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医附一院长周蒙滔真牛独创重症胰腺炎
2017-5-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人物名片
周蒙滔,年11月出生,博士研究生学历,医学、管理学博士学位,教授、主任医师、博导。现任温医大附一院院长兼腹部外科中心第一副主任,全国第二届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他长期致力于重症急性胰腺炎及胰腺癌的科学研究,取得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与理论创新,有效防治重症急性胰腺炎两次病死高峰及降低胰腺癌生物学行为恶性度,达到显著降低重症急性胰腺炎病死率及延长胰腺癌平均生存时间的目标,给胰腺癌治疗带来曙光。
他二十年如一日奋战在临床工作第一线,兢兢业业,精益求精;他破格两年晋升副主任医师,年仅37岁就成为附一医最年轻的主任医师,成为浙江省最年轻的主任医师之一;他坚持不懈主攻重症胰腺炎的科学研究,硕果累累。他就是温州市第二届“瓯越名医”——医院长兼腹部外科中心第一副主任周蒙滔。
重症急性胰腺炎研究更具挑战性
记者:首先祝贺您获得“瓯越名医”荣誉称号。您的目标是“让每台手术都像艺术品般完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周蒙滔:“让每台手术都像艺术品般完美”这句话表达的是我们外科医生的一个美好的梦想,也是我们外科医生一生追求的理想与目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微创理念。即小创伤大效果;精准切除的理念:对病灶进行精准切除,既达到安全范围内的完整、完全的病灶切除,又尽可能地减少正常脏器、组织的“无谓牺牲”;第二是功能外科的理念。在病灶切除时要考虑脏器功能的保护,在重建时更应考虑术后脏器功能的恢复;其他还包括不出血、少出血、不输血、少输血等等。
记者:为什么要主攻重症急性胰腺炎?
周蒙滔:重症急性胰腺炎是危重性疾病的代表,病死率高、并发症多、住院时间长、医疗费用高昂是该病的特点。上世纪九十年代,该病的病死率高达30~50%,目前仍然还有10~30%的病死率。发病的高峰年龄为40~50岁的青壮年,这个年龄段上有老下有小,这类患者的病死意味着一个家庭的灾难。有些患者即使抢救成功,但由于高昂的医疗费用支出往往已致倾家荡产。因此,我觉得重症急性胰腺炎研究具有挑战性,所以当年(年)就选择了重症急性胰腺炎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记者:在您的从医经历中,有哪些特别难忘的经历?
周蒙滔:年9月在成都举行的中华医学会第七届胰腺外科会议上获得全国优秀论文二等奖,当时在台上接受中国胰腺外科的学术权威——医院钟守先教授颁奖的情景还依然历历在目,那时是我从学校毕业后的第二个年头。
行政与临床并不矛盾
记者:您在临床一线干得好好的,为什么会去干行政,成为温州医院文成院区、医院院长?
周蒙滔:在一般人的眼中,常常会认为行政与临床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其实我觉得行政与临床并不矛盾,相反却是相辅相成的。
医院行政可通过服务医务人员或出台管理措施,使更多的患者受益,从而大大增加了服务人群的数量。此外,由于医疗服务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对其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要求也比较高,因此,医院行政管理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基础。正是这些医院的行政管理岗位。
记者:在文成院区,让您最有成就感的是体现在哪些方面?
周蒙滔:在文成工作的两年半时间确实令人难忘,尽管回到附一医工作已经两年多时间了,回想起来还记忆犹新!
周蒙滔为胰腺炎患者诊断病情
记得在年8月19日的托管仪式上,我做了表态发言,提出了通过托管实现“群众满意、职工满意、政府满意”的决心,令我最有成就感的就是在我的任期内实现了“三满意”。
首先是群众满意,文成县每年都实施对相关行政部门的满意度测评,从往年卫生系统的“倒数前三名”一举跃升为年的全县考评第一名。同时,医院的医疗纠纷数量大幅下降,医院美誉度大幅上升。
其次是职工满意,医院人气的高涨,职工的成就感也得以满足,凝聚力与归属感大大增强。我在文成工作的两年多时间内,调离文成的医务人员显著下降,有些原本准备调离的人员也毅然决定留下来。
其三是政府满意,群众满意了、职工满意了,政府一定满意;反之亦然。
如何成为利用时间的高手
记者:您在身兼多职的情况下,仍坚持临床和科研,您是如何利用时间的?
周蒙滔: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很强的,能不能坚持临床和科研最最关键的是看自身愿不愿意付出。时间永远是不够的,关键看如何使用时间。轻重缓急,分清主次顺序至关重要。见缝插针,放弃休息日,充分利用闲余时间等。比如说中午就可以安排手术,晚上就可以安排科研,周末可以用来指导研究生等等。
记者:您接下来的目标是什么?
周蒙滔:我没有远大的理想。现在我最大的愿望是能够很好地服务更多的患者,为更多的患者以及需要我提供帮助的人群提供更多的服务与帮助。
作者:胡海珍
被人们称为“生命杀手”的重症胰腺炎,将有望被完全治愈。日前,我国医学科技领域公认的最高科技奖——中华医学科技奖(年)评选结果揭晓,来自全国的8个科研项目获一等奖。温医附一院院长周蒙滔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重症急性胰腺炎救治难点关键技术突破与应用》名列其中,成为浙江唯一上榜的科研项目。
在医生眼中,重症胰腺炎是“致命”疾病。发病前,患者往往身体强壮,突然发病后,短时间内就可能死亡。周蒙滔的研究,以降低病死率和感染率为主攻目标,运用转化医学理念,将重症急性胰腺炎病死率从20%下降至4.6%,继发细菌感染率从40%下降至5%,患者治疗期住院时间从平均40多天缩短至20余天,医疗费用降低一半甚至更多,数以万计的病人受益。
这项关于“救命”的科研创新课题,囊括了包括中华医学科技奖、浙江科技进步一等奖等数项大奖。
下面就跟着小布一起来探秘破解“生命杀手”的关键技术突破吧!
采用区域动脉灌注技术从源头预防多脏器衰竭
胰腺位置示意图
重症胰腺炎病程存在两次病死高峰。第一个病死高峰发生在发病后1周,由胰腺坏死导致全身出现过度炎症反应,最终发生多器官衰竭致死。这类死亡占胰腺炎总死亡64.9%。
从胰腺坏死从启动到彻底坏死,约需要10天。只有从源头上用药物控制胰腺坏死,才能控制疾病的下一步进展。
于是,区域动脉灌注规范化技术成为关键的突破点之一。周蒙滔团队创新使用的区域动脉灌注技术,通过股动脉将导管插入胰腺里,24小时不间断地给药,使药物直接进入胰腺。这样一来,就可以在不增加药物剂量的前提下,大幅提高胰腺组织里的药物浓度,从而达到控制胰腺坏死的目的。
此外,周蒙滔团队还创新预判体系,构建了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急性胰腺炎的发生、建立分类和回归树模型预判重症胰腺炎预后,对哪些患者会发生持续性器官衰竭做出早期准确的判断,抢抓治疗先机。
提出预防为主兼顾防治全过程无死角防控感染
周蒙滔为胰腺炎患者诊断病情
除第一次病死高峰外,还有30.5%的人会死于胰腺坏死继发感染,也就是胰腺炎第二次病死高峰。两次病死高峰死亡人数占总病死率95%以上。
如何防治感染期引发的死亡呢?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治疗,出现坏死继发感染后,就进行开腹手术,其结果就是要多次手术,而且手术费用高,大部分患者死于治疗的过程中。
针对二次病死高峰,周蒙滔团队提出将防治策略由传统的“治疗为主”转变为“预防为主,兼顾防治”,提出“减少胰腺坏死-中药疏通胃肠道防菌群易位-早期肠内营养-区域动脉灌注抗生素进行局部杀菌”的四联预防策略,搭建“覆盖全过程”“无死角”防感染屏障。
通过项目试验,临床上患者胰腺坏死继发感染发生率从40%下降到5%,呈显著下降。
首创胆源性胰腺炎分型施治命名四型2分法精细化诊治
周蒙滔团队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胰腺炎的发病原因有多种,在我国,由胆道疾病引起的胰腺炎超六成。其余原因包括暴饮暴食、酒精、高脂血症等。
长期以来,国际上对于胆道疾病引发的急性胰腺炎没有相关分类和诊治标准。周蒙滔团队在研究中首次提出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分型,并命名了四型2分法,包括非梗阻轻型、梗阻轻型、梗阻重型和非梗阻重型。同时,该分型还根据胆管里是否有结石分再细分为a型和b型。
经临床分型后,周蒙滔团队建立起胆源性胰腺炎分型施治方案,达到精细化诊治的目的。根据不同类型的胆源性胰腺炎,分别采用腹腔镜手术、急诊内镜手术、开腹手术以及区域动脉灌注技术进行对症治疗。
据悉,针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救治的系列医院推广应用,独创的救治体系也为其它危重病防治提供了新思路,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经权威专家鉴定,该研究是国内外在重症急性胰腺炎领域较全面系统的研究之一,多项原创性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
专家
提醒
这六类人群易患胰腺癌
胰腺癌是一种临床表现隐匿、发展迅速和预后极差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晚期胰腺癌的5年生存率在5%以下。因此,胰腺癌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医院院长、胰腺癌课题组带头人赵玉沛教授提醒,6类人群要警惕胰腺癌的发生。
胰腺癌的高危人群主要有以下几类:?年龄超过40岁中老年男性;?排除肝、胆、胃肠等疾病,伴有非特异性腹痛、腹胀的患者;?短期内出现不明原因消瘦、食欲下降者;
?有癌症家族史、吸烟酗酒史者;
?急、慢性胰腺炎者;
?无肥胖并产生胰岛素抵抗的糖尿病患者等。
防癌比治癌更重要,要从生活、饮食习惯着手预防胰腺癌,要戒烟、戒酒,忌长期大量吃高脂肪、高蛋白、高糖食品,并应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多吃谷类、豆类、甘薯等粗粮。
北京专科治疗白癜风的医院白癜风能不能完全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