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常见传染病小常识
2020-9-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秋冬季节是传染病的高发季节,由于天气干燥,气温逐渐下降,屋内通风换气不及时,儿童室外活动机会减少,机体适应能力开始下降,特别容易引起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等传染病的流行。为了提高疾病的防范意识,增强预防传染病的水平,现将几种常见秋冬季节传染病的相关知识介绍给大家:
手足口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
传播途径:主要经消化道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疱疹液而感染。
主要症状:先出现发烧症状,手心、脚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或溃疡,有时二者会同时出现,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易感人群: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成人感染后一般不发病,但会将病毒传播给孩子。
预防措施:
1.勤洗手、讲卫生。
2.勤通风,流行期间避免去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3.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此病传播力强,常呈地方性流行。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咳嗽、咽痛等。婴幼儿和老人易并发肺部感染。
预防措施:多饮水、多休息,从外面回来冲洗鼻子,注意通风以及锻炼身体,食用富含维生素的食物等。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通过飞沫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节容易发生,多发生于儿童。
传播途径: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通过飞沫传染,少数通过用具间接传染,传染性强。
主要症状:本病大多数起病较急,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等全身不适症状。患者一侧或双侧耳下腮腺肿大、疼痛,咀嚼时更痛。并发症有脑膜炎、心肌炎等。整个病程约7-12天。
易感人群:多见于5到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一次感染后可获终生免疫。
预防措施:
1、接种腮腺炎疫苗。
2、及时隔离患者至消肿为止。
水痘
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水痘患者多为1-14岁的孩子。在幼儿园和小学最容易发生和流行。虽然水痘属于急性传染病,但通常比较温和,不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传播途径:水痘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尘土、衣服、用具等也可能被传染。
主要症状:水痘病毒感染人体后,经过大约2周的潜伏期,患者可出现头痛、全身不适、发热、食欲下降等前期症状,继而出现有特征性的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再发展为水疱、常伴有瘙痒,1-2天后开始干枯结痂,持续一周左右痂皮脱落。皮疹躯干部最多,头面部次之,四肢较少,手掌、足底更少。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常见于2-10岁的儿童,一次发病可终身获得较高的免疫力。
预防措施:
1.接种水痘疫苗是最有效、最经济的预防措施。
2.流行期间小孩子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
3.经常开窗通风也很重要。
上呼吸道感染
儿童上火是引发上呼吸道感染的导火索,这是因为咽喉部干燥,抵抗力下降,就易发生上感,出现发热、打喷嚏、流鼻涕、鼻塞、咳嗽等症状。
预防措施: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服,多到户外活动。发生上感不要滥用抗生素,让孩子休息好,多喝白开水,饮食以清淡流质为宜。
口角炎
俗称“烂嘴角”,多因维生素B2和锌缺乏引起,如果伴有细菌或真菌感染时更易出现嘴角干裂、糜烂,疼痛。
预防措施:口唇发干涂儿童唇膏保持湿润,尽量告诉孩子不要用舌头去舔口唇,更不能用脏手搔抓。多吃些富含B族维生素和锌的食物即可。
鼠疫
鼠疫是可防、可治、可控的,及时发现、及时治疗是可以治愈的,请师生们不必过度恐慌。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通常在啮齿动物如老鼠、旱獭、狐狸、兔子等之间流行,偶尔能引起人间流行。内蒙古自治区属于鼠疫历史自然疫源地,有蒙古旱獭、达乌尔黄鼠、长爪沙鼠、布氏田鼠四型疫源地,分布在57个旗县,总面积达33.7万平方公里。虽然疫源地类型多、面积广,但在各级卫生健康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多年来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防控下,极少发生鼠疫病例。
传播途径:鼠疫主要通过病媒生物传播、接触传播和飞沫传播。在自然疫源地,病媒生物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跳蚤是传播鼠疫的主要媒介,寄生在染疫动物的跳蚤感染鼠疫菌后再叮咬人,即可造成人的感染。接触传播是指人在宰杀、剥皮及食肉时接触染疫动物,或接触鼠疫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时,病菌通过皮肤表面伤口或粘膜进入体内而造成感染。此外,肺鼠疫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中含有大量鼠疫菌,病人在呼吸、咳嗽时释放出的病菌可以形成飞沫而短时间悬浮于空气中,此时他人吸入时也可造成感染。
易感人群:人对鼠疫普遍易感。疫区从事野外工作的人员或猎杀、剥食旱獭的猎人、牧民接触染疫动物可能性大,感染的机会高于一般人群。
主要症状:根据发病部位和病理变化的不同,可将鼠疫分为腺鼠疫、肺鼠疫、败血型鼠疫等,其他类型鼠疫如皮肤鼠疫、肠鼠疫、眼鼠疫等型比较少见。
1.腺鼠疫:临床表现主要是高热、畏寒、伴恶心呕吐、头痛及四肢痛、颜面潮红、结膜充血、皮肤黏膜出血点等。多表现为腹股沟淋巴结、腋下淋巴结和颈部淋巴结肿大,且发展迅速,多为单侧,一周后淋巴结很快化脓破溃。
2.肺鼠疫:临床表现主要是起病急,畏寒高热、头痛胸痛、呼吸急促、嘴唇发紫、咳嗽、咳黏液或血性泡沫痰,常因心力衰竭、出血、休克而死亡。
3.败血型鼠疫:临床表现主要是高热寒战、神志不清、昏迷,进而发生感染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广泛皮肤出血和坏死等。
预防措施: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做好各种传染病包括鼠疫防护最有效的措施。就目前而言,师生无须采取特殊的个人防护措施,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教室内经常开窗通风,尽量避免去人群拥挤场所,去医疗机构就诊或个人出现发热、咳嗽等相关症状时要及时佩戴口罩等。
2、若怀疑自己与病例有过接触,可以进行自我观察,持续2周自测体温;或向当地疾控部门主动申报,取得专业指导,一旦出现发热、咳嗽、淋巴结疼痛、咯血或出血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3、外出旅游时尽量减少和野生动物接触,不逗玩健康状况不明的旱獭,不私自捕猎、剥食、携带疫源动物,同时做好防蚤叮咬措施,通过使用驱避剂,减少躯体暴露,避免被蚤叮咬。
温馨提示
请同学们和家长配合学校做好以下几点:
1做好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工作;
2出现发热、咽痛等呼吸道症状时,医院就诊,同时开具诊断证明;并尽快给班主任发送请假信息,医院和诊断结果;
3确诊为传染性疾病时,请家长务必及时、准确上报,以便学校尽快采取消毒隔离措施;
4学生在校期间出现身体不适应及时报告老师,为防止交叉感染和病情反复,请同学们千万不要带病坚持上课;
5因病缺勤学生病愈后,需体温降至正常至少48小时,且咳嗽、流鼻涕等症状基本消失方可返校上课;
6病愈返校学生,要医院开具的“诊断证明”或“就诊病历”,班主任收到“复课证明”方可让学生进班上课;
7“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是传染病防控的关键,请同学们和家长千万不要存在侥幸心理,以免造成疫情扩散的严重后果。
学生的健康安全牵动着每一个家庭,积极预防传染病是每一位师生、家长的责任。希望我们大家能够携起手来,一起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班级和校园环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