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微量喂养为何要定时定量
2016-12-2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据统计,有效的健康干预措施可避免三分之二的早产儿死亡,而科学合理喂养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干预手段。
世界卫生组织(WHO)于年发布的早产儿全球行动报告中指出,全球每年出生的早产儿达万,而早产是全球新生儿死亡首要原因[1]。虽然随着医疗、护理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早产儿得以存活,但由于出生胎龄小、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发育尚不成熟,早产儿出生后依然面临诸多安全危险及生长发育的挑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科学合理的营养支持。
早产儿喂养面临的安全风险
1.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
胃肠道可保护宿主不受外来毒素、病原体和异物的损害,但早产儿胃酸低、蛋白酶活性低、肠粘膜渗透性高、SIgA水平低和动力障碍等因素,都使早产儿发生NEC的危险性增加[2]。
2.细菌感染
早产儿胃肠道粘膜屏障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免疫应答不完善,易发生细菌感染。早产儿院内配方分为液态和粉状二种。前者是按冲调比例配制好的即食瓶装奶液,后者是配方粉。在液态配方奶的生产过程中,液体经过足够时间的高温处理,可以使终产品达到商业无菌的要求,而早产儿配方粉则难以制成无菌产品,在调配过程中需予以注意[3]。因此,WHO指出,由于粉剂的婴儿配方奶粉不是无菌产品,对于喂养高危婴儿可能引发细菌感染而导致严重疾病和死亡,推荐使用无菌的液态配方奶[4]。
早产儿面临的生长发育挑战
在面临一系列喂养安全风险的同时,早产儿也面临着快速生长发育的挑战。据报道,国内早产儿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UGR)的发生比例明显高于国外,而EUGR与儿童期神经系统发育的不良预后关系更密切。新生儿期是重要的发育窗口期,在此期间发生营养不良可对患儿产生终身影响[5]。
制定科学合理、定时定量的微量喂养方案
综合考虑早产儿面临的风险及生长发育挑战,必须制定科学的微量喂养方案,才能够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微量喂养适用于极(超)低出生体重儿和病情危重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在转变期的喂养,以促进胃肠道功能成熟、帮助尽早过渡到经口喂养为目标。具体方法是以每天小于10-20ml/(kg·d)的奶量喂养,奶液不必稀释,如能耐受,则逐渐加量,大约在5-7d内加到20ml/(kg·d)[6],根据病情在正式喂养之前可持续数天至2周。在正式喂养增加奶量时应切记循序渐进严格定量,每日增加奶量要小于20ml/(kg·d),否则易导致喂养不耐受甚至NEC的发生[7]。
同时,在微量喂养时也要注意加奶时间的间隔。有研究将出生体质量g、身体状况稳定的早产儿分为A、B、C三组,首次奶量均为0.5ml/次,梯度增加奶量至-ml/(kg·d)。A组首日喂养2次(间隔12h),B组首日喂养4次(间隔6h),A、B组至次日起每日均增加喂养1-2次,达到8次/d(间隔3h)时,开始增加每次喂养量,增加的总量为5-10ml/(kg·d);C组每日喂养8次(间隔3h),次日起喂养总量逐日递增5-10ml/(kg·d)。结果显示,A、B、C组婴儿恢复出生体质量的时间分别为(13.4±3.8)d、(16.0±3.3)d、(15.2±3.2)d,矫正胎龄32周的体质量分别为(.9±.6)g、(.4±.8)g、(.6±.1)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婴儿的喂养不耐受累计时间、胃肠外营养相关胆汁淤积、NEC及败血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以A组发生率最低[8]。
适宜的微量喂养能缩短早产儿达到正常喂养的时间,帮助完成合理的追赶生长。相较于奶粉冲调的奶液,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院内专用液态配方奶浓度固定,不会因久置出现沉淀,营养成分分布均匀,能更好做到每次喂养精准恒定;同时,液态配方奶可随时通过针筒从瓶中抽吸,既方便,又利于定量,还能减少细菌污染,是较好的微量喂养选择。
参考文献
[1]王丹华.中国当代儿科杂志,,16(7):-.
[2]ReginaldC,RicardoU,BertholdK.早产儿营养基础与实践指南..
[3]王丹华.中华儿科杂志,,47(7):-.
[4]WHO/FAO.安全制备、贮存和操作婴儿配方奶粉指导原则..
[5]唐彬秩,李茂军,吴青,等.现代临床医学,,42(2):-.
[6]王丹华,刘喜红,丁宗一.中国儿童保健杂志,,19(9):-.
[7]杨爱君.中国医刊,,43(2):64-66.
[8]许靖,张小英,李秋平,等.临床儿科杂志,,30(9):-.
医学界儿科频道投稿邮箱:yxj_ek
yxj.org.cn稿费:—小编全国治白癜风最好医院北京白癜风哪家医院最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