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案例丨45例胃癌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
2018-12-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胃癌发病率占我国消化道恶性肿瘤之首。其发病原因被认为主要是生活环境,尤其是与进食食物有关。肠内营养支持是指经胃肠道提供营养支持的方式,不仅能补充自然饮食及肠外营养支持的不足,还能有效维护肠道黏膜的完整性,降低肠源性感染的发生率。为此,—09~—10间,我院外科对45例胃癌术后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胃癌术后患者45例中,男27例,女l8例。年龄32~74岁,平均63.5岁。所有病例经胃镜、钡餐检查确诊为胃癌,经充分术前准备后,行根治性全胃或胃大部切除术,术后经肠内营养管提供营养支持。
1.2方法
本组45例胃癌手术患者于术后6h即可自鼻外营养管开始管饲营养液,该营养管一直可保留至术后患者胃肠功能完全恢复时拔除。冈为营养管远端指套上剪有1b:fL,肠液可进入消化糖果,故不会导致拔管困难。
本组病例肠内喂养平均开始于术后(4.8±1.2)d,最早始于术后48h,逐步摆脱静脉营养。持续肠内喂养时间平均为(13±4)d,术后胃肠减压平均(6±2)d。肠内喂养应从少量开始逐渐增量,以免引起腹泻、腹痛。从20~40mL/h起始均匀滴人,按每天20~30mL/h递增,3~4d后,达到全量,总量达~mL/d。第1d,可用葡萄糖生理盐水液喂养,然后过渡到肠内营养的商品制剂。
喂养液应加热至35℃左右滴注,不宜过凉或过热。肠内营养制剂应提供至少~J/d,蛋白质60~80g/d,即可满足了大部分非高分解代谢患者的基本营养需要。要避免1次大量推注营养液,以免发生腹胀、腹泻。如确认已渡过术后并发症的高危险期(一般术后2周),肠内营养即可减量。
此时,大部分患者已进入良好的食欲状态,各吻合口愈合好,口服饮食恢复良好,可撤去肠内营养,或肠内营养仅作为口服不够部分的补充。我们基本采用持续重力法滴注。
近年来,多使朋输液泵,一般40mL/d,患者可以24h连续输注,避免采用间断地推注肠内营养液。输注导管和容器每24h更换1次。
2结果
本组按计划完成肠内营养45例(91%),3例(4%)腹胀、腹泻、恶心伴有心动过速,不能合作而中途停止,完全依赖静脉供给营养;1例冈导管脱落而弃用肠内营养。多数患者最初时期可有轻度腹胀、腹泻,但经调整、适应,均能完成喂养。无其他喂养并发症。
3讨论
消化道肿瘤患者多有进行性体质量下降、营养不良和免疫功能低下,手术引起的创伤和应激又可进一步加重患者的营养耗竭。进行营养支持治疗可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缩短恢复时间并减少感染危险性。
营养支持治疗可分为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两种方式。近年研究显示,完全肠外营养不完全符合人体生理状态,容易导致肠黏膜萎缩,屏障功能受损及菌群移位,进而使机体免疫机能下降,致使源性感染增加。而肠内营养,能够改善和维持肠道黏膜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防止肠道菌群移位,从而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本研究结果提示,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有效减轻术后患者蛋白质的消耗,减轻机体负氮平衡,营养状况的改善,效果更加显著。
总之,早期肠内营养在胃癌根治术后,不但能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促进肛门排气、排便。而且对治疗手术严重并发症(吻合口瘘,十二指肠残端瘘)起重要作用。因为它可绕过吻合口或瘘口进行肠内营养,因而能促进瘘口的愈合;另一方面,还可以明显减少患者的营养费和总住院费用。因此,笔者认为,在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的治疗恢复中,应大力提倡使用早期肠内营养治疗。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