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断或减量应用格列卫治疗胃肠间质瘤对疗效
2016-11-1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最常见的腹部间充质肿瘤,原发肿瘤95%发生在胃肠道,最常见于胃(50%~60%)和小肠(20%~30%),其次是大肠(10%)、食道(5%),不到10%的病例发生在肠系膜、网膜和腹膜后腔。
GIST的典型症状有:早饱、胃胀、胃肠道出血或与贫血相关的疲劳。恶性表现通常为肝转移和/或腹腔扩散。
研究发现,放化疗有效率低,主要依赖手术治疗,但晚期患者往往难以实行切除术,且在根治性外科手术后,40%~80%的患者仍会出现腹腔内局部复发、腹腔种植或肝转移。在根治性切除后,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接近50%,而对于无法手术切除或出现转移的GIST患者,在格列卫问世前,中位生存期只有9~20个月。
近年来针对酪氨酸激酶研制的分子靶向药物格列卫(Glivec)的问世,使GIST的治疗和预后明显改观。研究结果表明,80%的GIST患者从格列卫的治疗中获益。从年起,格列卫已被NCCN(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指南列为GIST的主要治疗方法。且国外多项研究提示,一定的药物剂量及治疗持续时间与疗效相关联,笔者从2例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也初识端倪,现报道如下。
1病例摘要
病例1,过某,男,年8月30日出生,患者因上腹饱胀不适半年,年5月在无锡市一院腹部CT及MRI提示“胃壁底后壁腔外占位约15cm×10cm,及多发肝占位”,胃镜超声引导下穿刺病理:胃底粘膜下可见纤维索样物,偶见小群非典型增生的间质细胞瘤,免疫组化:CD阳性,诊断为GIST,因肿块巨大,且多发肝占位不能手术,接受格列卫治疗,mg/d,服药1周后上腹胀症状即减轻,2月后腹部CT复查肿块缩小。年12月28日本院B超示:肝囊肿;年3月22日本院MRI示多发性肝囊肿,直径1cm左右;年5月25日本院超声胃镜示:距门齿40cm贲门部齿状线可见一0.3cm×0.3cm浅表球形隆起;超声所见:20MHz微探头超声内镜示:贲门部浅表隆起,起源于粘膜肌层低回声团块,呈椭圆形,向腔内突出,边界清楚。肿块明显缩小,且症状消失。曾多次动员患者行肿块切除术,但患者及家属出于种种考虑不愿手术治疗,并自行减量,年5月起格列卫减量至mg/d。年9月20日本院腹部CT示:肝脏见大小不等占位灶,最大直径达3cm。6年1月,患者再次出现上腹不适1月,伴发热感冒,盗汗。6年1月4日胸腹部CT报告:纵隔多发小淋巴结,胃体近贲门处胃壁增厚,胃窦旁可见肿大淋巴结,肝脏形态较规则,肝实质内见大小不等的低密度占位灶,最大者直径约5cm,增强扫描部分病灶边缘稍强化,腹膜后血管旁可见小淋巴结。嘱增加格列卫量至mg/d,并予中药及香茹多糖免疫治疗。6年2月复诊:上腹不适症状消失,盗汗亦改善。但6年3月起,上腹不适症状再次出现并渐加重,自行加量至~mg/d,症状无缓解,6年5医院腹部CT复查示:肝右叶可见10cm×12cm肿块。症状渐重,进食减少,腹胀难忍。后放弃治疗。
例2,龚某,女性,年10月9日出生,患者因进食后中上腹饱胀不适2月胃镜病理示:胃恶性间质瘤,于年2月25医院卢湾分院行胃间质瘤切除胃契形切除术。术后病理:肿瘤10cm×7cm×10cm,伴出血坏死,胃壁切端未见肿瘤累及,肿瘤细胞CD(++),CD34(++)。术后口服格列卫mg,bid,3月,有眼睑水肿,皮肤瘙痒,后停药。年1月份又出现上腹不适,年1月13日,在无锡市二院腹部CT示:腹腔内腹膜上多发类圆形低密度软组织肿块,肝实质内见多发低密度囊性病灶,诊断胃恶性间质瘤术后,腹腔内多发转移,肝多发囊肿,嘱继服格列卫mg/d,至今。年9月9日复查腹腔CT,肝脏形态规则,未见密度异常影,腹膜后无肿大的淋巴结,无腹腔积液,胰腺、脾脏、两肾形态、大小密度均未见异常。6年6月再次停服20d后,患者又出现腹痛,腹部扪及肿块,CT复查再次提示腹腔内多发转移。继续服药,并增加剂量至mg/d,10d后患者腹痛症状缓解,且腹部肿块缩小,6年9月18日复查腹腔CT,提示腹腔未见明显异常。
2讨论
年Mazur和Clark首先提出了/胃肠间质瘤(GIST)的概念,用来描述一组缺乏平滑肌细胞超微结构特征和雪旺(schwann)细胞免疫组化特点的胃肠道非上皮细胞肿瘤。研究表明,胃肠间质瘤细胞表现出正常Cajal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和抗原表达(即CD34和CD),认为其可能来源于肠道肌神经丛的间质细胞)Cajal细胞。绝大多数GIST是因c-kit基因突变,导致KIT酪氨酸激酶持续活化,致使突变的细胞增殖失控所形成的。c-kit在GIST占有重要的位置,免疫组化其阳性率达85%~94%,因此认为c-kit(CD)是GIST的特征性标记物,除CD以外,其他标志物在GIST的诊断中也具有重要的价值,CD34在60%~70%的GIST中表达阳性,并且敏感度和特异度中等。
甲磺酸伊马替尼,是2-苯基-氨基嘧啶的衍生物,商品名为格列卫,是一种小分子口服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格列卫通过与ATP竞争性结合酪氨酸激酶催化部位的核昔酸结合位点,使激酶不能发挥催化活性,底物的酪氨酸残基不能被磷酸化,不能与下游的效应分子进一步作用,从而导致细胞增殖受抑,导致细胞凋亡。
所有关于晚期GIST患者的临床研究都发现,格列卫治疗的总缓解率和生活质量都有明显提高,ó期临床研究还显示,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延长。到目前为止,对转移性GIST患者推荐的格列卫起始剂量为mg/d。但是,欧洲-澳大利亚的ó期随机研究发现,格列卫mg/d治疗的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有明显优势。例晚期GIST患者被随机分入格列卫mg每日一次组和每日2次组。低剂量组出现疾病进展的患者允许交叉进入高剂量组。在中位随访到d时,低剂量组56%的患者出现疾病进展,高剂量组50%的患者疾病进展(风险比0.82,95%CI0.69~0.98,P=0.)。总共有52例患者(5%)达到完全缓解,例(47%)达到部分缓解,例(32%)疾病稳定。达到最佳疗效的中位时间为d(IQR58~ó期临床研究d)。在这两个ó期随机试验中,出现疾病进展的患者,将格列卫剂量从mg/d提高到mg/d后,33%~38%的患者获得进一步缓解或疾病稳定。
在年ASCO会议上,法国的一项ó期临床研究比较了格列卫持续治疗和间断治疗对总生存时间的影响。在mg/d治疗1年后,58例无疾病进展的患者随机接受或间断治疗,直至疾病进展,中位随访时间21月。间断治疗组32例患者中21例(66%)出现疾病进展,持续治疗组26例患者中4例(15%)出现疾病进展。间断治疗的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PFS)明显缩短(P0.),中位PFS为6个月(95%CI3~9个月)。在接受重新治疗的14例可评价的患者中,11例(79%)肿瘤再次得到控制(客观缓解或疾病稳定)。结果显示,格列卫间断治疗的患者出现疾病进展的风险明显增高,重新开始格列卫治疗是安全的,可以使大部分患者的肿瘤得到控制。
从笔者治疗的2例GIST患者来看,第1例患者mg/d剂量有效,虽持续服药,但剂量减少后肿瘤复发,再次服药疗效不显。第2例患者服药剂量为mg/d,间断服药,停药后肿瘤复发,但再次服药仍然有效。是否存在过低剂量引起格列卫耐药性增大等因素,可以在今后临床中加以观察和证实。综上所述,格列卫治疗胃肠间质瘤疗效肯定,且笔者认为,若治疗有效,切不可随意减少剂量或中断治疗,以免影响疗效。
来源:医学理论与实践7年第20卷第11期
白淀疯白癜风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