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出血坏死性小肠炎
2020-7-1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急性出血坏死性小肠炎(acutehaemorrhagicnecrotizingenteritis)是与感染后能产生B毒素的Welch杆菌(C型产气荚膜芽孢杆菌)有关的急性暴发性肠炎,以急性腹痛、腹泻、便血、发热、呕吐及腹胀为主要临床表现,重症者出现败血症、中毒性休克或肠穿孔等并发症。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儿童、青少年发病率高于成年人。
病因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感染:C型产气性魏氏梭状芽孢杆菌产生一种蛋白质外毒素,称B毒素。感染后该毒素影响肠壁微循环,使肠黏膜充血、水肿、坏死,甚至穿孔。
2.胰蛋白酶减少或活性减低:胰蛋白酶能降解魏氏梭状芽孢杆菌产生的B毒素,对防止本病的发生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果长期低蛋白饮食,进食大量甘薯、大豆等含有耐热性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食物,使胰蛋白酶活性和浓度降低,如果感染上述杆菌,则导致本病的发生。
3.饮食不当:饮食习惯多食蔬菜突然转为多食肉类,使肠道生态学发生改变,有利于魏氏梭状芽孢杆菌大量繁殖,并有利于B毒素致病。
4.变态反应:由于本病起病迅速,发生肠出血、坏死,病变肠组织血管壁内纤维素样坏死及嗜酸粒细胞浸润。有学者为,本病的发生与变态反应有关。
1.临床表现
(1)腹痛:为常见症状,多呈持续性隐痛伴阵发性加剧,常为全腹痛,以上腹部和脐周为甚。伴恶心、呕吐,呕吐物可为胆汁、咖啡样或血水样。
(2)腹泻和便血:是本病的特点。腹泻每日数次至10余次,初为糊状,渐至黄水便,最后转为血水便,甚至呈鲜血便或暗红色血块。便中可混有坏死黏膜组织,有恶臭味。
(3)中毒症状:起病时可有寒战、发热,一般体温38~39℃,少数体温可更高。全身虚弱无力、面色苍白,重者神志不清、抽搐、昏迷,并有酸中毒和中毒性休克等症状。
(4)腹部体征:腹胀显著,压痛明显,可有反跳痛。有腹水时,可叩出移动性浊音。
2.实验室检查:①血常规白细胞升高可达12x~20X/L,中性粒细胞增多伴核左移,甚至出现中毒颗粒。②血培养多为革兰阴性杆菌。③粪便检查有血便或隐血强阳性,有脓细胞。厌氧菌培养偶见产气荚膜杆菌。
3.X线检査:腹部平片可见肠腔明显充气、扩张及液平。动态观察可发现肠壁积气、门静脉积气及向肝内呈树枝状影像。以及腹水或积气征象等。
1.中毒性菌痢:流行季节,突然发热、腹痛、腹泻及黏液脓血便,粪便涂片和细菌培养有助于确诊。
2.急性克罗恩病:亚急性起病,寒战、高热,右下腹痛、腹泻,常无黏液脓血便,约1/3病例可出现右下腹或脐周腹块。诊断依靠胃肠钡餐、钡剂灌肠和内镜检查。
3.过敏性紫癜:临床特点除紫癜外,常有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关节炎、腹痛及肾炎等症状。
主要是支持疗法,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控制感染和防治休克。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禁食,腹胀明显者,可行胃肠减压;腹痛消失、便血停止后,可开始进食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半流质及正常饮食。过早进食易导致疾病复发。
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患者因呕吐、腹泻和禁食,应补充足够的热量、水、电解质和维生素。补液应以葡萄糖为主,约占2/3~3/4,生理盐水占1/4~1/3,必要时可加输血浆、清蛋白、氨基酸、脂肪乳剂。大量便血者,应输全血。儿童每日补液量为80~mL/kg,成人每日~mL。
3.抗生素:选择针对肠道杆菌感染的药物,如哌拉西林、氯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及头孢菌素,或者根据细菌培养结果调整相应抗生素。一般常用两种抗生素,疗程7~14天。
4.抗休克:有休克发生时,则应及时按休克治疗,迅速扩容,保持有效循环血量,改善微循环,并适当应用血管活性药物,酌情短时(2~3天)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5.对症治疗:①高热者,可给予物理降温和退热药。②烦躁者,适当镇静治疗。③腹痛严重者,可酌情选用解痉药。
6.抗血清治疗:采用Welchii杆菌抗血清~U,静脉注射,有较好疗效。
7.手术治疗:适应证为①肠穿孔;②反复大量肠出血,保守无效者;③腹膜炎或从腹腔抽出大量脓液者;④不能排除其他需手术解决的急腹症。
本病病死率直接与休克、败血症、DIC有关。如能渡过危急期,肠道病变可以完全治愈,无后遗症发生。
(文章来源:《消化疾病诊疗指南》第3版科学出版社)
免责声明:此文只是我的读书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