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肚脐鼓起来了怎么办月嫂教你3个护理

2021-8-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什么时候可以攻破白癜风啊 http://www.zgbdf.net/baidianfengjiankangzixun/kuaixun/53803.html

有位家长在后台说:宝宝出生才21天,面色红,呼吸平稳,发育良好,哭闹时脐部有一鹌鹑蛋大小的隆起,触摸稍软,张力较大,大小便无异常,怎么办啊?

        

根据以上描述可判断宝宝就是脐疝,宝宝得了脐疝,脐疝很容易在腹压升高的时候发作,而宝宝太小管不住,腹压升高是很难避免的。如果得疝气时间长了,不仅孩子会难受,还会有很多危险。脐疝有可能会引起嵌顿,虽然嵌顿比较少见,一旦发生了可能会危及宝宝生命,因此千万不要心存侥幸。

什么是脐疝?

胎儿在子宫中时,脐带穿过腹腔壁进入胎儿的身体,为胎儿供应血液。宝宝出生后脐带脱落,肚脐周围的腹腔壁肌肉开始挤压闭合。如果这些肌肉层未能在出生后一段时间内完全闭合,肌肉层下面的肠子就会透过薄薄的腹腔壁从缝隙中挤出来,宝宝就会出现脐疝。

脐疝是新生儿时期的常见病,在出生后不久即可见到脐部有鼓起的圆形小肿块,小的像樱桃,大的像核桃,安静或躺着时小肿块可鼓得大而紧张。若用手轻轻压回去,同时还可听到“咕嘟”一声,感到有一股气从小肿块里挤回肚子里去了,这就是脐疝。

脐疝该如何治疗?

脐疝不用处置也没有危险,大多数脐疝会在宝宝一岁左右痊愈。所以,国内外大多数儿科医生对脐疝的态度都是不用管它,让它自然痊愈。

虽然脐疝大部分可以自愈,但是低风险并不等于没有风险,脐疝一旦出现嵌顿、卡死、破裂等,或者宝宝满2岁后缺损大于2cm的需手术治疗,需手术治疗的约占脐疝患儿总数的1/~1/。

脐疝带到底有没有用?

近年来,亚洲国家,尤其中国、日本等众多小儿外科医生越来越多采用不同的腹带加压方法(脐疝带)保守治疗脐疝。

虽然现在大多数国内外儿科医生都不建议使用脐疝带,让宝宝自然痊愈。但是现在也没有证据证明使用脐疝带会对宝宝有坏处。

所以,小编的建议是:如果家长完全不担心这个问题,那就不管它,让宝宝自然痊愈即可,但要注意在日常护理中要尽可能减少宝宝的哭闹行为。如果家长很担心的话,那就给宝宝用脐疝带,至少没有坏处,还可能会促进脐疝更快痊愈。

什么时候该担心?

脐疝出现卡住、绞死的信号如下:

1.宝宝十分疼痛。

2.凸起部位比平常硬。

3.凸起的部位不像平常那样能够轻松推回去。

4.凸起的部位变色。

5.一碰凸起部位,宝宝就很痛。

如果凸出来后缩不回去,用手也压不回去,导致肠道总是在这个地方卡着,这就是医学上说的崁顿,那可能出现肠道出血、坏死,这时孩子会非常疼,不让碰肚脐,皮肤颜色会变暗红色,也是非常危险的,一般这种情况非常少见。

上图中下面两幅,都是卡住了,最后一幅卡的厉害,开始出血坏死了,非常严重了。如果之前很容易就把凸起物按回去,这一次突然按不回去了,并且比之前还变大了,孩子在一直哭闹,医院。随着孩子的长大,腹直肌会向中间生长,能把这个缺损处补齐了,所以,脐疝一般都无需治疗,自己就会恢复正常。脐疝是否能自行恢复,不是以凸起的高低决定的,而是以疝环的大小决定的。直径小于2cm的,大部分在4岁前能恢复正常,大于2cm的,一般不能自行愈合。如何预防新生儿脐疝?1、保持脐部干燥一般情况下,新生儿脐带被结扎之后,3~7天内会逐渐干燥、脱落。而在脐带还没有脱落前或者刚脱落脐窝还没有干燥时,务必要保证脐带与脐窝的干燥。2、谨慎护理,严密观察

在脐带未脱或刚脱落的时候,应避免衣服、纸尿裤等对宝宝脐部的刺激。要选择大小合适纸尿裤,可以把尿布前面的上端向下翻一点,从而减少纸尿裤对脐带残端的摩擦。

不要让宝宝处于闷热的环境,也不能用面霜、乳液和油类涂抹脐带根部,避免脐带不易干燥而造成感染。倘若新生儿的脐带2周之后仍然没有脱落,要细心观察脐带的情况,只要不存在感染迹象,比如无红肿或者化脓,无大量液体渗出脐窝,就无需担心。

3、每日进行清洁消毒

新生宝宝的脐窝里会产生分泌物或者少量渗血,如果未及时清洁,分泌物干燥之后,就会使脐窝与脐带的根部粘连在一起。因此要为宝宝彻底清洁脐窝。

每日用浓度为75%的酒精棉签擦拭,一只手轻轻将脐带的结扎线提起,另一只手用酒精棉签细心擦拭脐窝和脐带根部的分泌物,使脐带与脐窝分开。若棉签脏了,应及时换新的,不能用脏棉签进行反复擦拭。然后再用新的酒精棉签由脐窝中心向外转圈擦拭2遍,这样宝宝的整个脐部就完全擦拭干净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rqzpg.com/jczd/205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