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病的肠内营养饮食治疗与研究

2017-9-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一)腹泻病与营养不良并存

腹泻时,丢失的不仅是水、电解质,同时丢失大量蛋白质及其他营养物质。腹泻期间肠蠕动加快,吸收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大量液体丢失,其中含有大量水、电解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维生素A、D、E、K)等营养物质,腹泻病发生的同时即有营养不良出现。一次急性腹泻病造成的营养不良需要2~8周才能恢复。如果是慢性腹泻,常会导致严重营养不良。腹泻病与营养不良相互促进,致全身及肠道免疫功能减退。严重腹泻病常伴有严重的营养不良。甚至影响生长发育,更严重者出现死亡。因此,腹泻期间采取“饥饿疗法”或禁食是不合理、不科学的。

(二)肠内营养是阻断腹泻病与营养不良恶性循环的有效措施

在腹泻病的治疗中,传统的不合理禁食或“饥饿疗法”会加重腹泻病,导致营养不良加重,使疾病慢性化。早期进食或喂养是治疗腹泻病和营养不良的有效手段,也能预防腹泻病慢性化,是阻断腹泻病与营养不良恶性循环的有效措施。腹泻病大部分经过合理治疗可以得到治愈。只有少部分发展成迁延性或慢性,甚至出现严重的营养不良等等并发症。

WHO和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主张:腹泻期间要继续进食或喂养。研究资料表明:各种腹泻病在急性期仍保持有较高的营养吸收率。如霍乱急性期吸收率为81%,恢复期为91%。痢疾急性期为67%,恢复期为83%。轮状病毒急性期为62%,恢复期为86%。肠内营养治疗能促进急性腹泻病恢复,缩短腹泻病病程,阻断其发展成迁延性或慢性化及严重营养不良的出现。

(三)肠内营养治疗优于静脉营养

许多研究证明,静脉营养或肠休息可使小肠黏膜损害恢复延迟。禁食可减少消化酶的活性和肠吸收率,减少肠细胞数,DNA和蛋白质合成量下降,致使肠粘膜生长低下和萎缩。

在急性腹泻时小肠存在较强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尽早摄入营养不仅能恢复小儿的营养状态还可以促进感染损伤的肠粘膜生长恢复,缩短病程和减少慢性腹泻病的发病率。肠内营养能刺激肠粘膜生长和恢复的机制还不十分清楚,可能与如下几个方面作用有关。

1.肠腔内营养物质的直接作用,肠腔内的单糖、氨基酸和长链脂肪酸可直接刺激所接触的肠粘膜上皮细胞的生长,诱导消化酶活性。

2.通过刺激肠APUD细胞释放营养激素的间接作用,促胃液素、胰高血糖素、肠高血糖素、缩胆囊素、胰泌素等具有对胃肠黏膜的营养作用,促进胃肠粘膜细胞生长。

3.通过神经血管机制。

静脉营养适用于严重腹泻或由肠内营养治疗仍有持续腹泻和营养不良恶化的小儿。但静脉营养不能达到胃肠功能完全恢复的目的,对黏膜生长起到抑制作用,并且由于静脉营养并发症多,价格昂贵,应用受到限制。因此,肠内营养是治疗腹泻病及营养不良的最有效的方法。

(四)目前肠内营养治疗的种类和方法

腹泻病治疗主要包括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治疗原发病和营养治疗。

大多数婴幼儿腹泻病经过临床医生指导,适当喂养,腹泻病都能得到治愈,只有少部分患儿需要住院治疗。

1、母乳喂养研究表明婴幼儿急性腹泻期及早合理进食,能预防营养不良和迁延性腹泻的发生,理想的饮食应首选母乳,对于母乳喂养的婴幼儿应继续母乳喂养。母乳的特点如下:

(1)新鲜易于吸收,清洁无菌;

(2)母乳相对低渗,利于水分吸收,尤其在严重脱水时。

(3)母乳在小肠内的消化产物氨基酸等可促进钠的吸收,减轻腹泻。

(4)母乳能促进肠道黏膜修复。

(5)母乳含有大量免疫物质,可抵抗肠道内感染因子。

(6)母乳含优质蛋白质,易消化吸收,并能促进酶的活性。

(7)母乳还具有乳糖含量高的特点。

因此,母乳喂养是婴儿最佳食品。以少量多次的方式喂养,可以减轻单位时间内肠黏膜细胞的吸收负荷。在二次母乳喂养时可加喂糖盐水。若3~4天腹泻不缓解,应考虑乳糖不耐受,或乳糖酶缺乏,可选用去乳糖食品,待腹泻症状缓解,应尽快恢复母乳喂养。对于添加辅食的可给予平时1/2量的动物奶或发酵奶制品,也可适量进食稀米粥或稀面食。

2、牛乳喂养对于牛乳喂养的婴幼儿,在腹泻病期间,胃肠炎表现较轻的或对牛乳耐受性好的患儿,可以继续选用牛喂养。纯牛乳喂养可加重腹泻,增加并发症。因此对牛乳可适当用米汤或水进行稀释,以少量多次的方式喂养,间期补充适量糖盐水。由于腹泻期间双糖酶活性下降,乳糖吸收受到一定程度影响,选用牛乳或牛乳制品喂养可能会加重腹泻,可以试用发酵奶。发酵奶中含有乳糖酶,可以将奶中乳糖水解成半乳糖和葡萄糖,易于吸收。经过2~4天的营养调整腹泻症状无减轻的患儿,可以选择混合喂养。

3、混合喂养

(1)小儿营养素的基本需求:小儿正常的生长发育依赖于营养素的充足供应。营养素主要包括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腹泻病会影响小儿食欲,减少食物的摄取和吸收。同时机体发热及组织修复也增加了体内营养素消耗。因此,腹泻病极易发展成营养不良,也是小儿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

(2)小儿生长发育速度快,1岁以下小儿需要能量.12kj/(kg·g),7岁需要.1kj/(kj·d),成年人需要kj/(kj·d)。根据我国情况,小儿营养素中蛋白质比例应占12%~15%,糖应占50%~60%,脂肪占20%~35%。维生素是维持机体生理活动的必需物质。维生素分为脂溶性(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和水溶性(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PP)。脂溶性维生素可以改变复合分子及细胞的结构,为高度分化组织发育的必需物质。水溶性维生素能给酶提供活性位点,但机体没有储存,需要每日供给。维生素长期摄入不足或缺乏,会引起各种相应的酶缺乏和代谢障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

矿物质也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常见矿物质如钾、钠、钙鲜等参与人体水、电解质代谢及酸碱平衡,是凝血、神经肌肉功能所必需。微量元素如铁、铜、锌等更是人体所必需。铁是参与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色素C和多种氧化酶和触酶的重要成分。锌参与体内多种酶的组成,对蛋白质、内分泌、免疫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3)提供人工喂养或混合喂养的婴儿可选择低乳糖的饮食配方,如豆米粉,也可以采用奶粉、炒米粉、大豆粉为主的混合奶制品,按3:2:1的比例配制,每g加水ml,煮沸后即可食用。亦可采用营养止泻奶喂养。每30g加水ml煮沸即可食用。急性腹泻婴儿可以直接采用这类食品。方法:将该类食品稀释成1/2浓度,按正常饮食的1/2量给予,然后逐渐增加浓度和食量。食量递增可以按10~20ml/次增量。每日进食次数可增加至5~6次,经过2~3天恢复到正常饮食。口服的液体量不足者,可以通过静脉补足。

已增加辅食的婴幼儿,经过1~2天的调整饮食,可进食稀米粥或稀面食。重症腹泻婴儿,呕吐腹泻严重,可暂禁食4~8小时,期间可试用米汤喂养,待吐泻症状减轻后,再逐渐恢复饮食。

腹泻病迁延常常伴有营养不良。缺钙、铁、锌、镁等矿物质。每日可静脉输入10%葡萄糖酸钙10ml,连续3天,然后肌肉注射维生素D20万~30万U。对于贫血患儿可补充硫酸亚铁或补铁合剂。同时要注意补充锌、镁等矿物质及维生素B、维生素C等。在该配方中加入10g/L植物油能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已经出现有营养不良的慢性腹泻婴幼儿,常常有免疫功能低下,血白蛋白下降,可以给予人血白蛋白5~10g/周,或输入新鲜血50~ml/次。还可以应用一些免疫增强剂,如转移因子或胸腺素等制剂。

采用低乳糖混合食品喂养,腹泻症状仍不缓解,可考虑为乳糖不耐受,可以采用不含乳糖的豆类食品,如豆浆加葡萄糖(浓度5%~10%)喂养。

遇有特殊情况如腹胀明显,临床上怀疑有坏死性小肠炎时,禁食时间要长,可采用静脉营养。

4、要素饮食有学者提出对迁延性和慢性腹泻婴幼儿的营养治疗,可以采用要素饮食喂养。要素饮食的特点是将各种营养素制成单体,如含有十八种氨基酸或蛋白水解物、葡萄糖、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等。这些物质可不经过胃肠消化,在严重胃肠黏膜损害和消化酶缺乏的情况下,仍能直接被吸收,吸收率高,提供的热量高,成分明确。在临床使用时可根据不同患儿病情配制,如不含或含低乳糖,去除某种极易致机体过敏的蛋白质等。喂养时可采用少量多餐的方式给予。然而,要素饮食配制过程复杂,临床不易获得,在实际应用中有诸多不便。

(五)小儿腹泻的治疗已转向标本兼治的微生态治疗

1、微生态制剂的临床应用

(1)胃肠道疾病的防治目的在于补充益生菌,恢复微生态平衡,重建肠道天然屏障,抵御外来病原的侵袭,常用于防治急、慢性腹泻病。

(2)肝脏疾病的防治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益生菌制剂能抑制肠道腐败菌和产生尿素酶的细菌,从而明显降低肝炎、肝硬化、肝昏迷等患者血中内毒素水平,改善肝脏病情。

(3)医源性疾病的防治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细胞毒性药物、激素、放射性核素、免疫抑制剂和化学药物等,均可直接或间接地破坏体内益生菌的生长与繁殖造成微生态失衡,引起医源性疾病。采用微生态制剂能起到调节防治作用。问题最大的是滥用抗生素,我们说合理应用抗生素是治病救人;滥用抗生素“有害健康”。因为多种抗生素能杀死益生菌,引发微生态失衡。

(4)肿瘤治疗双歧杆菌能增强免疫功能,且能有效防治肿瘤,肿瘤化疗与放疗又会破坏微生态平衡,因此建议:肿瘤与白血病治疗时最好并用双歧杆菌制剂以维护微生态平衡。

(5)婴幼儿保健微生态制剂可有效地防治各种婴儿腹泻,能增强免疫功能抵御各种疾病,经过益生菌酶解的食物,有助于吸收利用,双歧杆菌能合成多种维生素与微量元素,促进生长发育。

(6)老年人的保健品双歧杆菌能消除老年人的腹胀与便秘,双歧杆菌能拮抗氧自由基、羟自由基与过氧化脂质,因而有延缓衰老的作用,且有防癌作用。

2、可靠的微生态制剂:康润元益生菌

最新研究报告:针对小儿腹泻,与其给予抗生素或者抗病毒治疗以其杀死某种细菌病毒,不如还给其一个健康的肠道微生态环境。

在常规诊疗过程中,每一种抗炎治疗都是要杀死对应的致病菌(或病毒),容易忽略了在药物杀死致病菌的同时,也会对肠道整个菌丛生态产生影响,比如直接参与消化吸收功能的双歧杆菌属和乳酸菌属在数量上就会减少,造成的后果是单纯的抗炎治疗后,小儿腹泻症状会出现加重或者容易迁延不愈,伴随有消化不良厌食等症状。特别是早产儿或剖腹产新生儿,肠道微生态建立不够完善,菌丛环境还没有成熟,很容易发生感染性肠炎,严重时会发生致死率较高的坏死性肠炎(NEC)。

8年发表在美国医学会儿科期刊《Pediatrics》(SCI系数5.1)的一篇论文引起了国际医界的高度







































白癜风能不能完全治愈
成都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rqzpg.com/zzgs/157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