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早产儿重建一个子宫
2017-8-1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新生儿科
成医院,新生儿科。
大门紧闭,门旁有个键盘式门铃,摁下,有护士开门,探出头来,“有什么事?”。
这里不是随便能进的,或者说,这是块“禁地”,除了医务人员,包括家属在内的人都不能踏足。里面住着的,都是早产儿、危重儿,他们敏感、娇弱,或许任何一种外来的病菌都可能给他们造成关乎生死的威胁。
一天中的任何时候,都会有家长在门外的走廊里,或静坐,或徘徊,他们希望及时听到一丝讯息,用它来安慰那颗焦躁的心。这是距离孩子最近的地方,仿佛距离近了,心与心便可以实现连接,为孩子传递温暖和鼓励,“孩子,爸爸妈妈在外面等你!”
焦躁的心常常能得到来自技术实力的抚慰:
这里是成都乃至四川最大的新生儿科,这里是全省实力超强的新生儿科,这里是救治设备最强和救治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的新生儿科……
巨容成医院新生儿科主任,我省著名新生儿科专家。
能够想象吗,一个体重仅克的早产儿,竟然在这里获得新生。
如此低体重儿起死回生,不仅在这里,放到全国,也是罕有的。“可以说,这里成了他们脱离母体后实现再次孕育的子宫。”巨容说。
巨容是科室建设的引领者,在她的牵引下,有关新生儿的故事帷幕徐徐拉开。
1
爱的暖箱
为早产儿重建一个“子宫”我是经过特批才得以进入新生儿科的。在门外穿鞋套,先提起一只脚,套好鞋套,跨进去,站稳,提起另一只脚把鞋套套上,落地。然后穿上隔离衣,戴好口罩。规程的严格,与重症监护室同等。穿过更衣区,新生儿室门外,还有一扇玻璃门,推门进去,才是真正的“病房”。
暖箱靠墙一字排开,长长的,似乎望不到头,每个暖箱配备一台监护设备,发出嘟嘟的声音。孩子就躺在暖箱内,红嘟嘟的身体,小手小脚不住蹬打着,有的手上打着留置针,有的上着呼吸机。几个护士不停地在暖箱前忙碌着,至我离开,没有停顿的一刻。
“这里面是没有凳子的,我们这样设置,就是不能让医务人员坐下来,他们必须随时走动,观察每一个孩子的情况。”巨容说,因为这里收治的都是早产儿、危重症儿,他们需要随时随地受到严密的监护。
这里有90张新生儿病床,加上实业街分部的45张,总共有张,医院加起来都多,是四川省最大的新生儿科。
床位仅仅是个数字,但数字的背后,却是一个个牵动人心的故事,这些故事,涉及家庭的完整或残缺、幸福或悲苦。
去年底,一个孕妇在怀孕25周时便发生早产,生下的婴儿仅克!众所周知,婴儿的正常体重应该是克,这个早产儿体重仅仅是正常体重的1/6!更可怕的是,这个早产儿还患有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严重影响肺功能,必须进行小儿外科手术。
“在生下来后,包括孩子的家人,没有想到孩子能存活下来。但他们非常希望能够保下这个孩子,而我们,成了患儿家属唯一的希望。”巨容说,孩子顺利通过了手术关,进入新生儿科,躺在这里最高级的暖箱中。
拯救极低体重早产儿,仅仅呵护是不行的,需要一整套高精尖的医学技术,“我们必须要通过技术手段给予呼吸支持;要管理好循环从而让生命体征更平稳;要避免脑出血,因为大脑发育不完善,一哭一闹随时可能发生脑出血;要进行早期喂养促进消化道成熟,另外还要预防肠坏死、视网膜病变等等。”
巨容说,对一个婴儿的救治,就是一项科学工程,而且是艰苦卓越的工程,“我们几乎是通过医学手段重建了一个子宫,让孩子在里面成长、发育,当长到近2公斤的时候才出院。”巨容说,当把这个罕见的极低体重儿从新生儿科抱出来送到父母手中的时候,“心中那种成就感带来的幸福,不亚于孩子的父母。”
2
爱的责任
为救患儿四处寻找援助成医院是我市产科急救中心之一,而新生儿科还承担着全省危重新生儿救治任务。在国家二孩政策背景下,新生儿科的救治任务愈发沉重。
巨容说,该院产科去年的生产量就达到2.5万,几乎占全市新出生人口的1/7,“二孩政策的实施,部分是高龄、高危孕产妇,早产儿、危重症新生儿数量也急剧增加,加上全省各地送来救治的,我们承受的压力外界并不知道。”
就在我采访的前一天,也就是5月24日,有3名危重症新生儿从资阳、大邑和郫都区相继转来,资阳来的是肺透明膜病,需上呼吸机,大邑来的是严重新生儿黄疸,需要换血的,郫都区来的相比之下病情相对轻些,也需要立即抢救。
“技术、规范、秩序以及医务人员必须具有的定力、专注力、体力、耐力等等,一样都不能少。”巨容语言简洁干练,如同她的行事作风,一句话便勾勒出一个科室在巨大抢救压力中的急而不乱、沉稳练达场景,且极具画面感。她称:“作为一个危重症新生儿救治点,这是基本要求。我们承载着这些家庭的希望啊!”
承载患儿家庭的希望,巨容和她的团队就不希望他们感到失望。今年1月20日,一名在凉山州出生的早产医院的救护车接回新生儿科,孩子出生时体重仅克,病情非常危急。“她的父亲是名英雄警察,为了工作,40多岁才有了这个孩子,而且是试管婴儿,历尽艰苦才怀上,我们不能让孩子的父母失望!”
然而,对这名早产儿的救治却是一波三折的。
最开始的10多天还顺利,但紧接着出现了呼吸困难,上了呼吸机;20多天时,出现肠坏死,立即进行外科手术;接着又发现动脉导管未闭,又进行第三次手术;然后又发现早产儿视网膜病……反反复复,孩子总是在生死线上徘徊。
为了救活孩子,医院组建了一个多学科专家团队,开展了一场与死神赛跑的持久战。巨容说:“孩子在新生儿科,每周固定探视时间,她的父亲就站在窗外,透过玻璃远远地看着暖箱中的孩子,那眼神,让人心酸。40多的人,头发都白了!”
救治新生儿的费用是昂贵的,何况经历了那么多次手术,这名普通警察已经无力承担救治费用。巨容悄悄站了出来。“我接触过一个慈善组织,于是就和他们联系,讲这个警察的故事,他们被感动了,医院看了孩子,接着就捐了几万块钱作医疗费。”
我看到了这个至今仍在暖箱中接受治疗的孩子,她的腹部还有一块手术后没有取下的纱布。巨容将手伸进去,孩子立即握住了她的手指,这一刻,一股暖流窜遍全身。
其实,帮助亟待救治的新生儿家庭,成了巨容团队的常事,几乎是悄无声息的,“看到有些家庭拿不出钱来,而孩子又急需花钱救治,所以我们就发动全科医生护士,悄悄地凑钱。”在巨容看来,在新生命面前,医者的责任不仅仅是全心投入的技术和精力,还包括情感和爱心。
3
爱的动力
推陈出新的技术保障救治效果由于我市乃至我省新生儿救治资源的相对欠缺,转诊到成医院的早产儿、危重症儿较多,导致他们承受着巨大压力。
该院副院长文荣康说:“新生儿是儿科中的儿科,救治难度非常大,技术要求非常高,所以必须要保证我们走在技术的前沿。”
巨容说,加快床位周转,是让不断送来的早产儿、危重症新生儿能够住进来的唯一办法,“加快床位周转,不是盲目的,而是建立在新生儿康复基础上,要让住进来的新生儿尽快康复,就必须有更有效的技术手段来支撑。”
因而在刚刚过去的年,医院新生儿科开展了一系列新技术,以提高救治质量为核心,有效推动了科室各项业务发展。
新技术的名字对普通人而言是陌生而枯燥的,比如:一氧化氮持续吸入治疗肺动脉高压、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高流量鼻导管供氧以及新生儿脐动脉置管等等。
巨容通过举例的方式进行了简单阐释:新生儿病情变化快,生后在缺氧、酸中毒等因素没有及时得到救治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危险,而一氧化氮持续吸入治疗肺动脉这一技术可帮助化解风险,“去年一年我们通过这一技术成功救治了23个发生新生儿肺动脉高压的孩子。”
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英文字母简称HIE,这种病致死率高,并可产生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比如智力低下、癫痫、脑性瘫痪、痉挛和共济失调等,而亚低温这种治疗手段,就是采取人工诱导方法,将体温下降2-5℃从而减少脑内代谢,从而预防或改善脑的继发性能量衰竭。从去年到今年,已经有多个新生儿通过这一技术获得救治。
“对于广大患儿家属而言,他们知道孩子在新生儿科,医院、科室以及每个医务人员为救治这些患儿要付出多少努力,我们每个人晚上下班后,无法做到像常人那样去休闲,我们还得投入学习,钻研技术、搞科研。”巨容说,对事业的爱、对患儿的爱,成为一种动力,“它让我们在强大的压力下能够从容应付各种复杂问题,这也是我们科能够承担全省新生儿救治任务的原因之一。”
4
爱的延伸
为患儿提供全面服务巨容是新生儿科专家,同时也是一位母亲,在她的手机里,保存着许多张已出院的新生儿的照片,大多是妈妈们给她发来的,她在休息的时候,时常调出照片一一翻看,那种含有母意的温暖微笑就浮现出来。
新生儿科还建了一个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安全北京民间偏方治疗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