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常见传染病的识别与防治
2016-12-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加主编,期待与您更多交流!
常见病中传染病危害最大,传染病通常由病毒感染所致,其流行和发生一般需要通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鸭群三个环节。因此,掌握鸭病发生特点,控制传播环节,做好防疫治疗,方可保证养鸭效益。
鸭瘟
本病仅限于雁行目禽类,如鸭、鹅、天鹅等。鸭群突然出现持续存在的高死亡率,鸭精神不振,食欲减退,体温升高到42℃,翅膀下垂、伏地不起;病鸭头颈部肿大;喙、脚和黏膜呈蓝色;下痢,排绿色或灰白色稀粪;泄殖腔黏膜充血、出血、水肿或外翻,并覆盖绿色假膜,剥离后留有疡面。鸭全身皮肤、黏膜、浆膜、内脏器官有血斑点;皮下组织水肿;部分鸭头颈部肿大;口腔黏膜有黄色坏死性假膜覆盖,用刀刮去假膜,可见到黏膜出血浅,溃疡食管黏膜表面覆有黄色或草黄色假膜,呈小斑块状或条索状;泄殖腔严重充血、黏膜表面覆有棕黄色或绿褐色的坏死痂块,不易剥离。
病毒性肝炎
本病发生于5~10日龄雏鸭,成鸭不发病,初次发病鸭在2~10天死亡率达90%,10~18日龄死亡率达40%,18~28日龄死亡率达20%以上,28天以后死亡率很低。患病鸭跟不上群,停止运动,蹲伏并半闭眼,呆滞,厌食,身体侧卧,两腿痉挛性后踢,头向后背部后仰,出现症状后1小时左右死亡。剖检病死鸭可见肝脏肿大、质脆,有点状或淤斑状出血,颜色不一,日龄小的呈土黄色,日龄大的呈灰红色,色淡,表面斑驳。
传染性浆膜炎
本病又称鸭疫里氏杆菌病,是侵害雏鸭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非常高,是危害养鸭业的重要传染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冬季节较为多发,1~8周龄的雏鸭易感本病,但种用鸭极少发生。如果饲养环境条件不好可诱发本病,如育雏期饲养密度过大,室内潮湿、通风不良,饲料中缺乏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特别容易引起本病的流行。本病主要由呼吸道或皮肤伤口感染,被病鸭污染的空气等途径传播。病鸭神态倦怠,运动失调,头颈震颤,昏睡。眼、鼻有分泌物流出,轻度咳嗽或打喷嚏,排淡绿色粪便。心包膜、肝脏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严重的病鸭有神经症状,头颈向身体右侧弯转90度,呈S型。
流感
本病主要是由A型流感病毒感染,鸭发病率和死亡率取决于病毒毒类、日龄、环境和继发感染等,比较常见的是高发病率。鸭为流感病毒的主要储毒宿主,强毒可使其直接发病,弱毒可在体内反复传代增殖变异为强毒。雏鸭急性死亡,眼结膜潮红、流泪、流鼻液、喙紫黑色,个别出现肿头和共济失调的神经症状。成年鸭的产蛋率急剧下降,受精率和孵化率也显著降低;眼结膜炎、潮红,胰腺有出血点或坏死点,心肌多数有条纹状坏死。肝脏有出血点,脾脏肿大有灰白色坏死点,母鸭有卵黄性腹膜炎症状,腺胃与肌胃交界处有出血点、腺胃乳头出血。病鸭常会继发或混感大肠杆菌病。
番鸭细小病毒病
本病自然感染的只有番鸭,多发生于3周龄以内的雏番鸭,尤以10日龄左右雏番鸭发病最多,发病率为27%~60%,病死率为20%~50%。本病呈地方性流行,成年番鸭感染后不发病,但排毒。病鸭排白色或绿色水样稀粪,喘气、软脚,有时出现扭颈等神经症状。剖检后可见小肠肠腔膨胀硬实,内有腊肠样的栓子。十二指肠前段有多量胆汁,整个小肠呈卡他炎症,黏膜表面有大量出血点,或有黏膜脱落,或有炎性渗出物,有时肠黏膜上附着散纤维素性凝块,呈黄绿或暗绿色。
大肠杆菌病
本病各季节都有发病,各种年龄鸭均可感染,以雏鸭和小鸭的败血型和产蛋母鸭的卵黄性腹膜炎危害最为严重。本病可单独发生,也常与鸭传染性浆膜炎、鸭病毒性肝炎等感染和继发感染。各种恶劣的环境条件和应激因素都能促使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病鸭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基至废食,排黄白色稀粪。剖检病死鸭可见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腹膜炎。心包上纤维素性胶膜不易剥离,而鸭传染性浆膜炎则易剥离。母鸭腹部膨大,排白色带有蛋白碎片的粪便,剖检可见腹腔内充满蛋黄碎片或干酪样物。
产品优势
★气囊炎腹膜炎最好治,不反弹,无耐药性,连用三次痊愈!
★用药一次精神状态改善,用药2次停止死亡,用药三次痊愈!
1、不用实验不用加量用药一次控制死亡
2、无任何耐药性药效持久
3、十年临床验证
4、气囊炎、腹膜炎立竿见影
所采用的是公司专家的独有组方,特殊工艺加工而成。临床效果显著。真正做到了:气囊炎一次起效,三次治愈。所有用过的批发商及养殖场,都赞不绝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