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房颤惹的祸,房颤不可小觑,差点要了命

2021-11-2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房颤是心房颤动的简称,是心律失常的一种,房颤患者容易发生血栓,并通过血流传送到全身血管,血栓如果脱落,可导致脑卒中、腹腔脏器动脉栓塞、肠系膜动脉栓塞、四肢动脉栓塞等不良的严重后果。

病例分享

一位近八旬老太太,于家中突发腹痛,起初以为吃坏肚子了,没当回事,可后来越来越疼,并且左下肢也出现了突发剧烈疼痛,发凉,患者家属半夜医院,医生仔细询问了病史,患者既往高血压、房颤病史,并结合患者的体征,考虑患者存在急性肠道血管及下肢血管的栓塞,而“房颤”应该是罪魁祸首,急诊行CTA明确了这一考虑,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合并左下肢动脉栓塞诊断明确!

肠系膜动脉栓塞合并下肢动脉栓塞

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和下肢动脉栓塞,均属于急症,若不及时发现及治疗,会出现肠缺血坏死、下肢缺血坏死,严重者会威胁生命,导致死亡!

必须立刻手术!考虑患者高龄,发病急,且目前尚未出现肠坏死、下肢坏死体征,与患者家属沟通后,决定采用介入手术以清除血栓,开通血管,改善症状,事不宜迟,高鹏主任团队夜间急诊进行了介入手术治疗,术中针对肠系膜动脉及左下肢动脉的病变部位进行机械吸栓与溶栓后,血管开通情况良好。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术后患者左下肢皮温恢复正常,足背动脉搏动良好,而且疼痛消失了,感觉活动正常,但不幸的是,患者的血象持续升高,精神状态差,无排气排便,并且腹部出现了“腹膜炎”的征象,考虑患者肠道已有坏死,遂再次急诊进入手术室,进行剖腹,可见腹腔广泛渗液,部分小肠水肿、发黑、坏死,将坏死肠管进行切除后吻合,术后给予抗炎、抗凝、营养支持治疗,患者的血象逐渐恢复正常,排气排便,腹痛消失,未出现短肠综合征,症状好转出院。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拓展阅读肠系膜动脉栓塞

肠系膜动脉栓塞是肠系膜上动脉突然被栓子完全阻塞所致的疾病,本病男性较女性多见。此病是一种少见外科急腹症,具有起病急骤、发展迅速、病情凶险的特点,易延误诊治,病死率高。大多数患者有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房颤、动脉硬化史。

多数患者起病急骤,早期表现为突发剧烈腹部绞痛、恶心、频繁呕吐、腹泻。晚期可呕吐暗红色血性液体或出现血便。全身症状有发热,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发绀、指端青紫、皮肤湿凉、呼吸困难等。其特点是严重的症状与轻微的体征不相符。初起时腹部柔软,压痛不明显,肠鸣音存在与腹痛程度不相称。早期无明显异常,随着肠坏死和腹膜炎的发展,当患者呕吐血性水样物或排出暗红色血便而腹痛有所减轻时,出现腹部明显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腹膜刺激征。正是因为症状与体征分离,才往往被忽视,造成肠管缺血坏死,造成致命性伤害。

肠系膜动脉栓塞短时间内导致肠道缺血坏死,发生感染性休克,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早期诊断,早期药物干预或手术解除肠系膜动脉闭塞状态恢复肠道血运,尽可能多的保留未坏死肠管是降低病死率和提高生活质量,预防短肠综合征的首要手段。

下肢动脉栓塞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是指来源于心脏或动脉壁脱落的血栓或斑块等栓子随血流向远端动脉流动,阻塞动脉血流导致下肢动脉急性缺血的一种病理过程。起病急,属于血管外科急症之一,可导致受累血管管腔突然闭塞,引起肢体的急性缺血和循环障碍。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临床表现为典型5P征,即疼痛、肢体苍白、无脉(搏动消失)、感觉异常、运动障碍。动脉栓塞主要由血栓造成,此外,癌栓、空气、脂肪等异物都可能成为栓子,其中尤以心源性最为多见,如房颤、风心病。

栓塞部位越高,发病至治疗的间隔时间越长,患者死亡率越高,肢体存活可能越低。由于肢体缺血坏死,受损的肌肉细胞分解出的代谢产物扩散至全身,造成多脏器衰竭,危及生命。

对于急性动脉栓塞患者来讲,紧急动脉重建是治疗急性动脉栓塞的首选。发病至治疗的时间越短,尽早进行动脉重建,可提高肢体的保全率,减少术后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明显降低死亡率。

供稿:惠菲菲

编辑:孟冉冉

审核:杨彬

终审:高鹏

※免责声明: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
http://www.rqzpg.com/zzgs/210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