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太极拳将是你抵御慢性病侵袭的杀手锏

2018-1-2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慢性病

chronicdisease

慢性病全称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

一、慢性疾病的种类:

I.心脑血管疾病;

II.肿瘤(癌症);

III.呼吸道疾病;

(总死亡率前三位)

Ⅳ.糖尿病:目前呈井喷式发病;

(以上4类是目前我国慢性病主要疾病)

Ⅴ.慢性肾病;

Ⅵ.慢性肝病;

Ⅶ.心理疾病;

Ⅷ.等等其他一些罕见疾病。

二、引发慢性病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体重、高尿酸、缺乏运动、心理状态、过量饮酒、吸烟(包括二手烟)、饮食结构不合理。

(以上10项均为自己可控因素)

年龄、遗传、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肿瘤等)。

(以上3项为自己不可控因素)

三、这些危害因素是如何危害人体健康的(机制):

1、使全身动脉血管粥样硬化:

①血管壁增厚斑块形成——供血减少;

②血管腔狭窄——相应器官缺血;

③血管闭塞——相应器官坏死。

2、组织细胞变性:危害因素存在使人体内环境发生多方面改变(生理、生化、形态、结构免疫功能等),导致人体各个组织器官细胞发生病态变化表现以下几方面:

①功能退化:心、脑、肾、肺、消化系统、内分泌、泌尿系统(性功能、前列腺等)、免疫功能等等;

②组织细胞增生、变性(可在人体的任何器官发生):良性肿块的形成、恶性肿瘤的生长。

四、慢性疾病预防原则:

消除、控制危险因素为首要,了解正确科学的保健知识,从小重视,尽早重视。

1

合理饮食

吃饭7-8成饱、粗细荤素搭配、饮食多样化(每2周进食种类保持20种左右为佳)、少盐(每日6克以下)、足量蔬菜、水、少吃腌制、烧烤、油煎、加工肉食、干果适量(油脂)、避免餐后多量水果(额外热量)、限酒、控制晚餐的量。

2

有氧运动

运动方式:步行、慢跑、骑车、游泳、跳舞、划船、乒乓球等以及中等量家务劳动。

运动时间:每周不小于分钟,但贵在长期坚持,老年人及有心血管等疾病的应减量。

注:要适度根据个人身体具体情况。

3

去除不良习惯

1、戒烟(吸烟与肺癌、冠心病、前列腺癌、乳腺癌有关);

2、过量饮酒(防癌、保护心、脑、肝);

3、保持良好心态(保持心理平衡)。

太极拳是慢性病的克星

太极拳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对健身有特殊之功效,故有:“太极拳是治疗慢性病的灵药”,“太极拳是人们健身预防病患之宝”之说。

一、常练太极拳对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习练太极拳,要求习拳者全身放松。所谓全身放松,就不仅仅是肢体放松。尤其要求思想、意识放松。思想、意识放松不是空洞无物,不思不想,而是要求思想、意识集中,使意、气、行有机结合。这样就使大脑皮层内的兴奋点集中于某一区域。根据生理学中的负诱导现象,大脑皮层其一区域兴奋的加强。势必使其他区域的兴奋减弱,起到抑制的作用。根据这一原理,经常从事太极拳的锻炼,可以抑制大脑皮层中某些慢性病灶的兴奋,起到对某些慢性疾病的积极康复和医疗作用。   现代社会是竞争激烈的社会。现代生活的一大特点:快节奏,效率高,许多人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身心长期处于超负荷的紧张状态,甚至于出现体力透支现象,长此以往势必会危害身体健康。因为当人们的精神负担处于极限状态时,血液及内分泌的免疫球蛋白便趋于消失。这种状态会持续好几个星期,直到紧张状态完全松弛才能恢复。正是这一时期人体的免疫力很低,各种传染病、肿瘤等就会乘虚而入。据美国医学专家调查发现,有60%的患者所患疾病与生活紧张有关,其中尤以胃肠病、动脉硬化、心脏病、偏头痛和精神疾病为甚。练习太极拳要求放松,思想集中,使大脑皮层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消除大脑疲劳,活跃情绪,恢复神经系统的平衡,从而直接影响内分泌的平衡和免疫力的增强,提高了人们对疾病的抵抗力。

  二、常练太极拳对于运动系统的影响

  人老从脚上开始,许多老人说自己老了。口头禅就是“腿脚不灵便”。这就说明,脚——这一人体的运动器官之一,是一个奇怪的器官。它虽然被人们踩在下面,但却与人的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全身块骨头,一只脚就有26块;它还有33个关节,20条肌肉,一百多条韧带。更令人惊讶的是,《黄帝内经》就曾记载了中国古代传统医学有“观趾法”,即通过对人的一双脚的观察来诊断人的健康与否。足部本身是一个小宇宙,每一个细胞也是一个小天地。通过足部反射区的按摩,刺激位于足部的神经末梢,能对细胞之活动产生重要及直接的影响,也影响人体各组织系统的活动,甚至影响消化吸收、生长发育、内分泌、胃肠蠕动、神经反射、生殖等功能。简言之,即通过足部反射区之按摩,使神经系统得到调节,从而达到体内各器官系统之功能平衡。   脚的状况标志着一个人的健康状况,人到中年,步履开始蹒跚,行动也逐渐迟缓,特别是现代人物质条件好,交通方便,步行机会很少,脚趾活动的减少已成为许多“文明病”的病因。   除了脚,运动系统最主要的器官之一就是膝关节。人在四十岁左右,肌肉开始萎缩,与膝关节有关的肌肉力量也跟着弱化。由于重力作用,膝关节上下关节面上的软骨遭到破坏,关节间隙狭窄,骨刺形成,有时还有关节积液,即发生关节老化。   人在走路时,膝关节要承受相当于2至3倍体重的力量,上下台阶时更要大些。如果是已经发生病变的关节就会产生剧烈疼痛。疼痛时使人不愿活动,而活动减少又会使肌肉进一步弱化,肌肉弱化又促进关节进一步老化,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太极拳要求脚五趾抓地,气降涌泉的同时还要分清虚实,脚步稳健,动作轻灵,迈步如猫行,处处体现缠丝劲等,在锻炼过程中全身大小肌群和关节都参加活动。每招每式,骨骼、肌肉和关节都得到灵活运动。一套拳打下来,骨骼、肌肉、关节都在无意识中得到运动,从而改善关节韧带弹性,增强肌肉坚韧和伸缩力。如果按照足道养生阐述的观点,我们在习练太极拳过程中,要求五趾抓地,经常是独立支撑全身,对双脚反射区是一种良性刺激,因此,不仅可以锻炼脚部力量。提高关节、韧带的灵活性、柔韧性,而且对全身其他脏腑等组织也会产生良好作用。   科学家们指出,比较之下,动作舒缓、注意平衡的太极拳或许能帮助老年人意识到自己的体能、灵活和耐力的极限,使其在行动中更为小心,达到防止摔倒的目的。经过我们调查发现:太极拳组发生脊柱畸形有25.85%,对照组为47.2%,太极拳组人员弯腰时手能触地者占77.4%,对照组只有16.6%,常练太极拳的人摔倒和骨折率都远远低于不练拳的老人,相对于不练拳的人来说其拳脚比较轻盈、灵活。体育协会专门做过这样的研究,分两组老年人,一组练健身房的器材,另一组练太极拳,两组比较,练拳这一组,平衡能力强,脑子好,走路不会摔跤,骨折的发生率减少50%,最后美国人得出结论:结合中国东方人的智慧、不花一分钱的太极拳比现代的器械效果好得多。   早在年英国格拉斯格大学的专家们就在一份报告中指出,21世纪人类生活方式将发生明显变化的方面之一,就在于其更加重视健康,注重经过锻炼而得到强壮的身体,而健身的方式。无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会更多的重视下肢的运动。从中医学的论点认为,人到中年以后,上盛下虚。所以中国民间有一句话是“人老先老腿”,美国的医学界把老年人跌跤死亡率逐年上升的问题列为导致死亡的第三大敌,《美国医学会杂志》报道,经过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从美国8个治疗机构中心为老年人设计的锻炼项目获得的结果发现,参加锻炼的名年龄在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摔倒的可能性减少了大约13%,而在多种锻炼形式中,太极拳的效果最佳,年龄在七十岁以上者摔倒的可能性下降了25%。他们认为,中国太极拳的锻炼方式有助于加强老年人双腿的稳定能力,降低因为摔倒而受伤的可能性,美国政府因此专门拨款支持把中国太极拳运动作为防止跌倒现象的科学项目的研究。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太极拳这一中华武术运动,在美国乃至世界都发展很快,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国外习练太极拳者年轻人较多,不像在国内一提太极拳,许多人便认为太极拳是老年人锻炼的运动。

  三、常练太极拳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循环系统是一个封闭的管道系统,按管道内流动的物质不同,分为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我这里着重谈谈心血管系统。美国心脏协会称:患心脏病的主要原因是高血压、吸烟和血液中胆固醇过多。目前人类的“第一杀手”是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除了生活方式,最主要的手段是运动。而太极拳是最有效的运动项目。因为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其势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用劲如蚕吐丝,连绵不断,每招每式劲达四梢,这种缓慢柔和的运动,会促使血管弹性增加,毛细血管增强。加强心肌的营养,同时使血管神经稳定性增强,更能适应外界的刺激。医学科学家证实,运动可以增加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简称HDL),它是血液中的良性胆固醇,可以帮助身体除去或降低恶性的低密度脂蛋白(简称LDL),进而降低动脉硬化以及心脑血管梗塞的危险。科学实验证明,柔和缓慢的运动可以稀释血液。因此,太极拳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无疑是理想的手段。   高血压的病因。除继发性高血压又称症状性高血压即某疾病引起的高血压外。大约90%的患者都是查不出原因的原发性高血压。一般认为这类高血压系长期的精神紧张刺激和情绪激动,致使大脑皮层功能减退,导致皮层下神经中枢功能紊乱,引起全身小动脉痉挛(收缩)所致。因此,除了遵照医嘱服药外,通过练习太极拳,使精神放松,恢复神经中枢的功能,使全身小动脉避免痉挛是有效的办法。据北京运动医学研究对此观察,经常打太极拳的老人平均血压为.1/80.8mmHg,动脉硬化率为39.5%;而对照组一般正常老人,平均血压为.5/82.7mmHg,即高压比练太极拳的老人高出20mmHg,动脉硬化率为46.4%,比练太极拳的老人高出约七个百分点。

 四、常练太极拳对于呼吸系统的影响   氧是人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成人每分钟耗氧量至少在0.25立升以上,人体内氧的贮量仅约为1.5立升左右,因此生命活动所需氧气就只有靠呼吸空气中的氧获得。吸入人体的氧气经过肺脏,通过血液,运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组织细胞利用氧将摄入人体内的脂肪、蛋白质、糖等氧化分解,产生可供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供给人在劳动及生命活动中的应用。与此同时,身体中还会产生二氧化碳,它在人体内不能长时间逗留,通过血液被输送到肺脏,再由肺脏通过呼吸排除。这是氧在人体内参与生物氧化的正常生理过程。正是这种频繁的不间断的呼吸及氧参与能量转化的过程,才维护了人体生长发育和代谢过程。   工作繁重,学习紧张,生活节奏加快,均可造成缺氧。缺氧对人的健康影响很大,轻者头晕乏力,心悸气短,注意力不易集中,反应迟钝,思维难有条理;重者头痛恶心,呕吐,四肢动作欠协调,意识丧失,血压下降,甚至死亡;慢性长期缺氧,表现为疲乏无力,心烦急躁,可带来全身各器官不同程度的损伤。   对缺氧者可以使用氧保健,如氧吧,微小型便携式制氧器等等。但是最有效的补氧方式是坚持锻炼。太极拳要求采用腹式呼吸,“浊气去而清气来”、呼吸保持深、长、细、匀,并且与动作协调,这就使呼吸肌(横膈肌和肋间肌)得到很好的锻炼。长期习练,可以加强呼吸深度,增大肺活量。这样,当人们负担较重的工作时(如负重、爬山),只要调整呼吸深度,就不会感到“上气不接下气”了。同时,由于腹式呼吸。使横膈肌的运动范围增大,使胸腔的体积变化增大,腔内的负压和腹压变动也就增大,使静脉血更快地回流心脏,从而加快了血液循环,促进了新陈代谢。

  五、常练太极拳对于消化系统的影响   太极拳活动以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际。”腰的转动幅度大,带动胃、肠、肝、胆、胰做大幅度转动。同时,深、长、细、匀的呼吸。横膈肌活动范围的扩大,对于肝、胆起按摩作用,可以消除肝脏淤血,改善肝功能,甚至治愈肝炎等疾病。同时,加强胃肠的蠕动,促进消化液的分泌,进而改善整个消化系统,治疗胃肠方面的慢性疾病,效果非常明显。陈氏太极拳在练习过程中要求气沉丹田和长久练习后的丹田内转,使人体的脏腑得以自我按摩,尤使小腹内的性腺系统的功能得到改善。   气沉丹田其重点是修炼下丹田,即脐下一寸三分处,久炼此部位,使性腺的功能得以改善,性激素分泌增加。生理机能增强,特别是经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的重要过程,实现还精补脑的功能。从而使大脑洗心涤滤,气血平衡,陈氏太极拳这种独特的丹田内功与整体运动结合起来,就可以使人体生命力旺盛,起到祛病延年,养生健身,健康长寿的效果。   世界上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也没有包治百病的医疗体育,太极拳也不例外。但凡用练太极拳辅助医疗的患者,是必须持之以恒的。常见为疗病而练拳的人,有的往往急于求成,企图在短时间痊愈疾病,练了一阵子,在达不到目的时,就不再练了。有的经过较长时间的太极拳锻炼,并依靠综合疗法(如配合药物等各种疗法)治好了疾病,达到了目的,也就不再坚持练拳了。但这种人获得的也仅仅是小效、近效,而不是大效、远效。   常言道:“人身血脉似长江,一处不通一处伤。”太极拳的健身价值,也表现在它具有良好的持久性上。它与步行活动一样,只要你有“诚、毅”二字在胸间,就能使之成为维持终生的健身运动方式。   从这种意义上说,似可把太极拳比喻为一座宝山,如能够坚持练到老,你就能获得无价之宝。反之,如学而无恒,中途放弃,那引用前辈太极拳家的话来说就是“宝山空回”了。   在养生保健领域应该提倡“拳练一生,是为真能”!而不是为凑热闹地练上一阵子。如能用“活到老,学到老,练到老”,“生命不息,练拳不止”来自我勉励,太极拳必然会在日后给您带来意想不到的健身效果。当今的太极拳以其在养生保健和技击方面的独特功效备受世人所青睐。太极拳这一名词,可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当今社会里,太极拳运动从田间到公园、活动中心,从校园、厂矿、到医院和研究所,从乡村到城市,从国内到海外,横跨欧亚遍及世界。不同的年龄性别、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肤色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都被这一“缓慢柔和”的太极拳术所吸引。太极拳是无价之宝:闲情雅致、娱乐身心——练太极;生活压力、调神理气——练太极;久病虚弱、固本培元——练太极;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练太极;保健营生、益智延年——练太极;提高心性,命性双修——练太极……太极养生已渐渐走入了我们的生活并成为一种时尚。

从现在开始就







































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家医院比较好
北京最有效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转载请注明:
http://www.rqzpg.com/zzgs/165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