·特色·诊疗平台针对癌性肠梗阻发病率高、治疗方案选择困难、预后差等临床现状,为切实解决癌性肠梗阻患者面临痛苦,河南中医院在国内率先设置,为癌性肠梗阻多学科融合精准治疗提供了良好的学术探索与诊疗服务平台。
河南中医院集临床、教学、科研为一体,拥有丰富成功经验的肿瘤中西医结合医疗专家团队,医护人员25人,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5人,护理人员15人,配备先进诊疗设备。
以中西医融合治疗为原则,控瘤为本,标本兼治,强调不同医学体系、不同学科、不同治疗方法之间优势的相互补充,全面实施的舒适医疗服务模式,让病人在治疗、康复过程中享受愉悦体验,为患者提供更加合理、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
团队由河南中医院邓运宗医生领衔,其从事肿瘤临床科研工作30余年,掌握先进的诊疗技术和经验,师承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中医肿瘤学家、国医大师周岱翰先生,充分将现代技术与传统医学相结合,对恶性肿瘤及癌性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个体化治疗有独特见解及较深造诣。
门诊位于门诊楼室,主诊医生为邓运宗医生,挂号方式可以通过网上挂号预约,医院门诊挂号。
病房设置于5号楼5楼,目前设置床位33张。
临床诊疗专家指导委员会
癌性肠梗阻异质性极大,患者临床获益的大小,取决于高度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的设计与实施,而最佳的癌性肠梗阻个体化治疗方案会与时俱进;
在学科建设之初,即发起以单病种为主导的区域性、院际间、多学科诊疗团队建设,成立“癌性肠梗阻临床诊疗专家指导委员会”;
该专家指导委员会由区域内不同系统、不同单位、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包括影像科、胃肠外科、肛肠科、微创介入科、消化科、营养科、肿瘤科、中医、针灸等专业,医院在本专业领域的优势资源,医院间条块分割,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探索在癌性肠梗阻这类复杂难治疾病上的更新型医疗模式,并将影响力及医疗服务辐射到更多区域。
目前,这些优秀的专业团队已在平时的临床工作中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
特色技术--柔性融合诊疗技术不同的肿瘤有不同的行为和可变的治疗反应,如生存率和再梗阻率,不可治愈的肿瘤患者往往希望从姑息性治疗中获得可观的收益甚至治愈的希望,学科进步目标也正是要改善部分患者的结局。
近十余年,表面肿瘤学进展,为癌性肠梗阻治疗理念的更新提供了新思路。
腹膜是晚期肿瘤患者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常常引起癌性肠梗阻。肿瘤腹膜转移患者传统上认为预后差,手术治疗没有显著意义。随着外科技术进步和近年来多学科综合治疗进展,一些腹膜转移伴发癌性肠梗阻的治疗策略发生了巨大变化。肿瘤细胞减灭术(CRS)加术中、术后腹腔温热灌注化疗(IPHC)联合应用,可以明显提高癌性肠梗阻患者的总体治疗效果,甚至有部分患者获得长期带瘤生存的机会,CRS手术的基本原理是将腹膜视为一个单独的器官,肿瘤虽然侵犯腹膜,但由于存在腹膜屏障,肿瘤可能局限在腹膜这一三维空间之内,完整腹膜切除的CRS手术可以达到最大程度减灭肿瘤细胞。
在手术减灭了大部分肿瘤细胞后,IPHC具有根除微小癌灶和游离癌细胞的优点,延长患者生存期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从细胞学水平的肿瘤根治。过去的10年中,CRS、IPHC和恢复肠道连续性的手术联合全身化疗、靶向治疗的综合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已被越来越广泛的接受,在一些癌症中心如欧洲、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已作为治疗肿瘤腹膜转移伴发癌性肠梗阻的最佳选择。
基于肿瘤腹部转移的这一重要进展与癌性肠梗阻发生时的生物学特性及病理生理改变的关联性,癌性肠梗阻临床治疗理念变革的时机已经来临,现有理论及临床实证的资料亦足以支撑治疗模式的改变,故致力解决这一临床难题的癌性肠梗阻专科建立应在情理之中。
癌性肠梗阻属中医学的“关格”、“肠结”、“腹胀”等范畴,发生机制多为邪毒凝滞,日久化热,热结肠间,阳明腑实;或热邪郁闭,湿邪中阻致肠道湿热蕴结;或肠道气血痞结,气滞血瘀,瘀结留滞,升降失调,肠道闭阻,腑气不通,传导失司而致本病。治宜清热解毒,行气活血,通里攻下。治疗多采用承气汤为主方的中药直肠用药、针灸、穴位贴敷等。直肠内用药既有通利之功,又无伤脾之虞,符合肠梗阻基本病理生理变化。中药直肠用药+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穴位贴敷治疗恶性肠梗阻疗效确切,无毒性及不良反应。目前已成为癌性肠梗阻专科综合治疗方案中基础治疗措施,同时亦用于不能耐受手术、抗肿瘤治疗的晚期患者。
河南中医院邓运宗团队
在“肿瘤舒适医疗”原则指导下,
提出经审慎选择的病人,
可以以根治治疗为出发点,
力求最大限度的生存获益;
基本技术路线为:
河南中医院依据相关学科进展与临床探索,提出并长期实施针对癌性肠梗阻特色诊疗技术--
主要内容涵盖肠梗阻基础治疗、中医药特色治疗、柔性与体腔肿瘤控制技术,以及相关技术高度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的设计与有机融合,优势是选择适宜临床路径,实施基础疗法支持下的肿瘤控制治疗。
是从肿瘤根治性治疗为出发点,应用现代临床技术发展的成果,采取适宜、适度、合理的技术路线,以肿瘤控制为核心,联合应用营养及调理、积极审慎的应用柔性与体腔肿瘤控制技术、规范的肠梗阻对症处理等一整套积极有效的综合性治疗方案,有效解除局部梗阻、纠正全身代谢紊乱、有效降低肿瘤负荷,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是在精确评估病人全身状况、病理类型、肿瘤侵犯范围、分子生物学状况、对机体功能影响程度、疾病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依据疾病病理生理学变化规律和既往肿瘤治疗疗效评估,合理、有计划制订针对病灶、靶区域及全身的温和治疗计划,应用多种手段,在可及、可行的部位、通道,输送经特殊处理或具备缓释作用的活性治疗因子,使其作用范围尽可能覆盖病灶及影响区域,作用时间更持久,达到控制、稳定病情,提高治疗效率,同时消除或降低治疗毒副作用之目标。肿瘤治疗的活性因子可以是化学性的、也可以是物理性的。实践柔性肿瘤控制技术,重视的是病情、病理生理过程评估精准性、治疗方案的温和性、治疗靶区的合理性与可及性、治疗过程的微创性、活性因子可得性、治疗效果的客观性。
临床诊疗策略为:
的建立有利于治疗路径个体化、治疗措施规范化、治疗手段多样化,治疗效果客观化,更有利不同患者分层治疗,避免过度治疗。
专心成就专业在肿瘤疾病治疗过程中,如何以体谅、慰藉、关切的情怀,以良好的医学人文观、伦理观善待病人;如何用最为合理的诊疗措施去应对各式各样的病情,解除患者的痛苦,给患者切合实际的心理、精神和躯体的治疗处置;如何在处理疾病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个体化特点,还要注重因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而发生的种种变化或反应等等,都对目前医学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河南中医院提出并实施的策略,是应用现代科学知识技术,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学和中西医结合,实现了最小创伤化控制肿瘤和病人最大化获益的统一,迎合了学科发展的新趋势。
基本模式: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确保肿瘤病人得到最佳方案的治疗;精准治疗,直接毁损肿瘤病灶,并有效抑制患者体内的癌变细胞并诱其凋亡;全面调整、改造机体的状态,提高抗病能力。
基本原则:精准定位,精确治疗,身心和缓,灵性关怀。
基本内容包含有核心技术、营养治疗、心理舒缓与灵性关怀等四个方面。
核心理念是肿瘤全身、区域、局部的精准治疗与精准调理的有机统一,肿瘤控制、营养支持、心理舒缓与灵性关怀的紧密配合。
是在舒适医疗原则指引下开展起来的,它使我们对癌性肠梗阻治疗的最终目的,已不再是满足通常的“缓解症状”,而是以根治性治疗为出发点,联合应用代谢支持及调理治疗、积极审慎的抗癌药物治疗、规范的肠梗阻对症处理等一整套积极有效的综合性治疗方案,有效解除局部梗阻、纠正全身代谢紊乱状态、降低体内肿瘤负荷,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在肿瘤患者代谢支持治疗的快速进步、新型抗肿瘤措施的潮涌般出现、抗肿瘤药物治疗认识的不断深入、多种特色癌性肠梗阻治疗技术日益成熟等多种因素的促动下,癌性肠梗阻患者面临的不再是一条绝路,将为其带来更大的临床获益。
舒适医疗承载了中晚期肿瘤病人期待,它应用核心技术MCLON,让病人接受合理、适宜、适度、有效的治疗,达到身心灵的平衡,获取治疗获益与治疗舒适度的最大化。
河南中医院
提出并实施舒适医疗策略
实现了最小创伤化控制肿瘤
和病人整体最大化获益的统一
癌性肠梗阻专科特色诊疗
是舒适医疗在临床实践中的又一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