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普查事业的广州经验

2016-4-2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文物普查事业的“广州经验”

广州市主动组织第四次文物普查获得的一些经验和做法,有可能成为“国家标准”在全国推行。最近国家文物总局要求广州第四次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做两件事:1、拿出一个随时代发展的文物定级标准的草案,交全国专家评议;2、总结广州第四次文物普查的实行经验,为文物保护开发探索门路。  当前全国“建新拆旧”矛盾突出,文物保护和城市建设如何和谐发展?“广州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怎样的新思路?为此访问了广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广州市第四次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组长陈建华。    【缘起】  灵感来自从化的实践  (以下简称“记”):1999年,广州市刚刚进行了第三次文物普查,而近年来国家并没有组织文物普查行动,为何广州又要进行第四次文物普查?  陈建华(以下简称“陈”):答案很简单,作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文物普查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迫切需要。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工作,第一大任务就是文物保护,其次才是计划和建设,管理贯彻于保护、计划和建设全过程。而文物普查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只有“摸清家底”,计划和保护才能有的放矢。所以,很有必要进行一次“地毯式”文物普查,这也是文物专家的意见。  记:我们知道,这次普查发现的最有价值的文物是古村落;而这些在其他省市是有先例的,如陕西的党家村开发以后已成为旅游热门。广州这次普查的启动具体是从哪里得到了灵感?  陈:具体说来,这次文物普查与我在从化工作时的实践经验有关。我在从化工作时,登记在册的文物只有14处,有人认为,从化是穷乡僻壤,缺少文化底蕴,藏不住甚么文物。但我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下乡期间,我看到从化散布着许多清朝乃至清朝之前的村落。这不就是所谓的“文物建筑”吗?因而,我自任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组织了一次“地毯式”的普查,结果大大出乎意料,我们的文物一下子从14处增加到200多处,而且许多还相当有价值。在普查中被发掘出来的广裕祠,2003年取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第一名杰出项目奖,很出名的周庄才得了二等奖。从化因发掘出大量文物而让人们刮目相看。后来,通过全面普查和权威专家鉴定,从化不但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地方,还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我想,像从化这样在广州经济欠发达、离中心城区较远的地区,能有如此大量的文物,广州作为千百年来长盛不衰的华南地区中心城市,一定隐藏着更大的欣喜。因此,我们决定开始这项艰巨的基础性工作。    【成果】  这次查出3000多条线索  记:据我们了解,前两次普查每次都只有几十处文物线索,第三次普查也只有200多处,而这次普查1共有3000多条线索。何以事隔数年,结果竟会大不相同?  陈:这首先是由于衡量的标准不同。随着时期的进步和人们对文物认识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新《文物法》的颁布,人们对文物的标准有了新的认识。由于历史的缘由,广州的文物遗存没法与陕西、河南、山西等地方相比,但近代史以来有了很大的不同,广州作为近代革命重要的策源地,依存文物比较多。比方说名人故居就有重大的价值。我们要保护万木草堂,由于它和丘逢甲、康梁有关。丘逢甲是著名抗倭民族英雄和杰出的爱国诗人、教育家。康梁意味着甚么?它和维新、洋务、走向共和密不可分。  其次,是我们的观念变了,主动去发掘文物。通过普查,了解到许广平是岭南第一家族高第街许地的千金小姐,而许氏家族又是宋代驸马爷的后人,鲁迅其实是驸马爷家族的女婿;芳村那些仍在使用的码头、货仓,见证了清朝广州作为国际性贸易中心和物流中心的繁华。众多的古村落,见证了广州通商贸易财富积聚及昔日的繁华。大众的热忱参与,是这次普查有如此收获的重要缘由。  记:听说这些文物线索将汇编成册,还将建立信息资源库。那末它的编辑体例是什么?  陈:先以区域分编,按原文物志的体例,编写广州文物普查成果汇编。可保可不保的,原则上保下来。为何?由于如果这次不入汇编,可能就永久消失了。其次,文物建筑还将编成电子地图,进入城市紫线控制范围,纳入计划控制系统。城建部门对这项工作非常支持。以后有建设项目要报批,1打开地图,保护范围一清二楚,计划建设就会方便很多。    【原则】  保护开发永续利用  记: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治白癜风哪个医院最好存在着难以解决的矛盾,如何解决这1矛盾?  陈: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有时是有矛盾,但这类矛盾并不是不可调和,乃至可以实现共赢和多赢。文物除具有历史、人文、艺术、科学等价值以外,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近期,国家文物局对广州市文物普查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同时要求我们做好两项工作,1是结合广州实际,提出一个不可移动文物定级标准的草案,然后交由全国专家评议;2是总结广州文物普查和保护的经验,为保护开发探索门路。今年下半年,国家文物局会就这两个问题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预计到10月份左右,文物普查成果汇编基本完成。而在普查中,我们以“十六字原则”为指点,也就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公道利用、加强管理”。“保护为主”,说的是必须保护、不能利用开发的重要文物,要把它“养”起来;“抢救第一”,顾名思义,就是对重要尤其是面临损毁的文物,第一要务是使其保存,再来估计价值、斟酌利用;“公道利用”则是指对那些有旅游、科普等价值的文物加以开发利用,使其在一定程度上产生经济效益,并到达“永续利用”。  记:“公道利用”可以说是一个很容易理解的概念,但是实际操作起来无疑颇具难度。那末,有没有一些具体的措施,以保证这些文物到达“永续利用”?  陈:关键是掌握好利用的度。首先,开发利用不是为了赚钱,如果一味寻求经济利益,过度开发带来的就只会是文物的毁损;其次,文物带来的收入主要用于维修、养护文物。这两点结合起来,就能使文物长寿,永葆价值。  记:文物普查、文物保护,依托的重要气力还是经费、人材、管理。这次文物普查和接下来的文物保护、开发是以什么样的机制张罗经费的?  陈:文物普查是一项公益性事全国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业,在宣扬文化资金里,我们拨出1000多万元进行这项工作,现在已花了几百万元,预计总共需要2000余万元。这个数字相比其他文化活动,仿佛其实不起眼,但是比较一下第三次文物普查的30万元,就很容易明白其中的力度。而且,这还只是万里长征的开始,接下来的文物保护与文物管理,都意味着更大的挑战。  在文物保护方面,我们可以斟酌吸收社会资金,发动社会气力参与文化事业。    【意义】  竞争力最后比的是文化  记:文物普查工作已获得阶段性成果,您认为这对广州有何影响?作为全国自觉进行文物普查先行者,它对全国进行文物保护有甚么鉴戒意义?  陈:很有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说的先进文化,包括优秀传统文化,其中涵括了文物。文化是战略的制高点,可以说,没有一种影响力比文化的影响力更大,原子弹可以摧毁1座城市,却摧毁不了1座城市的文化。无数历史事实告知我们,城市的竞争力到最后比的只能是文化。市委书记林树森同志有句名言:大城市以文化论输赢。对经济发展到目前水平的广州来讲,文化的影响力特别重要。因此,保护文物,宏扬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需要,也是扩大广州影响力、宏扬优秀岭南文化的需要。  我们目前依然处于在实践中摸索的阶段,因此,很难说对其他地方有甚么可以鉴戒的经验。但是最少可以看出,通过宣扬《文物法》和文物普查,唤醒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省内有些兄弟城市已派人来咨询过表格制作、工作流程等一些具体的做法。民间文物保护意识的觉醒,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一定程度上来讲,它对文物保护的作用乃至比政府行动更有效、更久长和更有意义。

转载请注明:
http://www.rqzpg.com/yfys/7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