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肠外营养到正常饮食,早产儿要过几道坎
2017-2-1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必须倍加呵护的早产儿,需要过几道坎才能在“吃”上和普通宝宝站在同一条起跑线?
新生儿医疗、护理技术的提高,让很多原本难以存活的早产儿得以降临人世,成功接生26周、24周早产儿的新闻已屡见不鲜。这些早产儿往往只有成年人一个手掌的大小,我们形象地称他们为“巴掌宝宝”。但是,由于在母体内的时间过短,“巴掌宝宝”的胃肠道发育极不成熟,多不能直接接受妈妈的哺育。这些必须倍加呵护的早产儿,需要过几道坎才能在“吃”上和普通宝宝站在同一条起跑线?
肠外营养
营养学界有一句名言:“Ifthegutworks,useit.(如果肠道能工作,就应用它)”不过许多早产儿偏偏具有肠道问题,在胃肠道摄入热量不足需要的70%,或3天以上不能接受肠道喂养时,就需要肠外营养来部分或完全顶替“罢工”的肠道[1]。
肠外营养通常有三类输注方式:周围静脉输注适用于2周以内的短期肠外营养,操作简便,但长期应用会引发静脉炎;经外周静脉导入中心静脉(PICC)置管适合长期应用,并能输注高渗液体;脐静脉插管在32周的早产儿及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中应用广泛,能快速建立给药通道,但需注意肠管缺血及坏死风险[1][2]。
完全经肠外营养支持时,早产儿每日应保证80~kcal/kg热量。氨基酸起始量可从每日1.5~2.0g/kg开始,并最终达到每日3.5~4.0g/kg[1]。
微量喂养
由于早产儿胃肠功能不良,又处在全肠外营养的条件下,肠道呈现无负荷状态,易出现肠绒毛萎缩、肠黏膜变薄等现象,所以在肠道喂养禁忌证解除时,不适宜直接从肠外营养完全更换为肠内喂养,而需经过微量喂养的阶段。微量喂养的目的并非是为早产儿提供营养,而是促进早产儿胃肠功能成熟,使其可以耐受肠内喂养[1]。微量喂养能够促进早产儿胃泌素的分泌,加快胎粪排出,减轻血清胆红素水平,刺激胃肠道及代谢的发展,在缩短达到全肠内喂养时间上具有重要的意义[3]。
微量喂养需根据早产儿具体情况(尤其是胃潴留情况)喂养奶液,随胃肠耐受性增加逐渐增加奶液量。奶液量可每日持续或间歇输注10~20ml/kg,持续3~5天[1]。
在喂养奶液的选择上,相较于奶粉冲调的奶液,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院内专用液态配方奶浓度固定,不会因久置出现沉淀,营养成分分布均匀,能更好做到每次喂养精准恒定;同时,液态配方奶通过针筒从瓶中抽吸奶液,既利于定量,又可减少细菌污染,是较好的微量喂养选择。
院内追赶生长
在早产儿胃肠道耐受肠内喂养后,可继续采用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院内专用液态配方奶进行追赶生长。院内追赶生长的主要目的为帮助早产儿达到宫内生长速率,减少宫外生长迟缓(EUGR)的发生。
此时的喂养应循序渐进增加奶液量,每日增加量以不超过20ml/kg为宜,并应均匀分布于每日6~8次的喂养中,视耐受情况每1~2天增加一次,大多至出院时喂养量可达每日~ml/kg,能量达到~kcal/kg[4]。
院外追赶生长
早产儿出院后并不意味着追赶生长的结束,此时的目标是尽快使早产儿的体重、身高、头围等发育水平接近或达到相应月龄的足月儿水平,防止营养供给不足出现EUGR或影响神经系统发育,同时也应避免营养过度摄入增加远期肥胖以及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发生风险。
出院后早产儿应根据不同营养风险评估等级进行有别于足月儿的喂养,一般至矫正胎龄38~40周后可转换为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专用配方,提供介于院内追赶生长与普通喂养之间的能量与营养素。通常情况下,在早产儿体格生长指标达到相应矫正月龄婴幼儿的P25~P50百分位(小于胎龄儿P10)即可逐步过渡到普通喂养[5]。经过肠外营养、微量喂养、院内追赶生长、院外追赶生长四道“坎”,早产儿就不必再“开小灶”,能和别的孩子享受同样的食物啦!
点击下方链接,北京白癜风哪家好北京治白癜风医院哪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