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济要闻我院肠卒中诊治成果得到国际
2017-9-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医院血管外科“肠卒中”治疗团队迅速开展腔内治疗,快速打通血管
近期,欧洲血管外科协会(EuropeanSocietyofVascularSurgery,ESVS)发布《肠系膜动静脉疾病诊治临床实践指南》,在全球首次为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acutemesentericischemia,AMI,俗名“肠卒中”)规范诊治提供了依据。我院血管外科医师杨硕菲总结我院AMI腔内治疗经验,发表于《ThrombosisResearch》杂志的论文“MultidisciplinaryStepwiseManagementStrategyforAcuteSuperiorMesentericVenousThrombosis”被该指南引用6次,标志医院血管外科在科主任张岚指导下构建的“以腔内血管治疗为核心的AMI联合诊疗模式”以及肠系膜上静脉Angiojet(机械性血栓抽吸)去除血栓负荷、肠系膜上动静脉联合导管溶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旋切等创新治疗技术得到了国际专家的广泛认可。意大利著名血管外科教授RaffaeleSerra也为该研究特意撰写述评,高度肯定其重要临床意义,并得到国外科技媒体HighbeamResearch的报道。
欧洲血管外科杂志发布最新AMI临床治疗指南引用医院杨硕菲论文观点
术前CT提示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
据张岚介绍,俗名“肠卒中”的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AcuteMesentericIschemia,AMI),是指血栓形成、栓子阻塞、血管夹层等多种原因引起的肠系膜动静脉血流障碍导致的肠道急性缺血,发病率仅占急腹症1-2%,死亡率却高达50%。传统外科治疗AMI主要依赖全身抗凝,手术切除坏死肠管的被动模式。由于病因难以去除,术后极易导致缺血复发、肠道多次坏死,患者治疗周期长、花费大,效果不显著。近10年来,随着血管增强CT的广泛应用,更多AMI病人在大面积肠道坏死前可获得早期诊断,伴随血管腔内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发挥我院多学科治疗优势,AMI早期血管腔内治疗已经在我院血管外科得到开展。随着我院接诊AMI病人逐年增加,治疗手段的不断成熟,治疗有效率大于85%。
术后造影显示肠系膜上静脉内血栓快速得到清除,避免了肠道缺血坏死
我院血管外科已由张岚主任牵头,副主任医师叶猛、薛冠华带领青年医师倪其泓、杨硕菲等组建“肠卒中”快速反应团队,确保AMI病人能在第一时间获得肠系膜血管的再通,有效恢复肠道血供。张岚指出:AMI诊治在国内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多数医生只能凭借个人的医院设备条件开展治疗,疗效不佳。本次ESVS指南的发布为我们规范AMI治疗提供了依据,也为我科继续在AMI血管腔内治疗上开展研究和创新提升了信心,医院正积极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AMI诊治路径,将通过组织各科室专家形成固定的多学科诊治团队,甚至设立专门的肠卒中治疗中心及肠缺血康复病房,进一步提升临床疗效,利用血管腔内治疗微创、高效的优势造福更多“肠卒中”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