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直通车丨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对胃癌患

2018-12-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在目前国内各类肿瘤疾病中,胃癌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具有较高的致死率。据统计在恶性肿瘤患者中,每年约有1/4因胃癌而死亡。术后营养支持对于胃癌手术患者极为重要,本文由此研究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对胃癌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的疗效,旨在为临床提供一定指导和帮助,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选取年1月~年1月所收治的60例胃癌手术病例为本次研究对象,入组患者均无糖尿病以及高血压等合并症,且经过临床统一检查确诊为胃癌,同时排除合并多种基础性疾病者。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56~71岁,平均年龄(62.4±5.7)岁。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两组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相近而无较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两组均接受胃癌根治术联合Braun吻合术治疗,观察组给予肠内营养支持,于Braun吻合口下25cm处放置营养管,同时将胃管置入近端空肠;对照组采取肠外营养支持,不予置放营养管而仅在近端空肠内置入胃管。术后12h时给予观察组患者营养支持,通过鼻肠营养管输注营养液,首先取ml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经胃管缓慢输注,同时观察患者反应情况,未出现特殊反应者则可经胃管注入营养液,同时结合患者个体状况对液体输注速度和输入量进行适当调整,应注意保持药液温度在36℃左右,不可过低,以免导致患者出现低体温现象。对照组则采取中心静脉注射方法,给予3L袋全营养混合液经静脉输注,持续7~9d,然后给予口服用药治疗。

术后观察并统计两组首次排气以及排便时间,并记录两组不良反应情况。

二、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以及排便时间更早,组间差异显著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组间差异显著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胃癌是恶性肿瘤中极为常见的一种,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以及死亡率,患者身心健康受到极大危害,同时在生理以及心理上承受着双重折磨。胃癌发病原因较多,主要包括人群饮食习惯、遗传与病变、地区环境以及感染幽门螺杆菌等因素。通常来说,胃癌患者中男性所占比例明显要多于女性,其中大部分患者处于胃癌早期时多以胃功能严重减退以及身体状况急剧恶化为主要表现,通常表现出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以及食欲不振等情况,随着病情逐步加重,患者开始出现黑便、呕血症状且日渐消瘦,进一步导致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最后恶化进展至胃癌晚期。一般情况下,胃癌患者均伴有直接浸润,对其胃部周围器官造成影响而致其癌变。此外,在胃癌患者病灶转移中,淋巴转移、血行转移以及种植性转移是较为常见的几种转移方式,给患者身体健康状况造成极大危害。

肠内以及肠外营养支持是胃癌患者治疗中的两种重要方式,其中肠内营养作为一种营养供给方式主要用于解决人体营养素以及维生素匮乏问题,其操作途径主要为胃肠道,营养物质经胃肠道输注后直接由肠道吸收,有利于机体吸收营养物质,确保场内营养均衡,同时也加快了患者术后排气以及排便时间。肠外营养支持则利用中心静脉以及周围静脉补充供给营养,而非经由肠道直接吸收,导致胃肠蠕动减缓,其吸收利用功能也受到影响。肠外营养支持患者进食后有较大几率出现胃肠功能紊乱以及细菌菌群移位现象,进而造成肠源性感染,导致腹泻,或对患者肝脏等器官功能产生损害;或由于营养液不够均衡而引发糖代谢以及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现象。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观察组患者首次排气以及排便时间更短,同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说明肠内营养支持效果更优于肠外营养支持,更适合帮助胃癌患者术后恢复。

综上所述,与肠外营养支持相比,肠内营养支持对于胃癌患者效果更佳,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帮助患者早期恢复肠道功能,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兰芳

作者单位:医院

赞赏

长按







































北京有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吗
北京中医白癜风怎么样

转载请注明:
http://www.rqzpg.com/hlcs/177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