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为何要选环
2020-9-2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由于某种原因导致股骨头的活骨组织坏死的一种病理过程,其病机多为骨质的血供障碍所致。股骨头坏死从形态和病变机理上理解,属于《灵枢·刺带真邪篇》中的“骨蚀”与《素问·痿论》中的“骨痿”范畴。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一、病因病机长春中医药大学赵文海教授认为股骨头坏死乃本虚标实之证,肝肾亏虚乃其病之本,瘀血痹阻为其病之标[1],是“骨失所养,肾气不足,则骨不生髓。气血两虚,则筋骨濡养不足。筋骨劳损,则积劳伤筋。痰瘀凝滞,致使脉络瘀滞,不通则痛”。赵文海认为,股骨头坏死病位在骨,涉及肝肾,病机为骨筋损伤,气血阻滞,经脉瘀闭,血行不通,筋骨失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肾主骨生髓。”即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故骨的生长、发育和修复,依赖于肾脏精气的滋养和推动。肾健则髓生,髓满则骨坚。反之,髓枯则骨萎,失去应有的再生能力。《素问·宣明五气篇》云:“肝主筋。”《素问·痿论》云:“肝主身之筋膜。”即周身关节的活动,都在于筋。肝主筋、藏血,肝健则血盈,血盈则筋强。反之,血亏则筋弱,失去应有的弹性和韧性。精血同源、肝肾同源,精血荣衰与共,精血充盈,故骨坚则筋强,反之,骨痿则筋弱。治疗应注重扶正,补虚固本,尤其应重视补益肝肾。
由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病机是以“瘀浊阻络”为理论,其瘀浊包括了血瘀、湿瘀、脂浊、寒痰等多种病理因素,在《格致余论》中金元四大家总结为“瘀浊阻络,瘀为气瘀、血瘀,浊为骨脂浊气,瘀阻脉络,气血不行,经脉失去周流,筋骨营养不济。”因此只有活血破积,祛瘀引气,才能达到"瘀去则新生"的目的。
故治宜行气活血化瘀,补肝益肾,壮骨强筋,化痰蠲痹通络。
二、认识环跳穴和居髎穴环跳穴
又名髀枢、枢中,位于骶管裂孔和股骨大转子联线的外三分之一处,为足少阳胆经的腧穴,其最早见于《针灸甲乙经》:“在髀枢中,侧卧,伸下足,屈上足取之”。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中也就其位置作了介绍:“环跳髀枢寻宛宛”。临床上多用此穴治疗腰腿痛等疾患。
居髎穴
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阳蹻、足少阳之会。在髋部,当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最凸点连线的中点处。其解剖关系是臀中肌,臀小肌;有臀上动、静脉下支;布有臀上皮神经及臀上神经,可直接到股骨头及髋关节间隙。通过针刺居髎穴治疗股骨头坏死,减轻肌肉痉挛,达到使髋关节腔减压,改善功能,使患者疼痛减轻或消失。舒经通络,改善微循环,为坏死的股骨头修复创造了条件。
三、穴位注射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素问·常刺节论》载:“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素问·五脏生成》载:“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指出本病的发生以肝肾不足为内因,外邪侵袭为外因[2];“本病累及下肢,诸经瘀滞,以足三阳为重。”取足三阳经局部,取穴“环跳、居髎”,环跳为足少阳、太阳之会,兼通二经;配伍居髎穴,调和气血,平衡阴阳。针刺化瘀通络的功能已被现代实验证实。故穴位注射依据“临近取穴"的原则,采用环跳、居髎穴位注射使药直达病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局部组织血流量,既为新生组织提供了大量的饱和氧,也加快了坏死组织的吸收,使局部瘀去新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重建和骨组织的修复。
红茴香注疗法采用红茴香注射液,除了依据“临近取穴"原则,取环跳、居髎外,附加腹股沟韧带中点进行注射,配合下肢牵引、局部按摩、功能锻炼等方法,效果十分确切。
配方:红茴香注射液4ml,或红茴香止痛液(红茴香注射液4ml+利多卡因2ml+生理盐水4ml)。注射药量:分三个穴注射完。方法:隔日注射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
[1]赵文海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贴,国家药审专家,中国骨伤学会副会长,省学会长、省贡献专家。专业特长:擅长骨伤常见病、疑难病、痹症,尤其骨坏死,关节炎,颈腰椎疾病。
[2]王秋月,侯书伟.针刺“股六针”治疗股骨头坏死20例[J].上海针灸杂志,,():-.
----------●颈肩腰腿痛?可能是肌筋膜疼痛综合症在作怪
●高枕睡眠有大忧颈椎反弓悔莫及
●治疗肩周炎有奇效的「肩三针」
●治疗落枕的穴位都有哪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