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了解缺血性结肠炎
2020-9-1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治疗白癜风的费用 http://www.baidianfeng51.cn/m/
概述
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Colitis,IC)是由于结肠血流异常导致的肠壁缺血继发的炎症,是引起下消化道出血的第二位病因。IC多发生于老年患者,其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误诊率高。
病因
最常见的病因为心血管系统的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当循环系统发生全身性或局部性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改变,且引起肠壁缺血时,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临床
多见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且常在一些心血管系统基础病上发生,这可能与肠系膜动脉硬化、狭窄及管腔内血栓形成有关,也可能是由血管功能性因素导致肠壁血流急剧减少所致。此外,肠管的异常,如便秘、肠梗阻、腹泻及纤维结肠镜操作中过度充气导致肠管扩张、肠壁血流量减少也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腹痛、便血及腹泻。腹痛多表现为左下腹或脐周的突发性、阵发性或持续性疼痛,进食后疼痛加重,且症状与体征不相符。便血表现为鲜血便或黏液血便,一般不会导致低血容量性贫血或休克。引起便血的主要原因为肠黏膜因缺血、缺氧而导致肠壁充血水肿,进而坏死、黏膜剥脱、肠壁溃疡形成,血液倒流入肠管。腹泻多表现为黏液便或稀水样便,常发生在便血之前,其致病机理是由于结肠大量肠液的渗出、肠管蠕动过快加上肠壁黏膜坏死等因素所导致。
分期
依据病程长短及结肠镜表现,IC可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
急性期病程为发病3d以内,结肠镜检查显示结肠黏膜及黏膜下水肿、出血及糜烂,部分重度患者可见肠壁溃疡形成。
亚急性期病程为发病3~7d,结肠镜检查显示肠壁可见浅溃疡形成,黏膜上皮形成肉芽组织。
慢性期病程为发病7d以上者,结肠镜检查显示肠壁发生慢性炎性改变,伴有间质组织增生及纤维化,因其在CT影像上及纤维结肠镜检查中缺乏特征性改变,此次研究未把慢性期IC作为研究对象。
影像
病变部位:IC常见发病部位为左半结肠,病变常累及乙状结肠及脾曲,部分可累及横结肠及升结肠,很少累及直肠。此病变的分布位置与结肠的血供有密切关系,脾曲结肠的血供主要由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的移行区构成,其吻合支较少,故易发生缺血;左半结肠的血供主要由肠系膜下动脉供血,但肠系膜下动脉与腹主动脉的角度更加平直,且管腔较细,故易发生缺血。直肠的血供由肠系膜下动脉及直肠动脉双重供血,故其受累少见。
CT表现:病变段肠管肠壁呈均匀性环形增厚,肠腔狭窄,病变呈连续性分布,病变肠管周围可见渗出性改变,包括腹腔积液及周围脂肪间隙密度增高等征象。肠腔狭窄多由肠壁水肿或纤维化导致。“拇纹”征则是由于结肠黏膜下形成假瘤,导致结肠内壁不规则弧形凸起。肠壁增厚及肠壁分层多由于肠壁黏膜下水肿导致,而病变肠段周围脂肪间隙模糊及肠管-脂肪界面模糊是由于肠液的大量渗出所导致。
亚急性组黏膜下层CT值及增强扫描时强化幅度较急性组高,可能与亚急性期间质组织增生及纤维化有关;与此同时,间质组织增生及纤维化导致亚急性期肠壁分层不明显,肠周脂肪间隙清晰。
内容来源:《多排螺旋CT在急性、亚急性缺血性肠炎诊断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作者:苑欣然,左医院放射二科,河北石家庄
作者:苑欣然,左玉强来源:新乡医学影像
消化界长期征稿:原创稿件及特约作者招募!
投稿邮箱:DDP
high-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