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回肠炎的防治
2021-4-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猪回肠炎又称猪增生性肠炎,区域性回肠炎、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肠腺瘤病等。是由细胞内劳森菌引起的一种以顽固性或间歇性下痢为特征的疾病,可引起保育猪或生长育肥猪出血性或非出血性腹泻,使感染猪生长速度减慢、猪群生长均匀度变差,有时引起死亡。由于猪只死亡、淘汰或饲料转化率降低,给猪场带来严重损失。
一
病史和分布
该病发现于年,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由爱丁堡大学的Lawson等证实是由细胞内劳森菌感染引起的。发生于世界各地,由于饲料中禁止或限制使用抗生素,导致发病率逐年升高。
二
病原学和流行病学
回肠炎的病原是细胞内劳森菌,这种细菌是严格细胞内寄生,不能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只能在一些细胞系上培养。细胞内劳森菌呈短杆状,两端呈锥形或钝圆形。在增生的病变组织中尚可分离到其他病原微生物,如弯曲杆菌、猪痢疾密螺旋体、肠病毒和肠道衣原体等。5-15摄氏度时,粪便中的细胞内劳森菌在空气中2周仍有感染力。
直接接触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传染源主要是病猪以及病原携带猪,哺乳仔猪有一定的感染率,其传染源可能是母猪,特别是后备母猪,但早期断奶(10-14日龄)并不能防止早期传播。已经发现病猪、亚临床感染猪可以从粪便中排出大量细菌,污染猪栏和猪场的其它区域,通过粪口途径引起感染,感染猪可间歇性通过粪便排菌。88%的病例发生在断奶、生长和育肥阶段。发病率高于猪痢疾、猪副伤寒和猪传染性胃肠炎。潜伏期7-21天,感染剂量越高、潜伏期越短。
(回肠炎引起的腹泻)
三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本病主要发生于生长育肥猪(6-20周龄),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急性出血型和慢性型。与其它疾病不同,本病的急性型主要发生于育肥猪和后备母猪,慢性型主要发生于保育猪和生长猪。
急性回肠炎表现为急性出血性贫血、粪便松软呈焦油样。某些猪可能仅仅表现为皮肤显著苍白、不腹泻,但可能突然死亡。
慢性回肠炎患猪症状轻微,表现为同一猪栏内不时出现几头腹泻的猪,粪软或不成形,呈黑色、水泥样灰色或黄色,内含未完全消化的饲料。病猪虽然采食量正常,但生长速度受到影响,因此发病猪栏内猪的体重差别很大。有些猪食欲下降,往往吃几口饲料就走。病变严重的猪往往发生严重持续性腹泻,大部分慢性感染猪可在发病4-10周后突然恢复正常,生长速度加快,但与正常猪相比,平均增重降低6-20%,饲料转化率降低6-25%。
回肠炎的病理变化分为坏死性肠炎,区域性回肠炎、急性出血性增生性肠炎和慢性回肠炎。主要病理变化在小肠末端50厘米处和结肠前三分之一处。回肠病变可按严重程度计分,分数越高,病变越严重。回肠黏膜增厚,有时呈脑回样,横向或纵向增生。大肠黏膜的变化类似于息肉,整个肠壁变厚、变硬。有时仅表现在回盲瓣前的20厘米处,但有时整个回肠变粗、变硬,就像一条橡胶管。在增生的同时,有些病猪回肠黏膜出现不同程度的溃疡,表面覆盖有黄色、灰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浆膜下层或肠系膜水肿。在急性病例可见回肠内有血凝块或尚未完全凝固的血液,外观似一条血肠。
病理组织学变化主要为感染组织肠腺窝内不成熟的上皮细胞显著增生,形成增生性腺瘤样黏膜。这些增生的细胞胞浆内都含有大量的细胞内劳森菌。除了回肠的病变,盲肠和结肠前部也有可能出现类似于回肠的病变,但程度较轻。混合感染时病变更复杂也更严重。
四
防治
1、回肠炎主要通过粪口途径感染,因此,全进全出、严格冲洗、消毒和坚持一定的空栏舍时间,有利于减少病原和阻断传播;降低应激反应,减少混群、过冷、过热、运输、重扩群等,因为回肠炎通常发生于应激因素后的1-3周后,引种时一定要有隔离期,在隔离期内通过用药减少细菌的排放,从而减少病原体的引入。
2、饲料中添加一定的药物,如泰妙菌素、金霉素。连续使用10-15天,不仅能有效预防回肠炎,而且可有效预防呼吸道疾病综合症。
3、由于劳森菌属于细胞内寄生菌,短期内很难将其在猪体内清除,停药后极易复发,可以使用植物精油进行控制。
猪用植物精油-净力安是北京菲迪集团根据猪消化生理特点,精选植物精油成分,应用国际先进的微胶囊包被技术以及乳化增溶技术精心研制而成,总精油含量超过18%。
净力安具有极强的抗菌杀菌作用,对于猪场常见的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胞内劳森菌、魏氏梭菌等都有较好的杀菌效果,减少猪只腹泻,降低料肉比,维持肠道四大屏障机能,提高动物对营养物质消化、吸收和利用,提高动物生产性能。
针对育肥猪生产中,容易出现的回肠炎、猪痢疾等相关疾病有很好的预防治疗作用,具有作用迅速、无残留、无耐药性、无污染等特点。
···THEEND···
菲迪集团
每一克只为优质生活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