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宝宝肠套叠
2018-5-19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什么是肠套叠1
肠套叠就是一段肠子套入相邻的一段肠子里,造成肠道梗阻而不通畅。
理论上任何部位都可发生,但大多发生在小肠末端和大肠起始部,也就是说小肠和大肠连接的部位。它是婴幼儿最常见的急腹症。如果肠管套叠1—2天,套入的肠管血液循环受阻,并随着肠蠕动肠管越套越紧,从而发生缺血性坏死、穿孔,危及宝宝的生命。
小儿肠套叠的主要症状2小儿肠套叠分为婴儿肠套叠(2岁以内者)和儿童肠套叠,临床上以前者多见。
1.婴儿肠套叠多为原发性肠套叠,症状表现如下:
(1)阵发性哭吵:常见既往健康肥胖的婴儿,突然出现阵发性有规律的哭闹,持续约10~20分钟,伴有手足乱动、面色苍白、拒食、异常痛苦表现,然后有5~10分钟或更长时间的暂时安静,如此反复发作。此种阵发性哭闹与肠蠕动间期相一致,由于肠蠕动将套入肠段向前推进,肠系膜被牵拉,肠套叠鞘部产生强烈收缩而引起的剧烈疼痛,当蠕动波过后,患儿即转为安静。肠套叠晚期合并肠坏死和腹膜炎后,患儿表现萎靡不振,反应低下。一部分体质较弱,或并发肠炎、痢疾等疾病时,哭闹不明显,而表现烦躁不安。
(2)呕吐:初为奶汁及乳块或其他食物,以后转为胆汁样物,1~2天后转为带臭味的肠内容物,提示病情严重。
(3)腹部包块:在2次哭闹的间歇期检查腹部,可在右上腹肝下触及腊肠样、稍活动并有轻压痛的包块,右下腹一般有空虚感,肿块可沿结肠移动,严重者可在肛门指诊时,在直肠内触到子宫颈样肿物,即为套叠头部。
(4)果酱样血便:婴儿肠套叠发生血便者达80%以上。家长往往以血便为首要症状就诊,多在发病后6~12小时排血便,早者在发病后3~4小时即可出现,为稀薄黏液或胶冻样果酱色血便,数小时后可重复排出。便血原因是肠套叠时,肠系膜被嵌入在肠壁间,发生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黏膜出血、水肿与肠黏液混合在一起而形成暗紫色胶冻样液体。
(5)肛门指诊:有重要临床价值,有些来诊较早患儿,虽无血便排出,但通过肛门指诊可发现直肠内有黏液血便,对诊断肠套叠极有价值。
(6)全身状况:依就诊早晚而异,早期除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外,营养状况良好。晚期患儿可有脱水,电解质紊乱,精神萎靡不振、嗜睡、反应迟钝。发生肠坏死时,有腹膜炎表现,可出现中毒性休克等症状。
2.儿童肠套叠儿童肠套叠临床症状与婴儿肠套叠相比较,症状不典型。起病较为缓慢,多表现为不完全性肠梗阻,肠坏死发生时间相对比较晚。患儿也有阵发性腹痛,但发作间歇期较婴儿为长,呕吐较少见。拒统计儿童肠套叠发生便血者只有40%左右,而且便血往往在套叠后几天才出现,或者仅在肛门指诊时指套上有少许血迹。儿童较合作时,腹部查体多能触及腊肠型包块。很少有严重脱水及休克表现。
如何预防小儿肠套叠3预防婴儿肠套叠主要在于合理喂养宝宝,具体如下:
1、添加辅食必须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操之过急。添加一种新食品必须等前一种食品适应后再添加另一种,一般需要5—7天的适应期,不能同时添加几种新食物。
2、添加食物的量,应从少量开始,逐渐增加,如喂食蛋黄可先试喂1/4个,3—5天适应后增至1/2个,1—2周后增至1个。
3、食物应从稀到稠,如先喂米汤后给米糊、米粥。从流汁、厚流汁、半流食到半固体流食,进而到固体食物,如从稀饭、稠粥到软饭。
4、食物性质从细到粗,先菜汁、细菜泥,至粗菜泥、碎菜和煮烂的蔬菜。
5、炎热的夏季或婴儿身体不适时不宜添加新的辅食,此时的婴儿食欲下降,适应能力较差,要根据婴儿的具体情况添加辅食。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