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最容易被误认为上火的三大症状

2016-11-1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进入到秋季之后,天气变得渐渐干燥起来,相信很多宝宝都会上火,但是,妈妈们也要注意提防,不要把一些类似上火的症状误认为就是上火,以免耽误宝宝的病情,下面,小编分享给大家的,秋季最容易被误认为上火的三大症状。

  1、宝宝眼屎多   宝宝多眼屎,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上火。继而开始大量给孩子吃清热泻火的药或凉茶,或者马上停掉现吃的配方奶粉转换其它品牌。但经过种种处理,宝宝眼屎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反而一天比一天多,甚至发展为脓性分泌物。专家称,婴儿眼屎多不一定是上火,医院确诊,及早治疗。   那么宝宝眼屎多还有什么原因呢?医生称主要有三:一是先天性的鼻泪管堵塞;二是急性泪囊炎;三是感染性结膜炎。有些婴儿出生后即见眼屎增多,严重者甚至将眼皮黏连。也有孩子,是因为乳母或看护人不注意个人和环境的清洁卫生,造成孩子眼部感染。   如果家长只是认为是由于上火而给宝宝吃清热泻火的药物,这不仅不消火,长期饮用还容易伤及婴幼儿的脾胃,导致脾胃功能失调,便秘或者是腹泻。同时,眼屎多的症状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很可能发展成慢性泪囊炎或者并发角膜感染,对宝宝的眼睛发育造成严重影响。   所以,家长如发现孩子眼屎增多,请勿自行处理,医院确诊治疗,以免贻误病情。

  2、宝宝“烂嘴角”   宝宝“烂嘴角”主要的症状是嘴唇、口角干裂,同时伴有烧灼和疼痛感。有的孩子口角部位出现潮红、起疱,甚至发生糜烂、裂口、结痂等。冬天口角炎对宝宝来说并不少见,大部分家长都认为是上火导致的,往往会给孩子吃一些泄火的食物或药。   但事实上,“烂嘴角”除了因为上火,还与维生素缺乏、营养不良、细菌感染等原因有关。另外,冬天感冒、天气干燥也容易引发口角炎。   怎么办:冬季想要预防烂嘴角,首先要让宝宝克服偏食习惯,建议多吃含核黄素丰富的食物、蔬菜和瓜果,比如一些粗粮、豆制品、动物肝脏、牛奶、大白菜、菠菜、花菜、苹果、香蕉、梨等。   如果宝宝口唇干燥,已经出现裂口,那么就要告诉宝宝不要用舌头去舔患处,以免加重细菌感染或使干裂现象。妈妈可以在宝宝口唇患处涂上少许甘油、油膏或食用油等,缓解病情。还要注意给宝宝多喝水,补充水分,排除毒素。

  3、宝宝便血   宝宝大便带血很多家长第一时间认为是上火,因为会给宝宝喝银花露,或者干脆用开塞露帮助孩子排便。专家介绍,引起儿童便血的原因既有内科疾病,外科疾病也很常见,应引起家长高度重视。   儿童便血往往是多种疾病的一个危险信号,小儿便血表明胃肠道有出血存在。既有内科疾病,外科疾病也很常见。宝宝反复便血很可能导致患儿贫血或营养不良,而一次大量便血可致失血性休克,甚至会危及生命,所以宝宝便血绝不是上火的小事,需引起家长高度重视。宝宝便血原因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肛裂:多见于两岁左右的幼儿   便血特点为肛门有点滴鲜血,同时伴有排便痛,孩子大便时哭闹不安,大便干硬。引起肛裂的原因有许多种,如先天性肛门狭窄、排干硬大便时撕裂肛门,以及肛门损伤或感染。孩子出现肛裂,家长若没有及时发现或处理不当,患儿很容易产生肛瘘。在预防治疗方面,家长要经常给孩子清洗肛门,保持肛周清洁并涂搽润滑药物,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   直肠息肉:多见于3岁宝宝   便血特点为排便终了时出现鲜血,量少,不与粪便混杂。息肉通常长在肠壁的黏膜上,好像一个带蒂的肉疙瘩,通常如黄豆或蚕豆大小。位置低的息肉,排便时可脱出肛门,犹如一个红色“肉球”。如果患儿为单发性直肠息肉,可采用手术摘除而治愈,若为多枚息肉,则应分次手术治疗。   急性肠套叠:多见于婴幼儿   便血特点为果酱样大便,同时伴有因腹痛所致的阵发性哭闹、呕吐及腹部肿块。早期发现的患儿一般采用空气灌肠复位治愈,晚期病例则需手术治疗,严重的因肠坏死还需行肠切除、肠吻合方可救命。   急性坏死性肠炎:多见于2岁以上小儿   便血特点为赤豆汤样,或如洗肉水样,腥臭味大,多伴有腹胀、腹痛、腹泻、烦躁、高热、呕吐及感染中毒症状,严重时还可出现休克,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明显增加,此类患儿病情比较凶险,需住院及时治疗,否则可能危及生命。   专家提醒消化道肿瘤、食道裂孔疝、流行性出血热、痢疾以及血液病、过敏性紫癜等多种疾病中均可出现便血症状,家长应及时带孩子检查,以免贻误治疗时机。

  上述的三个症状最容易被误认为是上火,根据上面小编的提醒,各位妈妈们一定不要犯这些常识性的错误哦。









































白癜风症状主要有哪些
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在哪里

转载请注明:
http://www.rqzpg.com/jbyf/97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