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虾病
2021-6-27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虾和人一样也会生病,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总结了一下,常见的几种虾病
一、虾病
(一)病毒性虾病:南美白对虾以病毒病为主,造成的损失也最大,当以预防为主。
1.白斑综合症:白斑病毒感染。病虾胃空,头胸甲和腹甲易剥离,甲壳剥离后对着光线看可见白斑(与细菌性白斑不同),体表粘附污物。本病也可能是细菌(弧菌)或其它原因(如营养缺乏造成应激)引起。症状上略有区别:细菌性白斑的头胸甲剥离后,对着光线看,甲壳完好;病毒性白斑的甲壳剥离后,对着光线可见白点。虽然二者可能同时发生,但病灶很少重叠。
2.红体病(桃拉病毒病):体表淡红色,尾扇变红色,游泳足浅红(有的不红);胃空,甲壳变软,大多在蜕壳时死亡。慢性期则虾贶表面出现多重损坏性黑斑,能正常摄食。
3.黄头病:黄头病毒感染。不规则地游动于水面,头胸甲呈黄色或发白,膨大,鳃变成淡黄色到棕色,肝胰腺变为淡红色。此病多发幼虾及50~70天龄虾。
4.杆状病毒病:感染对虾杆状病毒。生长缓慢、厌食、不脱壳,鳃部附着污物,肝胰腺变白。
5.传染性皮下与造血组织坏死病:传染性皮下与造血组织坏死病毒感染。病虾上浮或悬挂水的表面,游动缓慢、厌食,虾体翻转、腹部朝上,体表甲壳出现白色或褐色斑块,肌肉不透明,多在蜕壳或蜕壳后死亡。慢性期病虾额剑变形弯曲,体表及鳃上粘附污物。
(二)细菌性虾病
1.红腿病:副溶血弧菌、鳗弧菌感染。附肢变红,特别是游泳足呈红色,头胸甲及鳃区呈黄色,多在池边慢游或打转,厌食。
2.烂鳃病:弧菌或柱状曲桡杆菌感染。鳃丝呈灰白,肿胀变碎,然后从尖端基部溃烂,坏死部分发生皱缩或脱落,呼吸困难而亡。
3.烂眼病:非01群霍乱弧菌感染。行动迟缓,常潜伏不动,眼球首先肿胀、由黑变褐,随后溃烂脱落,仅留眼柄。
4.荧光病:弧菌感染。发病初期病虾的鳃、头胸部、腹部的腹肌在黑暗处发荧光,断触须,摄食少或停止,池边缓游,反应迟钝。
5.肠炎病:感染嗜水气单胞菌或摄食某些藻类中毒引起。消化道明显变粗,呈红色,肠胃空,有液体或黄色脓状物。
6.褐斑病(甲壳附肢溃疡病):弧菌或单胞菌感染。体表和甲壳上有黑褐色溃疡斑,溃疡边缘呈白色,中央凹陷,严重时可侵蚀至甲壳下的组织。
7.丝状细菌病:丝状细菌侵入引起。病虾体表或鳃表面伸出许多丝状体。
8.肌肉白浊病:由高水温、低溶氧或弧菌侵入引起。病虾腹部有白色斑点,或整个腹部皆为白色,行动反常,在水面活动或跳出水面。
(三)真菌性虾病1.黑斑病:由真菌及细菌感染引起。由真菌引起的鳃为深黑色,传染性强,大量死亡;细菌引起的鳃为黄色或鲜褐色,以后慢慢变黑。2.水霉病(白毛病):多因受伤感染水霉菌。体表着生白毛,成棉绒状。3.霉菌病:多发淡水虾的虾苗阶段。初期尾部及附肢基部着生不透明的白色小点,逐步扩大到全身。发病高,死亡严重。
(四)寄生虫病常见寄生虫,除虾疣虫、切头虫分属甲壳动物和扁形动物外,其他都是单细胞的原生动物。
1.虾疣虫:甲壳动物,雌雄异体,雌虫略呈扁椭圆形,雄虫比雌虫小数倍,附着雌虫腹部。虾、蟹都易感染,寄生鳃腔中,使鳃部隆起如疣状,揭开鳃盖可见虫体。
2.切头虫:扁形动物,寄生虾的腹部沟缝和体节的缝穴处,有时寄生鳃部。在低倍下可见虫体的5个触角、精巢和吸盘,运动时可伸缩,拉长时如线形或月牙形,遇附着物吸附变短。此虫主要寄生淡水青虾、螯虾,遇盐水即脱落。
3.微孢子虫(白浊病):孢子呈球形、卵圆形或茄形,寄生血液、肌肉组织、内脏
中,使病虾呈乳白色、不透明,俗称牛奶虾、棉花虾。
4.波豆虫:鞭毛虫类,虫体近三角形或近球形,寄生幼虾全身。
5.虾簇虫:常见原虫,种类多,,主要有线簇虫和头叶簇虫,一般危害不大。常寄生消化道中,肠道可变白色,在高倍显微镜下可见虫体,线簇虫由2—8个连成并子体;头叶簇虫呈不规则叶状突起。
6.拟阿脑虫:纤毛虫类,虫体呈葵花籽形,前端尖,后端钝圆,多寄生越冬亲虾的血淋巴液中,使血淋巴呈乳白状混浊。
7.吸管虫和莲蓬虫:均为纤毛虫类。吸管虫前宽后窄,前缘中部凹下,左右两角各伸出一束透明的吸管;莲蓬虫呈莲蓬状或球状,前端有20—50根放射状触手,柄很长,柄基固着。总之,固着类纤毛虫(聚缩虫、累枝虫、单缩虫、钟形虫等)大量寄生时,虾的鳃、体表、附肢等呈黑色,体表被灰黑色绒毛状物。
(五)丝状藻类(浒苔、刚毛藻、水云等)附着病:体表附着丝状藻,严重者在全身体表(包括眼球)都长满藻类。蓝藻中毒:微囊藻繁殖过量,水体透明度降至20厘米以下,藻类死亡产生毒素。
(六)营养性疾病
1.蜕壳障碍症
2.痉挛病:缺乏钙、磷、镁和B族维生素,水体透明度过高引起。病虾躯干弯曲,背部弓起,僵硬,无力弹跳。3.软壳病:投饵量和换水不足,缺乏磷、钙,蜕壳异常。甲壳薄而软,体色灰暗,活动力差。
二、螯虾
1.螯虾瘟疫:腹部两侧壳较薄的部位、附肢关节处的肌肉组织产生白色的斑点,有的个体表皮和肌肉变为棕色,肉眼可发现病灶周围有棕色的菌丝延伸至水中。菌丝体产生游动孢子,感染其它个体。
2.霉菌病:伤口周围和受感染的卵上有大量的菌丝生长,部分病灶部位有黑色斑点。
3.红点病:一系列真菌感染引起,入侵虾体表和鳃,可见火烧样的斑点,直径1厘米左右,中间呈棕黑色,具鲜红的边缘,造成螯虾大量死亡。
4.腐壳病:由分解几丁质的细菌感染,使甲壳变黑,被逐渐侵蚀,有时病灶深入组织内部。
5.假单胞菌病:受感染个体反应迟钝,附肢不停抖动,造成大量死亡。
6.诺卡氏菌病:虾尾部肌肉结节黑化,为革兰氏阳性菌。
7.原生动物病:以阿米巴样或孢子样阶段的形态感染螯虾,外壳呈现橙色斑点,显微镜检查可在肌肉和消化管内发现大量的厚壁孢子。
8.吸虫病:主要由复殖吸虫等感染,一般不会造成死亡,可使生长停滞,造成的伤口引发细菌感染。无明显外观症状,通过切片可发现大量虫体节片。防治办法主要是消灭螺、蚌。
9.涡虫病:涡虫寄生在淡水甲壳动物附肢的关节、头胸甲与尾部的连接处、鳃部和口器等部位,肉眼可发现5毫米左右的水蛭样的虫子。一般不影响生长,但其它病原体更易感染,也影响商品价值。
10.白尾病:感染微孢子虫,尾部肌肉逐步变为瓷白色,尾部僵硬,造成大量死亡。操作过程受伤和亲虾投放时引起。投放时可用盐水消毒。
11.杆状病毒病:无明显外观症状,仅使生长迟缓,肝脏内可发现大量病毒颗粒。
三、南美白对虾
1.病毒病
(1)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又称侏儒畸形综合症)病原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毒,为平均直径22微米的含单股DNA的细小病毒。症状典型的慢性病。初期,幼虾触须红色,摄食量少,生长缓慢,大小不整齐。斑节对虾、日本对虾和短沟对虾等易感染。
(2)单核膜多角病毒病病原为具包含体的杆状病毒,不同地理品系的该病毒体的特性和大小不同。厄瓜多尔南美白对虾的该种病毒大小为79纳米×纳米。症状摄食量锐减,生长缓慢,肝胰脏和中肠腺中有四角形或多角形的包含体(见于粪便中)。流行为急性高死亡率疾病。主要危害南美白对虾幼体和幼虾,尤其是糠虾期。
(3)呼肠类病毒病症状呼肠类病毒病常伴有其他病(如霉菌和细菌等)。病虾行动迟缓,抗应激性差,附肢尖端破损发黑,鳃发黑,有镰刀霉斑,体色灰白。流行REO-Ⅲ见于日本对虾、斑节对虾、南美白对虾;REO-Ⅳ仅见于中国对虾。
(4)淋巴器官液泡化病毒病病原为披膜病毒科包膜的RNA病毒—淋巴器官液化病毒(LOVV)。该病毒体直径52纳米~54纳米;核壳约30纳米,含4个多肽,分子量分别为70、60、38、37。症状无明显外部症状。电镜观察发现,淋巴细胞质中有大量病毒颗粒,使细胞内呈液泡化。流行美州和夏威夷等养殖南美白对虾的地方,都有这种病。
(5)弹状病毒病病原为对虾弹状病毒。它呈弹型,含ssRNA,45纳米×纳米,形态类似某些鱼类的弹状病毒,可在鱼类细胞株上复制。症状淋巴器官肥大,为正常对虾的8倍~10倍。流行只从蓝对虾和南美白对虾体内分离到该病毒,但斑节对虾也有类似病症。
(6)桃拉综合症(又叫红尾病)病原为桃拉综合症病毒(TSV)。它为直径30纳米~32纳米的二十面体,壳体有3个主多肽(分子量分别为49、36.8和23)和2个次多肽(51.5和52.5)。症状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恢复期)。亚急性或急性期:病虾体呈淡粉红色,尾扇和腹肢发红。亚急性期:对虾多在蜕皮时死亡(这可能是蜕皮时大个体对虾死亡多的原因之一。壳薄坏死,肠空而无食,蜕皮时易患此病。慢性期:壳发黑,具多个斑点。流行为幼虾期的疾病。主要出现在放养14~40天(0.05克/尾~5.0克/尾)之间,但也感染大个体虾。
2.细菌性疾病
(1)弧菌病病原弧菌属,革蓝氏阴性,氧化酶阳性,具运动性,呈杆状。育苗期间主要为哈氏弧菌,创伤弧菌、副溶血弧菌和解藻元酸弧菌等。幼虾和食用虾养殖期间主要为副溶血弧菌、解藻抗酸弧菌、哈氏弧菌和创伤弧菌。症状病虾的症状类似缺氧,常游动水表面和池边,海鸟常到水面捕虾,池中有发光的虾。副溶血弧菌和解藻元酸弧菌引起病虾附肢变红(又称红腿病)。弧菌还引起鳃丝肿胀、变脆,然后从尖端向基部溃烂。溃烂鳃丝和尚未溃烂的组织交界处形成一条黑褐色分界线(又称烂鳃病或黑鳃病,但不同于铁离子沉积引起的黑鳃病)。有的病虾体变白,尤其是头胸部、腹部发荧光,又称弧光病。流行所有养殖虾都患弧菌病。
(2)坏死性肝胰脏炎病原这种杆菌个体小、革蓝氏阴性、感染肝胰脏上皮细胞,具两种不同的形态:一为杆状立克次氏体型,大小为0.3微米×9微米,无鞭毛;二为螺旋型,大小为0.2微米×2.6微米~2.9微米,基轴有8根鞭毛,螺旋顶端有1根~2根鞭毛。症状厌食,肠空,生长慢,壳软,肌肉松弛,鳃黑,腹肢和尾肢黑色,肝胰脏灰白色,软而水肿,中央充满水。流行仅见美洲对虾、南美白对虾、蓝对虾、加州对虾、褐对虾、白对虾。长期高温(29℃~31℃)和高盐(20~40)时发病严重。
(3)分枝杆菌病(对虾结核病)病原为瘰疬分枝杆菌、偶发分枝杆菌。症状肌肉、卵巢、心、鳃等具黑色区域,甲壳上具突出不规则的黑点
3.真菌病病原主要为卵菌纲链壶菌目链壶菌科的链壶菌属和离壶菌科离壶菌属。前者的菌丝长而分枝,不分隔,有许多弯曲。菌丝吸收虾体营养,很快长满虾体,待吸收殆尽时,宿主体表的菌丝形成游动的孢子囊原基,生出排放管寄生宿主体外。排放管顶端形成顶囊,内形成游动孢子,排放到水中。游动孢子具有两条鞭毛,在水中游动片刻后,即附着在对虾卵或幼体上,失去鞭毛,生出被膜,成为休眠孢子。休眠孢子经过短时间休眠后,再萌发成新的菌丝。离壶菌的排放管顶端开孔处直接放于水中,不形成顶囊。有时,和海壶菌属也引起对虾幼体的真菌病。症状主要寄生在卵、幼体和早期仔虾上。受感染者游动不活泼,之后下沉于水底,不动,停止发育,24小时后突然大批死亡。死亡者身上长满菌丝(毛状),并感染弧菌等细菌。流行感染各种对虾,在育苗期尤甚。
4.寄生虫和共生体
(1)微孢子虫病(棉花虾)病原主要为3属4种:八孢虫属、微粒虫属和匹里虫属。寄生在南美白对虾中的为孢子虫。桃红对虾八孢虫母孢子直径8.5微米~13.6微米,内含8个孢子,鲜孢子梨形,(4.7~6.8)微米×(3~4.2)微米,极管粗细一致。寄生于肌纤维间、心脏、生殖腺和神经组织。对虾八孢虫母孢子直径7微米~12微米,小孢子(2.5~4.7)微米×(2.0~3.5)微米,大孢子(5.5~8.2)微米×(3.5~4.2)微米。极管近端粗,远端细。寄生于血管的平滑肌、前肠、生殖腺、心脏。奈失微粒虫鲜孢子2.5微米×1.5微米,寄生于横纹肌。对虾匹里虫母孢子内含16至几百个孢子虫。主要寄生于横纹肌中。单孢子虫主要寄生在肝胰脏中。症状有3种微孢子虫感染横纹肌,使肌肉变白、混浊,不透明,失去弹性(又称棉花虾)。对虾八孢子虫使卵囊肿胀,变白。单孢子虫使肝胰脏肿胀,发白。流行流行广,各种对虾均可感染。
(2)固着类纤毛虫病病原为缘毛目固着亚目中的纤毛虫,如钟形虫、聚缩虫、累枝虫等。虫体后端有柄,柄的基部附着在对虾体上。症状为固着类纤毛虫以细菌和有机碎屑为食,以对虾体表和鳃作为生活基地(属共柄动物)。待大量附生时,对虾体上具一层灰黑色绒毛状物,游动缓慢,摄食能力低,早晨常浮于水面,不易蜕皮,严重时大批死亡。这些毛状物中,除了纤毛虫外,还有藻类、有机污物等。流行世界性流行。传播途径有二:沉淀物多的旧蓄水池中有大量纤毛虫,用水时,进入虾池;卤虫等活饵料中有大量纤毛虫,投饵时带入虾池。应采取消毒措施,把住以上两关。
了解更多资讯,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