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外营养知多少1例肠造瘘术后患儿的营养治

2020-10-1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在哪儿治疗白癜风好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8岁半的男孩小乙(化名)因为双下肢皮疹、腹痛、关节肿痛等不适就诊于我院,确诊为过敏性紫癜。过敏性紫癜是儿童较为常见的一种全身小血管的变态反应性炎症,表现为皮肤紫癜、关节炎、腹痛和肾脏损害,一般预后良好。然而在诊治过程中,小乙病情加重出现呕吐、便血等消化道症状。通过医生查体及超声、CT等检查,考虑消化道穿孔,并且相关检查提示小肠坏死,需要紧急外科手术。手术中,小乙的坏死肠管被切除了,一共切除约cm,因坏死的小肠呈节段性,为尽力保留完好小肠,手术中进行了两处小肠造瘘。

手术后,瘦弱的小乙无法正常进食,吃进去的食物基本均从近端小肠造瘘口流出,小乙无法通过饮食获得营养了,并且疾病状态下每日大量的能量消耗,使本已营养不良(体重仅21kg)的小乙住院半月体重就已下降2斤(20kg)。为了防止小乙营养不良进一步加重,需要通过肠外营养治疗帮助小乙获取能量,促进疾病康复。

治疗前营养不良状态

我院临床营养科医师每日下病房,仔细询问小乙前一天的经口进食量,有无呕吐、腹痛腹胀等不耐受情况,嘱咐家长认真记录每餐进食量及造瘘口流量。同时,通过与主管医生、护士沟通静脉营养供给情况,以及结合患儿动态的血常规、肝功能、电解质、血糖等实验室检查指标,每日为患儿调整肠外营养方案,并辅以适量的肠内营养,以维持小乙剩余的小肠功能,减轻不必要的损害。通过动态调整,确保最安全最有效的营养治疗,改善小乙的营养状况,帮助其疾病康复。

经过规范的营养治疗,在每日造瘘口仍有大量流出液的情况下,仅半月小乙的体重恢复到了入院时的水平,再悉心肠外营养治疗了2个月,体重共增长约5公斤,由原先的20公斤增至25公斤,原本瘦弱精神差的小乙变得圆润了,精神好转了,可以在病房写作业学习了。经过2个多月的营养治疗,小乙营养状况明显好转,严重的病情得到了恢复,可以完全耐受二次手术治疗,造瘘的肠管得到了还纳。小乙又是一个健康的小朋友,可以回家上学玩耍,快乐的成长啦!

小肠造瘘口

肠外营养是指经静脉途径输注多种营养素混合溶液,为患儿提供必需的营养素和热量,适用于胃肠消化吸收功能严重受损或基本丧失的患儿。若患儿不能经胃肠道摄取营养,或预计因疾病、手术等造成经胃肠道所摄取的能量和营养素不足达3-5天或以上时,应予部分或全肠外营养。当患儿原发病好转,可逐渐增加肠内营养用量,同时相应的减少肠外营养量直至停止。

我院营养科在临床工作中,已通过合理规范的营养支持治疗帮助一些胃肠道结构不全和/或功能障碍的患儿成功渡过营养关,促进患儿疾病康复,实现追赶生长。目前救治最严重的一例为妊娠30周出生的早产儿,生后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术后仅剩余25+5cm小肠患儿的营养治疗,类似的病例还很多。

治疗后营养状况好转的小乙

我院临床营养科主要负责住院病人的营养支持治疗,包括为禁食或摄入量严重不足的患儿提供肠外营养,为经口摄入不足或不能经口喂养的患儿提供肠内营养,以及各种疾病下的营养治疗方案。临床营养科现已对住院患儿实行全面信息化管理,可简便、快捷对入院儿童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及营养评估,对存在高风险的患儿,进行规范的营养管理。对需要肠外营养治疗的患儿,通过软件可快速的为患儿计算出营养方案,并自动化的结果分析,使肠外营养治疗更为安全,极大的提高了临床工作效率。

营养科门诊主要诊治儿童营养相关性疾病,如营养不良、儿童肥胖症、多种微量营养素缺乏症、营养性贫血、营养性佝偻病、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的营养管理,婴幼儿喂养、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以及外科术后病人院后家庭营养管理,慢性病、某些遗传代谢病的营养管理。

营养科对多种营养相关性疾病进行长期系统化的营养管理,为患病儿童保驾护航,助力儿童健康成长!

全文终

推文创作

●文字:陈阳●编辑:党办

转载请注明:
http://www.rqzpg.com/hlcs/191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