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给药禁忌的相关知识点

2021-12-2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临床医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在治疗疾病过程中,有不同的给药途径,但直肠给药途径经常因为方便、便捷的优势而被不规范使用甚至不合理用药,小儿自身特点的“不配合”,也正是儿科临床的特点之一。

    一、药物吸收影响因素

(1)首过效应:又称第一关效应,是在某些药物服用后,通过肠粘膜及肝脏而经受灭活代谢后,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效应,为人体的天然屏障。

(2)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吸收、代谢及排泄、药物生物利用度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疗效(往往正作用与副作用呈线性关系)。

二、直肠给药现状

(1)药物配伍不合理

只掌握了药物的正作用,而忽略了本身药物的副作用,药物与药物之间有无配伍禁忌,有时候都会被忽略掉,如酸性药物不能与碱性药物配伍使用,相互拮抗的抗生素不能配伍使用,除此之外,更有人会用中成药或者中药针剂和西药进行配伍使用,给予直肠给药,那么这些问题都将是给机体本身带来及其不良的影响,甚至有的孩子会出现肝衰竭、肾衰竭;

(2)直肠给药的副作用:长时间直肠给药,不仅仅能导致直肠菌群失调,而且还会出现肛周红肿皮损,造成医疗中的二次损伤,且反复直肠给药,皮肤破损很容易造成感染,加重本身机体的负担。

    三、常不规范用药

(1)腹泻

腹泻大部分是由于肠道病毒引起来的,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或者还有我们熟知的菌痢,在儿科临床当中,长时间腹泻的孩子会出现肛周及直肠黏膜水肿,如反复给予直肠给药,那么会导致皮肤破损,甚至出现感染,加重病情,当直肠黏膜或肛周再次被感染的时候,机体防御及免疫能力就会下降,我们面对的是小孩儿,即使是大人也承受不住这样的给药途径;

(2)发热

发热在儿科最常见,常用的药物是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栓剂),这两种药物,在西医当中是有效的、相对安全的,临床工作中,会遇到一些例子,比如用氨基比林+地塞米松直肠给药,也有的会用利巴韦林+地塞米松+柴胡注射液,更常见的还有用清开灵注射液+地塞米松,以及热毒宁+氨基比林+抗生素,2~3种药物混合在一起使用,但忽略了最重要的,药物的配伍禁忌及副作用,随着现在用药越来越规范,药物的副作用一直在困扰着我们到底用还是不用,临床用药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相对于患者来讲,药物带给患者的副作用也相对越来越少,因为我们不仅仅规范的是用药的合理性,更重要的是,用药的安全性。

四、临床直肠给药(镇静)与对策    

水合氯醛镇静是儿科在完善相关辅助(如CT、MR、腰穿)等常用的辅助手段,通常给药途径方式为口服,其次为水合氯醛直肠给药途径以达到镇静目的。

Q1:肛管插入长度不够:临床科室年轻、刚入岗护士,对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对各年龄段的婴幼儿肛管插入长度没有掌握;或者由于婴幼儿哭闹,家长担心肛管插入太长会损伤婴幼儿而不予以配合,从而导致未能固定好,而使肛管部分脱出或送入困难;

A1:需要加强护理人员培训,一般婴幼儿插入深度为10~15cm时镇静效果要明显优于<10cm或15~20cm,同时在灌肠前需要与家长做好沟通,解释灌肠目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Q2:灌肠液保留时间不够:由于婴幼儿哭闹、家长心态而没能捏紧肛门,使得一部分药液流出,根据公斤体重得出的药液量,结果部分流出,效果较差,对部分腹泻的婴幼儿灌肠后,会随着大便排泄出来,或者婴幼儿因哭闹、挣扎时,腹部压力增加而导致灌入药液流出,导致效果不佳;

A2:灌肠保留需要按压5min,并且在灌肠过程中护士动作需要轻柔,不能用力过猛;在根据体重算出来的水合氯醛原液加上3~5ml的生理盐水灌入,能有效避免药物滞留在肛管中。

Q3:灌肠时机不恰当:镇静前没进行相关科室沟通;

A3:在做检查前0.5h~1h左右,与相关科室做好沟通,必要的时候,可以采取暂时的睡眠剥夺,睡眠剥夺可以降低觉醒水平,有助于睡眠,剥夺午睡的时间,再加上水合氯醛灌肠,效果一般是比较理想的。

Q4:卧位不对:因为灌肠时及灌肠后没有采取合适的卧位,使大量的部分药物从结肠流入直肠,影响药物的吸收;

A4:保留灌肠时一般采取侧卧位,俯卧位或者抬高臀部膝胸位,同时能减少因药液的刺激直肠产生便意,灌肠完毕后,需要嘱咐家长抱孩子需要取臀高头低位,能达到理想效果。

Q5:灌肠液的温度:一般灌肠液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增加婴幼儿的不适感,不利于药物的吸收,温度过低,婴幼儿会因为冷刺激而产生排便反应,造成药物剂量不够,药液温度过高,会更容易损伤婴幼儿肠粘膜;

A5:灌肠液温度为38℃时与肠腔温度比较接近,可减少药液对肠道的冷刺激,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加快药物吸收。

编辑:健康贝尔

扫一扫

转载请注明:
http://www.rqzpg.com/zzgs/211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