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个月宝宝哭闹呕吐父母没当回事,最后要切
2021-6-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家住东莞的壮壮刚满8个月,在家里呕吐、哭闹,持续了一天多。孩子父母也没多想,只带他到当地的社区小门诊去看,“小孩被当成小儿肠胃炎治疗。”后来拖了一天多,家长觉得实在不对劲,再赶紧送到市妇幼保健院急诊。
就诊时,宝宝精神比较萎靡和疲倦,也有出现脱水的情况。医生给宝宝行肛门指检,发现肛门有血。”儿科医生表示,一岁以下孩子出现呕吐、哭闹加血便,首先考虑小儿肠套叠。
急诊B超显示腹腔有包块,“肠子套叠后会形成包块。”90%的小儿肠套叠的宝宝做空气灌肠复位都会成功,但壮壮情况比较严重,病程拖得比较长,没有复位成功。
手术发现,小孩的小肠套到结肠里面去了,腹腔还有血性腹水。复位成功后,局部还有3公分的小肠坏死,给宝宝进行了坏死段小肠切除吻合术。
肠套叠
肠套叠是肠管的一部分及其邻近的肠系膜进入邻近扩大的肠腔内引起的梗阻症状,且多为继发性。被套入的肠段进入鞘部后,其顶点可继续沿肠管推进,肠系膜也被牵入,肠系膜血管受压迫,造成局部循环障碍,逐渐发生肠管水肿,肠腔阻塞,套入的肠段被绞窄而坏死,鞘部则扩张呈缺血性坏死,甚至穿孔而导致腹膜炎。
哪些小儿易得肠套叠?
任何年龄段都有可能出现肠套叠,只是发病率不同,肠套叠多见于2岁以内患儿,尤其是4~10个月为高峰期。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下降。
1、性别:男:女为2-3:1;
2、季节:四季可见,春季多见,与此时期上呼吸道炎症和腺病毒感染较多有关;
3、体质:多发生于营养状况良好、身体肥胖的小儿。
引起肠套叠的原因
肠套叠属于消化道疾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最常见。该病症的起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01
饮食原因
4-6个月左右,宝宝的肠道开始接触母乳以外的刺激物,大量的辅助食物会使得原有的肠道环境改变,引起功能紊乱,肠套叠就很容易找上宝宝。
02
回肠和盲肠生理特性
回肠和盲肠叠套现象会在多数宝宝身上出现。相较于成人的回盲肠直径比例(1:2.5),新生儿仅为为1:1.43,且肠瓣肥厚,游动性极强,可导致回肠嵌入盲肠达1厘米之多。肠道很容易因为炎症或者食物刺激出现肿胀等情况,从而引起肠瓣移动,牵拉肠管,导致套叠的出现。
03
病毒感染
病毒会导致肠道机能失调,一旦受到如内腺病毒、轮状病毒等侵袭,肠叠套出现的机率极高。
04
肠道痉挛
痉挛是宝宝肠道常见的现象,此时原本按照节律蠕动的肠道会失灵,可出现过快或逆蠕,很容易引起叠套。
05
神经失调
部分孩子出现肠叠套可能是由于控制肠道的神经失调引起的,这些孩子的交感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极有可能存在故障。
06
遗传因素
一些宝宝的肠套叠,有可能来自家族的因素,父母或者近亲亲属曾患病,那么宝宝患上这种疾病的可能性较大。
肠套叠类型
根据肠套叠的发病人群和原因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此外套叠的发生区域极为广泛,几乎胃肠等所有部位都有可能出现。
临床表现
腹痛
这是肠套叠的主要症状。
腹痛突然发生,呈阵发性疼痛。患儿表现为突然性剧烈哭闹、尖叫,面色苍白,出冷汗,下肢屈曲或腹部翻挺。多于数分钟内平静,短时间隔后再次发作。间歇期内,神志自如。多次发作后间隔缩短,间歇期嗜睡,24h以后则发作频繁度可能下降,腹痛剧烈程度也可因嗜睡而掩盖。无法表达的小婴儿则出现阵发性哭吵,发作间隙表现正常或安静入睡。发生肠坏死、肠麻痹后,腹痛可失去阵发性发作特征。对晚期就诊患儿要仔细询问阵发性哭闹病史。
呕吐
为肠套叠的早期症状。
多因肠系膜被牵拉而产生的反射性呕吐。幼儿呕吐开始为不消化食物如乳汁、乳块或食物残渣,接着可能有草绿色的胆汁,呕吐后可有全身扭动,屏气表现,严重时甚至吐出有粪臭的液体,此说明肠套叠引起梗阻已十分严重。
便血
肠套叠初期,结肠蠕动增加,肠腔内压升高,患儿排出少量正常粪便,后期粪便中出现血迹,随之因肠缺血坏死而排暗红色血块或果酱样大便。有时为深红色血水,也有时仅为少许血丝。
回结肠型肠套叠早期就有血便;小肠型肠套叠血便出现较晚,无自行排便者,肛管直肠指诊指套可见染血。
腹部包块
约80%的病例腹部可触及肠套叠所形成的肿块,肿块多沿结肠区分布。表面光滑、可活动,形状为腊肠或香蕉状,中等硬无压痛,略带弹性。
此为确立肠套叠诊断最有意义的体征。
全身情况
随着肠套叠病情的进展,患儿逐渐出现精神萎靡,表情淡漠,呈重病容。48h后可出现肠坏死,产生明显的腹膜炎体征。全身情况恶化,表现出发高热,严重脱水以及电解质失衡的明显中毒症状与休克征象。
肠套叠治疗
1
非手术治疗
①灌肠疗法
肠套叠再48小时,全身情况良,腹部不胀,无明显脱水症状及电解质紊乱。
②禁忌症
病程超48小时,全身情况差,如有脱水、精神萎靡、高热、休克等症状者;
对3个月以下婴儿尤应该注意,高度腹胀、腹膜刺激征,X线腹部平片可见多数液平面者;
套叠头部已达到脾曲,肿物硬而且张力大者;
多次复发疑有器质性病变者;
小肠型肠套叠。
③方法
1
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
2
空气灌肠
3
钡剂灌肠复位
④灌肠复位成功表现
1
拔出钢管后排出大量带臭味的黏液血便和黄色粪水;
2
患儿很快入睡,不再哭闹及呕吐;
3
腹部平软,触不到原有包块;
4
灌肠复位后给予0.1g活性炭口服,6-8小时应有炭末排出,表示复位成功;
2
手术治疗
发病超过48小时,血便症状超过24小时,或全身情况不良,有高热脱水、精神萎靡不振及休克等中毒症状;
腹胀明显,在透视下肠腔内有多个巨大液平面,腹部压痛肌紧张疑有肠坏死;
复发3次以上,或疑有器质性病变;
疑为小肠套叠;
气灌肠未能复位且有复套征象。
如
何
预
防
1、平时要注意科学喂养,不要过饥,也不能过饱,最好能按时按量进食。
2、添加辅食要循序渐进,不要操之过急,以防小儿尚未发育健全的胃肠道不能适应突然改变的食物。
3、要根据气候的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避免小儿受到冷、炎热等环境变化的刺激,引起胃肠蠕动紊乱。
4、如有虫,应在医师的指导下科学驱虫,不要擅自滥用驱虫药,避免各种容易诱发肠蠕动紊乱的不良因素。
▍来源:儿科护理;图片:百度图片
觉得好看就点个在看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