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中山ldquo80后rdquo

2021-11-2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80年院庆的日子里,“20周岁”的《医院报》也将迎来她的期生日。

倒计时

《医院报》

从年到年,有这样一份报纸,默默记录着属于你我的“中山故事”。

我们开始着手制作“回首那些年”栏目,起因源于一位非常崇敬的中山老专家的突然离世。查阅资料时才发现,单凭仅有的零星文字材料,很难让我们这些并未跟随他学习工作、甚至未曾有过接触机会的晚辈,了解他的经历、感受他的思想,这是何等的遗憾!于是,我们做了一个决定,启动“中山老专家访谈计划”,记录下影像、文字资料,并整理成视频节目和文字专栏。于是,开始了每一次的采访联系、背景调查、事前沟通、场景布置、视频录制、后期剪辑、音频听写、文稿整理……

三年间

我们真实记录了十三位年逾八十的中山老教授们想对后来者们说的故事

回首那些年

——听中山“80后”说“中山往事”。

追寻13位80多岁中山老教授的回忆,我们得以重温那些平凡而又闪光的峥嵘岁月,感受他们的人生智慧和医者情怀,见证一个个祖国乃至世界医学史上“里程碑”的诞生。

这些

都是无比珍贵的“医学笔记”。

感受80年中山文化积淀

听中山“80后”说中山故事

汤钊猷院士访谈录

汤钊猷,出生于年12月,中共党员,广东新会人。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肿瘤外科教授,现任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小肝癌研究奠基人,在肝癌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方面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病人的

启迪

——改变我人生轨迹的病人

——让我获得最大享受的病人

——使我重视辩证思维的病人

——让我思考中国特色医疗的病人

第一个病人是年,我那个时候38岁。有一天来了一个上海锅炉厂的工人,据说是劳模,一看是个晚期肝癌,肝癌非常大,整个右边都被癌灶占据,左边肝脏也有几个癌灶……这个病人改变了我一生的人生轨迹。

第二个病人姓潘,是我们用甲胎蛋白验血查出来的,她没有感觉,查出来认为她有小肝癌,就劝她开刀。那时候是年,都没有经验的……开刀果然就发现癌,我们就将癌切除了。过了十年,她结婚了,还生了一个女儿,现在女儿也工作了,40年过去了这个病人还是很好……这个病人是我一生当中得到最大享受的病人之一。

第三个病人……

点击观看视频,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陈灏珠院士访谈录

陈灏珠,出生于年11月,农工党员,广东新会人。年毕业于前国立中正医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内科心血管病教授,现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名誉所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我国当代心脏病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为心血管病介入性诊断和治疗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救治美国友人的

追忆

这是在年4月22日,那天下午我在病房看病人,接到院领导的通知,派我和胸外科石美鑫教医院的一位胸外科主任一起到无锡抢救一个外宾。病人是美国到中国来访问的血吸虫病代表团的副团长,寄生虫病学家Basch教授……救治过程险象环生……

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寄生虫病学家Basch教授来访,在家中合影。

湖山一别十七年,

故人乍遇夜宴前。

客貌依稀君认旧,

白发频添我领先。

昔日同心拯病客,

今朝盛意馈诗篇。

几度为桥连两陆,

惟愿中美友谊坚。

——陈灏珠

点击观看视频,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吴肇光教授访谈录

吴肇光,出生于年5月,中共和致公党党员,广东四会县人。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我国著名外科学专家,医学教育家,新中国外科事业奠基人之一。医院终身荣誉教授,曾任医院外科教研室主任和普外科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以病人为中心”的

中山精神

有一个故事:50年代初刚解放,国内情况比较艰苦,有一个外单位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他做实验的时候,试剂要用嘴巴吸。他吸烧碱时一不当心,吸过头咽了下去,导致整个食管都烧坏闭塞,没法吃东西。当时就给他做了一个胃造瘘,但橡皮管用一段时间就会烂,需要换,所以医院来住几天,换管子……

有一个17岁的小姑娘,她是农村来的,搞不清楚家里一瓶瓶的药水,要喝东西却拿错了,把烧碱喝下去了,食管就烧坏了……

“无肠女”周绮思母女对吴肇光(右二)、吴肇汉(右一)教授的感激之情,难用语言表达

80年代的时候,我们这有一个病人,是个20多岁的孕妇。快足月的时候突然肚子疼痛,家人以为她要临产了,医院去。其实她不是临产了,是肠扭转,是个外科急诊。医院后,一开始医生以为她是临产,对她进行观察,观察发现情况越来越糟了,孕妇休克了……后来发现肠子基本已经全部都坏死了,最终我们把坏死的肠子都切掉了,只剩下胃、十二指肠、半个结肠,中间的肠段全没了……

点击观看视频,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朱无难教授访谈录

朱无难,出生于年2月,中共党员,湖南长沙人。年毕业于湘雅医学院。我国著名消化病学专家,医学教育家。医院终身荣誉教授,曾任医院第一任消化科主任、内科教研室副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百折不饶

勇于创新

——抗日战争期间在“流浪的医学院”学知识

——中国最早的胃镜和腹腔镜应用

——“一秒钟”肝穿刺针

战时的贵阳,物资十分匮乏,我们那时生活的艰苦程度是现在学生难以想象的……进大批四条腿的白木长板凳,从当中锯断,在锯端加一条腿,使一只四脚长凳变成两只三脚凳。学校发给每个学生一条这样的凳子,自管自用。无论是听课、做实验、自修、开会、吃饭、回寝室,都得随身携带。有时敌机轰炸贵阳,听到空袭警报,我们不假思索地会肩挂三脚凳,手提自管自用的显微镜和上课的笔记到处疏散,逃避轰炸。我们习惯地把三脚凳挂在肩上,这样一可省力,二可腾出手来派别的用处……

与国外同道研讨内窥镜套扎技术(年)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许多人有浮肿、肝肿大、转氨酶高,为了避讳,医生称为特发性浮肿、特发性肝大。究竟是什么病说不清楚……

点击观看视频,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王敏生教授访谈录

王敏生,出生于年8月,农工党员,山东龙口市人。年毕业于山东医学院。心外科教授,历任中华胸心血管外科学会委员兼华东区学术组长及上海市分会主任委员。在国内率先实行并发表经食道超声监测下行二尖瓣修复等4项新技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没有条件就

创造条件

有一个病人,胸骨上长了软骨肉瘤,医院做了五次手术,都不敢把胸骨全拿掉:因为呼吸的时候胸腔是负压的,把胸骨拿掉的话,胸壁会变软塌陷,造成呼吸障碍。所以前几次手术仅把表面的大部分肿瘤去掉,再长大再行局部肿瘤切除。前后做了五次手术,肿瘤越来越大,前面像座小山一样,后面压着心脏,病人快要活不下去,再给他做第六次手术去掉表面的肿瘤并不解决问题。

这个病人不开刀就会死,开刀也很危险,因为手术过的瘢痕有肿瘤可能性存在,所以要把瘢痕、把胸骨全部拿掉。这会涉及到肋骨,要把第一到第五肋拿掉一部分,锁骨拿掉三分之一,而且后面的心包也受累,都要一起拿掉。

那怎么来填补这个骨性缺损呢?

点击观看视频,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诸骏仁教授访谈录

诸骏仁,出生于年2月,江苏无锡人。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内科心血管病学教授,老年医学专家。曾任医院临床药理研究室主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老年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心脑血管新药临床试验研究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尽量再做一点

有意义的事

上世纪50年代,我跟随我的导师陶寿淇教授进行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我是他的第一个研究生),这起因于血吸虫病肆虐。参加这场“大战”的不光有我们临床这一块,还有寄生虫的专家,比如公共卫生的苏德隆教授,所有相关专家都一起来参加这个大行动。临床治疗血吸虫病,要驱除体内的虫,还要把腹水等问题解决掉。我是做心血管研究的,为什么也参与进来了呢?其实是因为那时候用的驱虫药是锑剂,锑能够杀灭血吸虫,但同时也会对人的心脏造成损害,锑剂中毒会引发阿斯综合征,引起心律失常,如果不抢救会非常危险……

点击观看视频,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秦万章教授访谈录

秦万章,出生于年8月,中共党员,江苏高邮人。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皮肤科专家,医院终身荣誉教授,第一任皮肤科主任。上海市名医,第一届名老中医专家继承班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打造以中西医结合为特色的

皮肤科

有一个病人,是一个教师,得了系统性红斑狼疮有一段时间了,情况比较危急。经过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特别是养阴补肾的方法治疗以后,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她住进医院时快五十岁了,病情比较危急,还有狼疮性的肾炎,尿蛋白也比较高,有面容和脚的浮肿,心脏也不太好,她的爱人都打算准备后事了,结果在医院皮肤科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竟治好了。红斑狼疮死亡率比较高,但是这个病人一直活到九十多岁。

中医过去讲:“一味单方气死名医!”所以单味药是可以发掘的,比如我们研究的雷公藤。前面所说的养阴补肾的方法,是一个很好的治疗红斑性狼疮的方法,但是它也不能够解决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整个问题,而雷公藤治疗红斑狼疮是比较有效果的。

点击观看视频,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徐智章教授访谈录

徐智章,出生于年7月,九三学社社员,江苏昆山人。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超声医学专家,医院终身荣誉教授,曾任医院第一任超声科主任、复旦大学超声医学与工程研究所所长。年获国际超声先驱者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从临床需要出发

尽可能为病人着想

为了研制超声仪器,我到江南造船厂电器车间去学习,想用他们探查钢板上是否有缺纹的机器进行人体诊断,于是我就和他们一起工作、学习。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我觉得还不够,因为国际上的超声探查机器不单单要看缺纹、痕迹,还要看缺纹、痕迹是怎么裂开的,所以需要一种叫成像的仪器,使整个剖面都能看出来,我和同事们便与上海第一汽配厂协作,做成了ABP型的成像仪器。这台超声仪器设备在上海乃至全国都是第一台。

一般的超声,血管分布层是看不到的,怎么能看到血管的分布呢?那时比较封锁,许多国际上的先进技术不能进入国内。最早的造影剂研究是利用双氧水打在血管里放出氧气泡做的……

点击观看视频,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杨英珍教授访谈录

杨英珍,出生于年10月,九三学社社员,上海人。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内科心血管病教授,医院终身荣誉教授,曾任卫生部病毒性心脏病重点实验室主任、复旦大学“工程”内科重点学科总负责、上海市心内科领先专业第二轮学科带头人之一。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与医院的

不解之缘

年的时候,早搏病人很多,医院的医生患心肌炎死亡,闻玉梅教授将他的心肌做了病毒培养后,发现是由柯萨奇B5病毒突变引起的,卫生部要求我们成立病毒室,当时陈灏珠院士让我负责病毒研究……

医院请我去会诊,病人是一个重症心肌炎小孩,我搭乘飞机到郑州,再转汽车,医院,医院马上进行抢救。抢救结束后,我在那里一直守护着这个孩子……

建立卫生部病毒性心脏病重点实验室后,请英国教授来院讲学,并聘请他为医院客座教授。

点击观看视频,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刘厚钰教授访谈录

刘厚钰,出生于年2月,中共党员,四川成都人。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消化科教授,曾任医院消化科主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学会常务委员、中华消化内镜专科学会常委、上海消化系疾病专科学会主任委员、世界胃肠病组织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严谨求实

内外兼修

我们当时的上级老师,林兆耆教授,对下级医生要求很严格。他讲话的语句及用词,都非常注意。比如当你想问:今天温度怎么样?就应该说气候气温多少?比如你想说病人大便情况挺好,他会问:你是说他的粪便还是大便的习惯?一个是排便,一个是大便的性状……

让病人的肝脏、脾脏来“摸”你的手,客观地反应病人情况。如果你不重视体格检查,用手去“挖”肝脏……

记得有一次,一位军区副司令员生病了,症状是下半身冷得不得了,得穿皮袄,上半身却怕热,只能穿汗背心,还需要吹电风扇!这真的是怪事。大会诊时大家一筹莫展……

点击观看视频,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陈世波教授访谈录

陈世波,出生于年4月,中共党员,福建闽侯人。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内科心血管病教授,年至年任医院副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救灾见真情

人生知感悟

那是年发生的事情,8月28日凌晨,上海市卫生局直接下达唐山抗震救灾的任务,医院接到通知后,马上组织人员报名参加。我院由方梦日书记带队,一共42人组成2个小分队,我是一个分队的领队。到达灾区,我们闻到空气中弥漫着尸臭,当时那个悲惨的场面要不是亲眼所见,真的很难想象……我还记得当时没地方保存血浆,我们就想办法挖了一个地窖,把血浆放在地窖里面……

赴唐山医疗队合影

点击观看视频,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吴肇汉教授访谈录

吴肇汉,出生于年1月,致公党党员,江苏常州人。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普外科教授,曾任医院外科教研室主任、普外科主任,上海市医学会普外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欧洲肠内外营养学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外科医生的

成长三步曲

记得那个时候,我在急诊室上班,一个中学生在上学回家的路上骑自行车不慎摔倒,左下胸部撞在自行车的车把手上,因为不放心,所以来看急诊。我当时很年轻,只看到病人左下胸皮肤表面有一些挫伤,没有骨折的迹象。检查了腹部,测量了血压,都没发现什么问题。凭当时初学的经验,我就觉得没啥大问题,打算让他回去。后觉得家属不放心,我就让他留院观察。第二天早上我刚上班,家属就来找我……

“无肠女”周绮思母女与吴肇汉教授

过了两年,我在急诊间又碰到一个病人,他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他是独自来看病,说自己在家里呕了几口血,我为他量了血压,摸了肚子,一切都正常,他人看上去精神也挺好,但我已知他的病史,并懂得病人还可能再出血,便安排他住院。嘱咐他去办入院手续,可等了半个小时,病人还没办完手续回来……

点击观看视频,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钮善福教授访谈录

钮善福,出生于年10月,中共党员,江苏无锡人。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呼吸科教授,曾任上海医科大学呼吸病研究所所长、肺病学教研室主任、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和医院肺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分会终身成就呼吸医师,上海市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只要有

一线希望

上海发现第一例SARS病人李某,女性,40岁,医院会诊,见她呼吸35次/分以上,低氧、低二氧化碳和PH偏碱。随即给她上面罩机械通气氧疗,经调节呼吸机参数,1小时后,呼吸降至25次/分以下,脉氧饱和度(PsO2)也上去了。到晚间,她觉得好多了,自己把面罩拿下,换上鼻导管吸氧。第二天病情恶化,气急得更厉害,胸片示右侧变成白肺,呼吸40次/分以上。她父亲跪在我面前,求我救救她。我说:“救你女儿的命,就得持续面罩机械通气。”随后给病人插上胃管,24小时面罩机械通气,患者病情逐趋好转。当时我注意站在病人呼出气的上风向,以免传染,但不知道SARS的传染性这么厉害……

中山医疗队在抗击非典第一线

点击观看视频,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年建院至今,医院的发展可谓翻天覆地,这是几代中山人共同努力的结果。身处新时期,面对“竞争和发展”的时代命题,我们这一代中山人,始终不懈努力,医院建设得更好,在这个过程中,“传承”和“发展”是永恒的关键词。

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代,我们拥有80多年的中山文化积淀、科学合理的医学人才梯队、亲密无间的团队协作精神,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严谨但不保守,传承而注重创新。我们的目标是将医院建设成管理、技术和服务一流,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大型现医院,更好地服务上海、服务长三角、服务全国,并辐射世界。

强民族而利民生,注重平民、普及卫生,培育医才、面向世界,这就是医院永恒不变的使命,是在传承中不断发展的“中山精神”的精髓!

“中山精神”的内涵是什么?是一种独立、独特的集体人格,历经80年风雨洗礼,代代传承、不断丰富,融入每个中山人的性格品质和一言一行之中。“严谨、求实、团结、奉献”,这不是空洞的口号和文字的组合,而是对中山精神的诠释和衍生。

再回首,一切为了明天,身为中山人应该、也必须勿忘历史、继承传统、展望未来、再创辉煌。

扫码看特刊:

本文全文转载自宣传科复旦大学附属医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rqzpg.com/zlff/210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