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常见问题为何套管针拔后穿刺点有脓液

2017-3-1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套管针拔后穿刺点有脓液硬结,这种情况相信大家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但是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问题,相信很多人还不是很清楚,今天就这一问题和大家深入讨论。

丁香园论坛护理板块案例一则

丁香园用户纳小米:一孕妇静滴硫酸镁4天,套管针拔后穿刺点有脓液(如下图),有一约2×2cm的硬结,主诉有疼痛,先用碘伏外敷,孕妇不愿意,现用康乐士外敷,应该再做哪些处理?

该贴原标题为「硫酸镁外渗怎么办?」,显然这位站友已经把此案例定为「药物外渗」。但是,如果是药物外渗出现的硬结,拔针后穿刺点的脓点又作何解释?显然这个判断不够严谨。

我们先来梳理一下静脉留置针常见的并发症。

静脉留置针常见的并发症有穿刺部位感染、皮下血肿、导管堵塞、静脉炎、液体渗漏、静脉血栓等。

根据案例中提供的临床症状,可以先用「排除法」排除皮下血肿、导管堵塞、静脉血栓,剩下的就只有穿刺部位感染、静脉炎和药物外渗了。

药物外渗形成的硬结多是急性表现,但案例中患者的静脉留置针已经用了4天,拔针后看到穿刺处有脓液、硬结,已经出现了感染的迹象,药物外渗的考虑就相对减弱。

患者静滴硫酸镁4天,硫酸镁是临床纳入高危药品管理的高浓度电解质制剂。留置时间长达96h,而《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中建议成人患者的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为72-96h,对于孕妇静滴应用硫酸镁这种高浓度电解质制剂来说,应用时间较长,且连续性使用,时间长加强刺激性药物,对于患者的血管来说,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很容易并发静脉炎。

但案例中患者局部表现只是「穿刺点有脓液,有一约2×2cm的硬结」,未提及有无波动感,也未提及是否沿血管走向出现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热、痛的症状,所以还是侧重倾向于穿刺处感染。

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在临床上有多种情况,如上述案例中,穿刺处感染和静脉炎,并没有绝对界限,临床处理也是大同小异。

但无论是穿刺处感染,还是静脉炎,或是药物外渗,这些是仅凭经验做出的主观臆断,明确诊断要拿出诊断依据。

《规范》指出,外周静脉留置针宜用于短期静脉输液治疗,不宜用于腐蚀性药物等持续性静脉输注,外周静脉留置针宜72-96h更换一次。美国静脉输液护士协会(INS)的指南建议外周静脉留置针仅限于短期输液治疗或单次给药,不宜持续输注腐蚀性药物、肠外营养液、PH值低于5或高于9的液体或药物,以及渗透压大于mOsm/L的液体。

上述仅是推断如何鉴别诊断?

明确诊断三大「法宝」:会诊、彩超、血培养。

确诊可请外科或静脉管理小组会诊,排除外科情况(穿刺处脓肿),辅助检查上可做局部彩超,明确血管情况,拔除后的静脉留置针,不应随手丢弃,应做血培养,确定是否存在细菌性感染。

这个例子能帮助大家更全面分析临床工作中的常见问题。每个问题发生了,我们应该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样才能精准解决问题。

而我们护理工作中除了观察、分析,最重要的是如何避免上述情况发生,接下来和大家一一讲解留置针常见并发症的可能原因和预防手段。

穿刺部位感染

可能原因1.操作不熟练、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

2.病人机体抵抗力低下。

3.留置时间过长等。

预防措施

1.认真洗手。2.严格无菌操作。

3.做好留置针护理,观察穿刺处局部情况,及时做出处理。

《规范》中认定合格的皮肤消毒剂,宜选用2%葡萄糖酸氯已定乙醇溶液(年龄<2个月的婴儿慎用)、有效碘浓度不低于0.5%的碘伏或2%碘酊溶液和75%酒精。

穿刺前的皮肤消毒时应以穿刺点为中心擦拭,至少消毒两遍或遵循消毒剂使用说明书,待自然干燥后方可穿刺。在临床有的护士不知何时,消毒后,因消毒区较湿润,有消毒剂残留,就养成了用干燥的医用棉签擦拭消毒区的习惯,这显然不可取,是个不良的「毛病」,应加以改善。

皮肤消毒范围大于敷贴面积,一般在8cm×8cm范围内严格仔细消毒,待干后穿刺或更换敷贴。套管脱出部分勿再送入血管内,以防止局部表面细菌通过皮肤与血管之间的开放窦道逆行侵入,造成细菌性静脉炎,甚至引发败血症。

静脉炎

可能原因可能与输液速度、输入液体、穿刺技术、穿刺针型号、套管状态、置留时间等因素有关,可分为细菌性、化学性、机械性、血栓性四种。其常见症状为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如绳索般硬、滚、滑、无弹性,严重者局部针眼处可挤出脓性分泌物,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预防措施

1.选择静脉针型号时要结合患者身体情况,切忌随意选择,护理人员要具备熟练的穿刺技术,避免损伤血管出现机械性静脉炎

2.输入刺激性药物时输液前后用生理盐水冲管,缓慢注射,尽量减少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注意更换输液部位;在输液过程中,可以用毛巾热敷穿刺点上方,每次15min~20min,2h进行1次;

3.操作时要严格无菌操作,避免穿刺针、套管污染,避免细菌性静脉炎发生;静脉置留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保证敷贴清洁,如发现敷贴开胶、导管移位,要及时调整导管位置、更换敷贴。

液体外渗

可能原因

1.血管选择不当、进针角度过小、固定不牢。

2.病人躁动不安。

3.外套管未完全送入血管内或套管与血管壁接触面积太大等。

预防措施

1.护理工作人员要加强穿刺训练,熟练掌握穿刺技巧,仔细选择合适的输液血管和进针角度,留置针固定时要确保牢固,输液时要加强监测。

2.嘱病人避免留置针肢体过度活动,必要时可适当约束肢体。

3.如发生药物外渗,应立即停止输液,抬高患肢,根据输液的性质进行对症处理,如溶液是阳离子时,用0.25%普鲁卡因局部浸润注射,同时进行局部热敷。

严重的药物外渗造成局部组织溃烂、坏死者,则要有伤口造口护士进行专业护理,或有外科医生进行换药处理,以最大限度的消除对患者的不利影响。

其实,穿刺处感染、静脉炎和药物外渗这几种静脉留置针护理并发症的局部处理,有很多类似之处,相关的处理办法也很多,大家可就地取材,积极应对,相信都能取得较理想的效果。

最后,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讨论,你在护理工作中都碰到哪些难题?有哪些似懂非懂的知识点?欢迎大家提出来,护理时间会尽力提供帮助~

编辑:郑梦桔

投稿邮箱:zhengmj

dxy.cn









































治疗白癜风的最好医院
白癜风手术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
http://www.rqzpg.com/yfys/147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