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短短两个多月15个孩子命悬一线都是

2021-12-2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山西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747.html

点击"全州事天下事"更多精彩等着你!

近日,医院,因为小小的两颗磁力珠,医护人员深夜奋战几个小时,终于将磁力珠取出,避免患儿经历开刀之苦。

最近两个多月,

该医院儿童科已经接诊

15例因误吞磁力珠命悬一线的孩子!

其中大多数孩子因为年龄小,

家长发现不及时,

导致胃肠穿孔、出血、坏死,

只能进行开腹手术……

孩子受罪,家长揪心!

△从患儿体内取出的两颗磁力珠

5月26日晚上10点,6岁的涵涵(化名)在玩具房玩着妈妈刚给他买的“益智玩具”磁力珠。可能是刚吃完饭,涵涵也想尝尝这小东西味道怎么样,二话不说一仰头,两个磁力珠就进肚子了。

旁边的妈妈一下子蒙了!

呆滞了好几分钟,

才一把抱起涵涵,

医院。

△医生正在给涵涵取磁力珠

虽然两颗磁力珠是同时吞下的,但到达幽门后,还是非常容易隔着食道粘膜、胃粘膜或肠粘膜互相吸引,造成肠道穿孔、出血。该院小儿消化内科医生茆康卫接诊后,立即为涵涵进行无痛上消化道电子内镜治疗。

因为涵涵刚吃过晚饭,胃肠蠕动迅速,磁力珠在食物中时隐时现,移动迅速,进镜后,一个小时茆康卫也没有"抓住凶手"。

随后,科室主任孙军带着茆康卫等4人一起上阵,再次进镜迅速定位,这一次,仅用半个小时,两颗2.7*1厘米的磁力珠终于被取出,涵涵避免了开刀之苦。

而就在不久前,3岁男孩东东(化名)因为腹痛、呕吐到该院外科急诊就诊,小儿外科医生经仔细询问检查发现,东东的腹部有一连串异物,熟悉的个头、形状和排列方式,医生一下子就认出又是祸害人的"网红"玩具,磁力珠。

因为家长没有及时发现并第一时间就医,磁力珠的吸力造成东东肠道穿孔破裂,最终医生只能给东东进行肠切开异物取出术,术中,共取出六颗五颜六色的磁力珠。

△从东东体内取出的磁力珠

据介绍,最近两个多月,医院连续收治了15例因误食磁力珠就诊的孩子,磁力珠不同于其他异物,一旦吃进两颗以上,就极可能因为磁力相吸造成胃肠穿孔、出血、坏死,严重可能还要截肠。

磁力珠可以通过孩子的想象力组成不同图案,常被当做益智玩具,这种看似益智的玩具却有很大的安全隐患。一般玩具的磁力为50高斯,而磁力珠材质特殊,磁性高达高斯。因为颜色鲜艳,形状小巧,孩子容易吞咽,一旦吞下两颗以上的磁力珠,磁力珠就会相互吸引,一旦被磁力珠吸住中间的粘膜,就非常容易出现缺血坏死、穿孔的情况。

爱玩和好奇是小孩的天性,但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会给孩子造成伤害,想要平安养大一个孩子不容易,特别是现在市面上有许多光怪陆离的玩具。看似“好玩有趣”,其实“暗藏杀机”。对于这些玩具,家长们一定要谨慎谨慎再谨慎,孩子天真懵懂,大人们就得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枪类玩具

曾有一名女子,被一个熊孩子用玩具枪子弹射中额头,子弹嵌入皮肤里,离眼睛只差3cm。

除了子弹枪,加压水枪也同样危险。

加压水枪的射程可达10米,这样的威力打到眼睛上,可能会造成眼内出血、青光眼、视网膜裂孔!

像枪支这类玩具,买之前,需要和孩子沟通好,尽量只买那种不带子弹的玩具枪。

即便如此,也需要和孩子讲好规则,只能在家里玩,且玩的时候不能对着人扫射。

激光笔

现在很多厂家为了迎合孩子需求,将激光笔做成了儿童玩具进行销售。

孩子在玩耍时,长时间照射自己或者同伴的眼睛,就能对眼睛视网膜、皮肤表面造成伤害。导致永久性损伤,甚至失明!

孩子通常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作为孩子家长一定要记得跟孩子普及,远离此类危险的玩具。

水宝宝

水宝宝又叫“海绵宝宝”,颜色鲜艳,遇水就会迅速膨胀变大,相信是每个孩子的心头爱。

只是这个看起来很好玩的玩具,一旦被孩子误食,就会给孩子的健康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

曾有人做过这样的测量:刚买来的海绵宝宝直径大约为3mm,重量大约为0.02g,放进水里5小时之后,直径变成16mm,重量从0.02g变成2g多,是吸水前的倍!如果孩子不小心吃了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

孩子的一丁点闪失,我们都承受不起。作为家长一定要告诉孩子,此类玩具的危险性,以免发生意外。

除了上述这些,还有很多危险的玩具。比如:

竹蜻蜓、电人玩具、口袋弹弓、臭屁蛋、蜂王宝宝......

儿童安全无小事。作为父母,一定要给孩子上好安全教育这一课,陪伴孩子健康长大。

来源:现代快报、ZAKER南京、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投稿、爆料、交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rqzpg.com/jczd/211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