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2月龄女婴突发出血坏死性肠炎,家长
2020-11-2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几个月前
福清一名2个月大的女婴岚岚(化名),
突然腹泻、腹胀,双目翻白
吓坏的父母
医院
岚岚究竟怎么了呢?
2个月大的岚岚,是家中“二孩”,足月出生,体重正常。
可是万万没想到,从3月1日白天开始现腹泻、腹胀,直到3月3日夜里,岚岚一直哭闹不止,妈妈起夜哄睡,却惊觉孩子肚子鼓胀加重,双目翻白、哭声无力已渐变呻吟。
父母连医院,可检查无果,于是立即转诊医院,经医生检查初步诊断为重度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不全。
当天夜里,该院重症医学科、普外科、麻醉科等多学科联手,为岚岚积极抢救治疗。
多学科联合救治“入院时,孩子已神志不清,反应极差,四肢冰凉,全身皮肤花斑,而且无尿及低血压等表现,这意味着孩子已处于重度休克状态。”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林东如接诊后,判定岚岚的病症是感染性中毒性休克及多器官功能不全,马上对岚岚进行扩容、抗休克与抗感染治疗。
但抗休克效果不好,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林东如主任考虑岚岚休克原因可能是外科急腹症引起,随即紧急请普外科主任黄圣余会诊。
经黄圣余主任仔细检查判断,孩子感染中毒性休克及多器官功能不全的原因是由于肠坏死穿孔伴弥漫性腹膜炎引起,病情危重,需要继续抗休克的同时准备急诊手术,只有尽快清除腹腔感染源,才有一丝希望抢救孩子的生命。
但是,休克状态下手术与麻醉风险极大。麻醉科主任林剑鸣认为,尽管麻醉风险很大,但一旦出现不可逆的多器官功能衰竭,将失去抢救生命的机会。
三位科室主任在短时间内共同制定抢救治疗方案后,经短暂的术前准备后,快速急诊剖腹探查。
手术中,主刀的普外科主任黄圣余发现,岚岚腹腔积满粪便与脓性液,小肠出血及点状坏死穿孔达20多处,胃部点状坏死穿孔3处。在腹腔冲洗干净后,黄主任对较大的胃肠穿孔灶作修补处理。
由于病变肠管脆烂、患儿生命征不稳定及小的穿孔灶太多故无法作一一修补,遂进行高位空肠造瘘,并经远端造瘘口冲洗,然后作胃造瘘术及腹腔引流,术后送入重症监护室继续抗休克、抗感染、多器官功能不全及营养支持等治疗。
黄圣余主任说,在术后的1个多月的重症监护室治疗过程中,岚岚还相继出现重症肺炎肺不张、手术切口及高位空肠造瘘口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肝损害等各种严重并发症,经多学科的联手积极治疗而获得好转,然后转入普外科进行后续治疗。
由于出现较严重胆汁淤积性肝损害及营养不良等并发症,二次剖腹探查术提前到第一次术后2个半月进行。
七天前,黄圣余主任为岚岚再次行腹部探查及关瘘术,尽管术中腹腔内肠管粘连广泛且严重,庆幸第一次术中20余处胃肠穿孔灶均已修复,肠管未见明显狭窄,手术得以安全完成。
目前岚岚恢复良好,多器官功能不全及各种并发症均渐治愈,已恢复消化道进食。
早期无特殊异常表现易被忽视出血坏死性肠炎是一种急性胃肠道感染性疾病,好发于夏秋季节。
主要表现有腹痛、腹泻、腹胀、发热、呕吐、便血等,严重者可出现中毒性肠麻痹、肠穿孔及弥漫性腹膜炎,感染性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危及生命。
该病常见于3~9岁的孩子,新生儿及婴儿患此症者比较少见。因早期无特殊异常表现易被忽视。
出现这些状况要注意当以腹泻为主,又无其它表现时,常误诊为消化不良及急性胃肠炎。
以血便为主,极易误诊为过敏性紫癜、肠套叠及菌痢等。
若以腹痛为主,常易误诊为肠痉挛、急性阑尾炎及美克尔氏憩室炎等。
临床医生若对本病认识不足,对已出现的症状和体征缺乏全面分析,常导致误诊,甚至危及患儿生命。经常接触的地方和物品进行消毒。
医生提醒,预防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发生,应该改善机体营养不良,注意饮食卫生,食物加热要彻底,均衡膳食,避免暴饮暴食等。
END
来源:福建卫生报
福州市计划生育协会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