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逻辑第三部分重构中医的人体生命结构
2021-6-7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服用甘露聚糖肽后会不会出现副作用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5229140.html中医药在此次新冠疫情防控中发挥出积极作用。应对疫情,启迪控股董事长王济武撰写《中医的逻辑:周易与三螺旋》,带您回归本源认知中医。本文共分为“年中医的发生、发展与回归”、“易经与三螺旋”、“重构中医的人体生命结构图”三大部分,今日刊发第三部分内容。欢迎持续 《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帝曰:然而五味所资,生化有薄厚,成熟有多少,始终不同,其故何也?,歧伯曰:地气制之也,非天不生,地不长也。”《内经》“大气举之”将地球从下向上散发再释放出来的气称为“地气”、“大气”。“五味”不同,受地气制约。地球吸取留存了大量的星际粒子,释放过程对生命产生影响。《素问五常致大论》讲清楚了同人异地异态,同病异地异治,同药异地异效(还有异时)。要求医生根据地气治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阴阳更胜,气之先后,人之寿夭,生化之期,乃可以知人之形气矣”。与星际分子高度相关的精气神显然是生命之本。《黄帝内经》如何描述精气神?精:从生命结构精分两种:藏生命的精华能量;生理生命中与生殖有关的精子等微物质。精气神学说中的“精”,与气、神相对应,是前者。依来源又可分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是一个定量数,越用越少。先天之精也是生殖之精,具有生殖能力,贮藏并旋泄于肾。后天之精,源于清气和水谷,化生于肺脾胃,是人出生维持藏生存的来源。后天之精也是脏腑之精,清气和水谷化生后藏于五脏,其余者输藏于肾以备用。久病、劳逸过度都会导致精的大量消耗,但最大的消耗在人类情致变化和生殖过程。构成生殖之精的,主要是先天之精,任意浪费甚至透支,致使先天之精越来越虚,不但短命,还会带来其它疾病。七情六欲对藏象系统的伤害远大于解剖生理系统的有形疾病,所以在中医阴病因中,最主要的就是强调了情志对疾病的关系。情志过激,首先是伤气,而气为精所化,本质则是伤精。“恐惧不解则伤精”、“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根据《黄帝内经》“人生十岁,五藏始定”的论述推断,孩子在10岁前五藏未定,藏系统并不能从饮食中化生“精”。只能来自赋予,父母的赋予如果只是一个精子+卵子,至少解释不了其他不用的无数精子。因此推断在只有在精子卵子结合的一刻,又有其他赋予,只能是“神”了,是个定数。后天之精,更多体现为藏生命的能量,可以多化多存多用。从饮食、呼吸中提取出来的“精”都叫后天之精。第一个来源是脾胃;第二个来源是肺。此脾胃并不是指解剖的脾胃,而是指脾脏+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人体的生理消化系统包括胃、大肠、小肠,营养吸收在大小肠,胃不是吸收而是分解食物。脾取饮食之精,不从大小肠入手,而从胃入手,两者所取不同。脾藏所取不是消化后的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等,而是“精”。古印度《五十奥义书·商枳略奥义书》中也谈到了类似中医气化:“上气流行腹中者,分化纳于腹中水分、食物,而别出菁华。”此“菁华”就是精。第二个来源是肺。《内经》六节藏象论明确:“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肺从空气取的宇宙之精,进入藏象系统后与来自脾胃的宇宙之精结合,最后形成了“宗气”或叫“大气”,是藏系统的推动力。如果肺气虚弱,则宗气生成不足,少气不足以息,语言低微,身倦乏力,脉沉微等。肺与经络直接从空间(天)吸取的精称为“阳精”;脾胃从地球产物(地)吸收再转化的精统称为“阴精”,其实都是一样。采集阴精和阳精与地形、气候有关,因而直接影响人的寿命长短。地势平坦、气候炎热地区寿命短,而地势较高、气候寒冷地区寿命长。长寿地区基本纬度偏高,地处山谷盆地。因为藏风聚气,世界文明最早发生发育的地区都是多水+盆地。《圣经》描述的伊甸园就像四川盆地;最早的中原就是伊洛盆地与管仲盆地。 气:古代哲学家认为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物质,就是星际粒子。《内经》中的气无形可见,象“雾露”般的无固定形状却可通过物质运动形式表现,是无形有征的能量运动。而且气周期性地运动不息、与生命始终。《灵枢决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素问气交变大论》:“善言气者,必彰于物。”《灵枢脉度》:“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素问六微旨大论》:“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气的运动停止,便是生命的终结。《素问五常政大论》日:“气止则化绝。”气存于五藏的,称为五藏之气,行于经络者称为经络之气。经络之气又分营气、卫气,营气行于脉内,一日夜五十周;卫气行于脉外,一日夜也是五十周。当十二经络充满时,其气又可溢向奇经八脉。气的最大特点是每时每刻都穿行不停,一停则为病。这个特点恰恰是精没有的。全身之气,分则无数,合则为一。例如,当太阳经被病邪侵入时,藏象系统中的阳气就奋力将邪病驱逐,此时人就会发热。阳气蒸腾着经络中的阴气(营气),使其转变为津液裹挟着病邪排出体外,这就是汗。如果用麻黄发汗太过,太阳经中的阴气必然减少,为了平衡,阳明中的阴气就来补充,当补充过猛,胃中气上逆,发生呕吐。如果发汗太多,其它经络补充不足,太阳经中阳气就会自行膨胀弥补阴气的空缺,此时就会心烦胸闷。过程中,大量的阴气被消耗掉了。气的运行:清阳之气上升,重浊之气下降。同时,阴气生发而为阳,阳气潜降终化阴。清阳之气上出于眼、耳、口、鼻等孔窍;清阳之气向外开发肌肤腠理;这是“出”。浊阴之气下出于前阴、后阴二孔窍。浊阳之气向内归藏于五脏,这就是“入”。人体经气的运行与自然界天地之气的变化十分相似:
升:地上的水,由于阳光照晒变成了清阳之气,蒸发上升,在天上形成了云。
降:云在天空凝聚、温度降低,吸收了浊阴之气,化而为雨,又会从天空降落在地面。
升降循环:循环自然界有生机;没有循环自然界死水。自然界运动平衡破坏,天地之气的运行受到了影响,大地就会出现干旱和洪灾。同样,人体的平衡打破,阴阳之气的升降宣发受阻,就会疾病缠身。
除了精气神,《内经》中还有津、液、血、脉。“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所以气血首先=气,其次包含了血液。“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也就是说:精、气、津、液、血、脉=气,是气的不同体现。《内经》基于来源本源“气”,发展出“气血”,再衍生出“精、气、津、液、血、脉”。体系因此完备:“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
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
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暑,和喜怒者也;
是故,
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淸利矣;
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
寒温和,则六腑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
此人之常平也。”
气功炼丹就是修仙,源于《内经》的“精气神”与经络穴位。仙,是一种境界。了悟生死、天人合一的人就是仙。炼丹与仙学,就是研究实践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也就是精神与身体融合,而达到真善美境界。内丹源于炼精化气,“炼丹採药”是指以精、气、神在体内运行,靠意念来运行各关窍。气经过温养(温暖热力的感觉)转为药,故养气亦称为採药(此採药,不到深山寻,只在心中求),而达到火候,则炼成金丹成仙。内丹功法以精气神为修炼对象,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称初关,是炼精化气,乃炼元精,又称小周天。
第二阶段称中关,是炼气化神,乃炼元气,又称大周天。
第三阶段称上关,是炼神化虚,乃炼元神。
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是现存最早的系统炼丹理论著作。该书思想来源于《黄帝内经》+《周易》。作者"恐泄天之符(天机)",故行文古奥难懂。《周易参同契》被后世奉为"万古丹经王",奠定了道教丹鼎学说的理论基础。魏伯阳名翱,字伯阳,道号云牙子,会稽上虞(绍兴)人,生于汉桓帝元嘉元年,即年。其父魏朗遭党祸被禁锢而死。时人尊其为"八俊"之一。汉灵帝五年(年),魏伯阳26岁时隐遁山林修道。《周易参同契》仿照东汉出现的纬书之名《易纬参同契》。"参"是古文"三"字,"同"是相通的意思,"契"是"书"的意思。"参同契"三道即易、黄老与炉火。三者参合而成炼丹。魏伯阳认为修丹与天地造化是同理,易与丹道相通,所以能用《周易》来解释炼丹。魏伯阳采用铅汞作为炼丹的主要原料,以及把黄金的恒定性作为永生类比。开启了丹鼎炼金术等。葛洪、陶弘景都可视为他的传人。在《周易参同契》中,魏伯阳记述了升华装置(丹鼎),把丹鼎看作一个缩小的宇宙,阴阳变化、万物终始都在其中。魏伯阳指出,炼丹过程正如以檗染黄,煮皮革为胶,用曲糵作酒等等一样,是"自然之所为","非有邪伪道"。他将阴阳五行学说用于解释炼丹术现象,认为万物的产生和变化都是"五行错王,相据以生",是阴阳相须,彼此交媾,使精气得以舒发的结果。他还提出了相类学说,"同类"的物质才能"相变","异类"物质之间则不能发生反应。风行欧洲的炼金术,包括培根、牛顿等人也可视为魏伯阳的弟子(密码语言也类似)。牛顿因为研究炼金术而成为皇家铸币局局长,开创了英镑的金本位制度。不清楚这个本位黄金是否来自炼金术。炼金术组织如“玫瑰十字”“金蔷薇”等演变为“共济会”,共济会主力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与科学革命。从本源上讲,现代科学的祖宗是炼金术,炼金术(或炼丹术)的哲学来自《黄帝内经》+《周易》。公元前年前后的印度《奥义书》,记载古代印度的哲学思想,也记载了医学。本书总结了公元前0多年的《吠陀》、《梵书》、《森林书》等内容。《奥义书》中发现了大量与中国古代哲学、生命学相似的东西,其中关于人体的认识与《黄帝内经》很一致,甚至表述的方式都相同。《奥义书》记载:“惟太阳为生命,惟太阴为原质。凡此一切有形体者,皆原质也。故原质即形体。”这与中医“阳化气,阴成形”理论雷同;“阴阳合精气,人类由神生。”与“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一致。印度古人认为,眼中看见的世界是虚假的,是由气构成的。气千变万化,但其实都是一种根本之气的分化,“诸气皆臻于一也”。人的本质就是气(生命气息),关于气的概念,《奥义书》和《内经》一样也有多种描述:空气、粮食、各种神灵、最伟大的大梵神。但可归纳为两种:一是指肉体内的“内自我”、“神我”。可以将其理解为灵魂。由于是人的神性部分也可以直接引伸为大梵、“彼”、因陀罗等;而是指体内真气。《奥义书》是瑜伽的经典,主要修练人体内的真气,“生命之气息,即诸体之真元”。印度人将人体之气分为五种分属不同的部位,而且有不同的颜色。与《内经》也十分相似。这部书中也记载了经络14条。最重要的脉有两条:苏寿门那脉和喜多,这两条脉的走向与任、督二脉很相似。“百又一心脉(喜多脉),唯一通头顶,上升达永生,余皆生死引。”人要想长生不死,唯一可修的就是“心脉”。它将脉分为二种,“一脉分为二,二者遂离析。”《内经》也将脉分为二种,即阴阳,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为三阴三阳。《奥义书》也说各种脉“如辐共车毂,诸脉心内敛”,也是一个轮状辐射结构。中药药性分析以及组合禁忌理论的即使仍然是“气”或星际粒子。地表之物皆可为药。因为它们地同样可以吸取、截留、保存星际粒子精气。星际粒子分为五种类型,通过五条气道到达地球。但这些精气还只是“原精”,不能直接被藏系统吸纳。要加工转化为藏系统的能量。有些中药所截留的精气,很容易转变成藏象系统的气,例如黄芪、人参之类补气;黄精、地黄之类补精;有的可以舒通经络,如通草;有的可以通阳,如桂枝等。藏系统是通过脾胃吸取饮食中药所含之精,因此中药的给药途径最主要的有两条:一是脾胃吸收,二是经络穴位吸收。除此而外,中药再无其他给药途径。中药提纯后通过肌肉注射给药约占中药不良反应的3/4,正是因为违反了药理与给药途径。中药的药效基于“气”,即天之气星际粒子在地表的留存。据此据此可以根据“留存能力与留存量”判断药效。大海中“病毒”最多,因为水是精气最好的载体,气遇水而聚,遇风而散。风小的盆地山谷出好药。古人使用的大多是水分多的鲜药,都是进山采药,很少有人在风大的海边采药。“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因为草本植物留存时间远不如无机物长,影响量。同样的15年的长白山野山参与种植参不可能同效,虽然物理化学元素一样。另一项验证是雨水与雪水的生物活性。腊月雪水被称为"廉价药",《本草纲目》说:"腊雪甘冷无毒,解一切毒,治天行时气瘟疫。"俄罗斯医学研究,常喝雪水可以恢复萎缩了的机体细胞组织、使人年轻。医学界普遍认为,每天饮1-2杯雪水,可使血中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能防治动脉硬化症。当然可以解释说,雪水中所含酶化合物比普通水要多,而雪水中的重水含量比普通水少25%,重水抑制新陈代谢。那么,为何同样是水,变成了雪就变了呢?雨水一样,如果谁认为雨后春笋是因为浇的水多,不妨去试试。雪水与雨水无非是H2O上过“天”而已,仍然是“气”的作用。“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内经》已经在几千年前预言了西方人身体壮不易外感,“病生于内,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哈哈哈。中医哲学是为藏生命服务的;中药也不是只针对解剖肉体的,它是针对藏+象生命体。中药中直接用于解剖形体的不多,很可能与西医类似是凭借物理化学成分起作用,也可以被西药替代或者直接提取元素成为西药。《本草纲目》中标解剖肉体有毒性的药大约占了70%左右。因为藏系统是本,而解剖只是表,所以对解剖形体有毒,对藏象系统有利时,丢卒保车。另外,对于毒药的用量《五常致大论》有明确标准:“帝曰:有毒无毒,服有约乎?岐伯曰: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反过来,中药里“十八反、十九畏”之配伍禁忌,在现代科学试验上未必找到验证。因为违反配伍禁忌原则,完全可能不伤害解剖器官,但却伤害藏系统。中药的药效还特别强调君臣佐使的组合,以及18反之类的不能组合。组合的作用绝不是元素相加相减。但是如何说清它的原理依据呢?必须要理解《周易》的《巽》卦。该卦讲朝廷大员与位置的不同组合,现在叫政治人事改革调整。“巽”在风水中非常重要。古建筑布局以“坎宅巽门”为最佳。正房坐北为坎宅,巽门即东南门。八卦“巽”代表风,风负责运输“气”,因此被崇尚。深圳“巽寮湾”的取名就是根据东南方位与臧风聚气,期望建“寮”于此湾,吃喝不愁。《周易》记载,无论檀父“贞”周原,还是周公“象宅”“地中”洛阳,都显示“风水”已经在周易前成熟,而且更加侧重“天地”即环境对“人”的养育,目标天地人合一,并不是“迷信”。风水中根据物体摆放位置的不同而产生不同“能量”的理论,实际上就是“拓扑学”,简单说同样长度的线圈成不同几何形状,围合的面积不同。除了风水,中国人用一种更有趣的游戏来表达传递“巽”的排列组合与能量场思想,那就是“麻将”。牌无分好坏,不同的组合才有价值高低。“巽”是拓扑理论在政治组织与人事中的应用而已,人与“鼎”“床”的不同排布组合,能量场也不一样。没学会的忽悠不表示是真知是迷信。结合拓扑学,不仅可以理解重要的“组合论”,也理解了毛主席把麻将与中医同列。真正的中西医结合,不能将两者相混;只能各行其是,各展其能。简单的方法,首先相信现代医学科技的进步,对现代医学能够清晰有效解决的疾病,在全身、长期副作用可接受前提下,应当完全接受。对现代医学技术本身无能为力的更多所谓慢性病、病毒病、绝症,至少还有一条大路。绝不是死马当活马医,而是哲学不同。比如病毒性肺炎、肠癌从现代医学或者生理医学角度是绝症,而在中医角度不少却是“表症”。中医的复兴与回归,是生命哲学。绝不是排斥现代科技。恰恰相反,在哲学的指引下,中医应当用于引进现代科技。比如随着检测手段与技术的进步,在多路径互相验证辩症思想指导下,完全可以对望闻问切进行革新;在机器人技术与数字成像技术进步的基础上,针灸完全可以实现智能化与精准化等等。对重要的药性,应当智能化精准检测,而不是依靠经验。对于西药本身,也应当根据“君子用极”的指引,大胆使用,明确使用,但是应当坚持君臣佐使组合,对大寒类药物配合补精药物。五藏结构与诊断治病
人的身体搭建,就像盖房子。先以骨骼建立躯干承重结构,再以筋束缚关节,脉以流通血液,肉以充实饱满,最后用皮毛包裹封闭外围并装饰。人体从内到外这个结构,就是五藏肾肝心脾肺从内到外所生所定的,肾生骨,肝生筋,心生脉,脾生肉,肺生皮。所以中医“治本”就是调节人的五藏,五藏调和百病不生。身体也很像一棵树,特别是藏生命体,在很多修行里都把它当一棵树,道家张三丰有《无根树》;喀巴拉修炼一棵倒着的生命之树,他们的修炼方式似乎都与《内经》藏生命哲学同源。犹太教的神秘主义系统叫喀巴拉,也是共济会的哲学。喀巴拉生命之树用来描述通往"神"的路径,以及神从无中创造世界的方式。卡巴拉学者使用生命之树作为创世的示意图,从而将创世这个概念发展成为一个完全的现实模型。根据圣经《旧约》,生命之树位于伊甸园中央。《黄帝内经》这棵树的中心或核心是五藏,枝枝叶叶花花果果是生理组织,而树根系统像是藏生命隐藏。五色、五臭、五声、五液、五味等生命现象,都是五藏所生所主。《五常致大论》说:“所谓中根也,根于外者亦五,放生化之别,有五气,五味,五色,五类,五宜也。帝曰:何谓也?岐伯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中医诊病通过望闻问切就是通过这些外在现象分析判断内在疾病。因为内、外一体、内定外、外象内。好比看树的枝叶花果是否茂盛香艳丰满就能知道其内部的根系是否发达以及土壤肥力水分元素等。肝生的枝干就是筋,开的花就是手指和脚趾(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手指和脚趾的指甲是筋之余气所生,所以看指甲就知道肝脏好不好(月白),在上部头上结了两个果就是双眼(肝开窍于目)。如果肝病了,筋、爪甲、眼就会展现病态的表现;如果筋、爪甲、眼睛病了,那病根可能就在肝上。心生的枝干是脉,开的花是人的脸色(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结的果就是舌头(心开窍于舌)。肺生的枝干是皮,开的花是毛(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结的果就是的鼻子(肺开窍于鼻)。肾生的枝干是骨,开的花是发(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过早的骨质增生、头发早白就是伤了肾;结的果就是耳朵(肾开窍于耳),肾虚就会耳鸣。色欲伤肾精,肾主骨,色为刮骨钢刀。脾生的枝干是肉,开的花是唇(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结的果就是口(脾开窍于口)。所以当口唇、肉出现病态的时候,病根在脾。中医里的器官联系比西医多得多,绝大部分超出了现代科学研究的范围。如耳病治肾、眼病治肝、鼻咽病治肺、口腔病治心治脾,等等。除了以上有形的看得见的组织。五藏还生成眼睛看不见但其他感官能发觉的性情。每个人都是性情中人。都有喜怒思悲恐。肝主怒,心主喜,脾主思,肺主悲,肾主恐。心病还需心药医。中医概念的致病有3个因素。一是外邪:“风寒暑湿燥热,不当其位,是天之邪气也。风气入肝,寒气入肾,暑热之气入心,湿气入脾,燥气入肺,是害人之五藏也。”二是饮食、劳倦过度的内伤。第三就是七情致病,这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病因。情志与气的运行(气机)密切相关,气行不畅易致“瘀血”,也会影响“津液”的代谢与输布,形成痰、湿、饮等。性格忧郁的人患癌比开朗的人要高15倍。《黄帝内经》说:“百病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三气周瑜吐血,因为怒则气上,气为血之帅,血随气行,气往上走,血就上行从口中吐出。大喜伤心,喜则气缓,造成心脏跳动的也缓慢了,停止跳动人也就过去了。大思伤脾,思则气结,人在思考思念时都会没有胃口,就是因为思则气结于脾,脾不能消化食物就没有了食欲。大悲伤肺,悲则气消,人在悲伤大哭不止时会哭的上不来气,就是因为悲则气消,肺气不足就会上不来气。大恐伤肾,恐则气下,就是因为恐气往下走就被吓尿了裤子。据说警察查房,立刻阳痿早泄。情志过度而生的病还需情志来治。《内经》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悲伤肺,喜胜悲;恐伤肾,思胜恐。胜就是克,还是五行相克。对证下药,不一定都是草药,还有可能是“笑药”、“怒药”。据说植物也有情绪,也影响生长。想得到却得不到就会怒,得到之后就会喜,得到又失去则悲,彻底失去时又害怕失去,这些都是自然的性情,自然的道理。但每一种心情都不可过度,《内经》说保持平和的心态做到不怒、不喜、不思、不悲、不恐,使五藏调和皆顺其性才健康无病。方以智总结:“东西圣人千百其法,不过欲人性其情而已。性其情者,不为情所累而已。”《内经》以及《伤寒论》都没有精神病的概念,只有疯癫之证,也不是“脑子坏了”,精神病其实是“脾胃坏了”,是一个中焦疾病,“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精神病大致分两种,一种是狂躁型的“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的阳明实证,属于胃病的范畴;还有一种“捻衣摸床,独语如见鬼状”的太阴虚证”。鬼谷子说:“上暗不治,下乱不寤,楗而反之”。《周易·系辞》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此阴阳之道是三点螺旋升级的道,侧重“变易”,与物质概念机械阴阳是根本不同的。西方哲学基础《圣经》把“天”或“上帝”人格化,有了感情倾向,与老子说的把万物一视同仁都当刍狗不一样,因此源于《圣经》的西方文明排他,源于《周易》的中华文明融合。科学文明是“地”的文明,如果不与“人性”螺旋,很难指导人类,比如西医学只能把人看成“地”的一部分,没有“人性”如动物。西方最伟大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与荣格的研究的正是“人性”,也是试图从“意识”角度探索“人”,包括心理致病,典型如神经官能症(癔症)。师徒俩最后分道扬镳。弗洛伊德专门 除了五藏,《内经》认为人有六腑:大肠、小肠、胆、膀胱、胃、三焦。前面五项都可以从生理解剖学上证实和对应,而三焦腑目前找不到。阴阳、藏与象、五藏与四脏+六腑部分,这些可以解释中西医对生命结构的认识差异,甚至可以认为《内经》更超前、更完善、结构更完整。然而,《内经》明明说三焦是“腑”,就应当属于生理解剖系统,如果东拉西扯何以为信?《黄帝内经》有句名言“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而且出现了两次(《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素问?至真要大论》)。本文试图解决这一几千年的难题。托名扁鹊的《难经》正是定位解决这类《内经》难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与逻辑如下:1,依据原著,对后世解读不予采信(因为没讲清楚);原著中首先依据《素问》,其次《灵枢》。因为《灵枢》不能确定是原著(许多矛盾正是来自《灵枢》);与《易》原经文,以及上古文件如《山海经》遗存比对;与类似《内经》系统的古印度学说比对。
2,坚信《素问》关于“六腑”之一的定义,坚持《内经》系统论、整体论,以拾遗补缺的方式将藏+象生命结构填充完整闭合。(《内经》原文必有遗失)。
3,结合现代解剖进展,推测三焦组织的可能性。现有生理解剖结构本身并不完美。不断地有“新”组织、“新”器官又被发现。
按照阴阳、藏+象的生命哲学,“9脏”以及五藏六腑的结构要么少了一“藏”;要么多了一腑。在·《素问》中不仅明确有三焦腑;而且《灵枢》及临床都有验证的三焦病。因此必有六腑的三焦。三焦胀为胀病之一。《灵枢·胀论》:“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三焦不通老病缠身。中老年人有多种疾病的主要原因是“三焦不通”,是中老年人常见病、慢性病、久治不愈顽固病的总病根。出现高血压、高血脂、风湿骨病、颈椎病、腰肌劳损、腰部酸痛、椎间盘突出、女性产后风、老寒腰、便秘、前列腺、女性更年期综合症以及妇科炎症等等。以上三焦病显然都涉及“老”,而《内经》中关于老的决定性因素描述是“精”与“天葵”。因此“三焦”必与“精”与“天葵”相关。天癸至,任脉通,故天癸实际上是先天真阴,因先天,故为天,因其为阴,故以癸论。天癸乃真阴真阳,其天为阳,其癸为阴,真阴真阳乃真元,为性命之本。癸字读作guǐ,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兵器二戣(kuí)交叉,应该寓意其力量与阴阳交合。《尔雅·释天》太岁在癸曰昭阳。月在癸曰极。常用“癸水”指月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因任脉阴,督脉阳,故任脉为地道),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因天癸为真阴阳,故天癸至则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基于必有六腑,则五藏之外,必有与三焦腑对应的另外一个无形的但主导性的“藏”一类的藏生命结构体。《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前文已述,藏生命=五藏+经络。因此与三焦对应的必在经络中(这可能是《灵枢》多次阐述三焦的原因)。生理解剖结构的四肢对应经络线与小穴位;胸腹部才有五藏六腑,因此三焦对应的是“背腧”,即在腰背脊椎中的“大穴位”。巧的是《灵枢·背腧》正是论五藏之腧在背。“天葵”也正“藏”在此处中心“命门”。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五脏之腧,出于背者。岐伯曰:胸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肺腧在三焦之间,心腧在五焦之间,膈腧在七焦之间,肝腧在九焦之间,脾腧在十一焦之间,肾腧在十四焦之间,皆挟脊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内经》中的“焦”只有两处,一处三焦,一处在此“背腧”。焦,在此指脊椎棘突。五藏居于腹中,其脉气俱出于背之足太阳经,是为五藏之俞。五脏之气输注于背部的五个俞穴。心俞、肝俞、脾俞、肾俞,成为在背部的对应点,五脏之俞串珠于背部,自成一体。但是缺了一个最重要的“俞”,“命门”。体前肚脐眼为神阙,而后正对命门,神阙与命门乃性命之门。瑜伽理论中,脐轮是身体元气的中心,也是热和火的中心。它的位置是在肚脐部位(丹田),但在练调息瑜伽时,通常总是体会到它在身躯的背面(即命门),而不是在前面(按:指丹田一带)。道家内丹修炼也是如此。经络人体而言,上为黄庭应心性,下为气穴应肾命。神阙和命门连线以及黄庭和气穴连线中点乃《素问·刺禁论篇》“七节之傍,中有小心”所指的“小心”(从尾闾骨向上数第七节之正中的脊柱骨内腔中),是真正中宫,其所藏为天癸,其下输气穴所谓肾间动气(肾气、元精),上输为黄庭。天癸为性命之本,神阙和命门连线以及黄庭和气穴连线交叉,是不是就是“葵”字的甲骨文与金文(《易经》时代文字)。《素问》说的肾气,《难经》解释是“肾间动气”,是元精。肾间动气也是卫气的总来源。肾气旺,卫气固,表现为机体不易感受外邪等等。三焦对应的气穴、命门居中,则少阳(胆、三焦)、阳明(胃、大肠)、太阳(膀胱、小肠)皆居于所有三阳腑全躯干中下部,而太阴(肺、脾)、少阴(心、肾)、厥阴(肝、心包)所有三阴之脏全居于人躯干上中部。如肝上胆下,心上小肠下,脾上胃下、心包上气穴下、肺上大肠下、肾上膀胱下三阴三阳的表里相配也很清晰明显。其以肝胆、脾胃居中交叉相互锁扣和联络,这又是一个“葵”字。这样的藏+象生命结构很精奇,也验证了《内经》《伤寒》的三阴三阳理论。各种激素尤其是荷尔蒙都关乎三焦系统,上赤下黑,前赤后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胸腺、胰岛;性腺与经络体系直接相关,上、中、下三部就是“三焦”。但《内经》描述很少,应该是遗失了,只留下概念“三焦”。印度瑜伽与密宗的三脉七轮与“三焦”体系可以清晰对应,可作参考。印度无奇经八脉及十二经脉,但密宗却有“三脉七轮”。三脉即中脉、左脉及右脉。左脉为白色,右脉为红色。左脉下通右睾丸,右脉下通左睾丸,女性则通子宫。所谓七轮,就是:顶轮、眉间轮、喉轮、心轮、脐轮、海底轮、梵穴轮。七个脉轮是七个能量聚集点,主宰着人体不同的组织系统,它通过内分泌及脊柱神经系统与肉体连结,调节内分泌及免疫系统,借由这种方式,使所有的器官、组织及细胞就得到了能量。激素与内分泌系统的腺体对应中医之三焦系统,能通调全身元气,但并不是元气本身。特别是下焦产生的雄激素、雌激素的减少影响到其它系统的运作,使男性、女性身体所有器官功能下降。这完全吻合《素问·上古天真论》的描述。激素量的控制很精微,量大为壮火,有食(肾)气之弊;少火乃生气,其调节是双刃剑,类似丹修火候。最有效办法唯有调心使“阴平阳泌”。《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决渎之官”就是控制阀门。《素问·五藏别论》称三焦为传化之府;《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指出三焦也参与对水谷的精微变化为营气,以及传化糟粕的过程。相关的各种功能不能没有三焦这个内分泌系统提供的激素。《内经》命名三焦,十分精准绝妙。焦字=上3鸟+下火。古文中“三”有时指3、有时指不确定多数。焦字3个鸟指的就是不确定多数。老子“三生万物”的意思也被天葵、命门、肾气表达出来。如果实质3,上为垂体、甲状腺;中为肾上腺、胸腺、胰岛;下为性腺。焦急、焦虑、憔悴都和它们相关。命门有多处,如肾间动气处,或脐后,或山根处,都是系心之处,拴住心猿意马。拴不住就是孙猴子的状态。《黄帝内经》先说心开窍于舌,又说心开窍于耳。《素问?金匮真言论篇》:“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心主舌……在窍为舌”。心到底开窍于哪?自相矛盾,实际在暗示《黄帝内经》中颠三倒四而又举足轻重的“三焦”概念非同小可。“焦”者,“交”也。此言暗示“明三焦,暗三交”,暗示三焦概念背后真正的传统内功不传之秘。《难经》所言“心主与三焦为表里”就是理解到了心神对激素刺激的欲望的调控。他对三焦的定位就是“脐下肾间动气者”为主(下焦主要指“性腺”);其他为“别使”。三焦通行元气之说,首见于《难经》。元气,为人体最根本的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三十六难》:“脏各有一耳,肾独有两者何也?然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肾有一也。”命门之用在于“肾间动气”,肾间动气是三焦之原。《难经》的“肾间动气”具体化明确诠释了《素问》之“肾气”。《难经》定位肾间动气为原中之原:“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明确“原”与“别”的关系),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藏六府,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五藏六府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三焦称为“原”,“肾间动气”定位为“三焦之原”,就是原中之原。三十一难说:“下焦者……其治在脐下一寸”。而六十六难说:“脐下肾间动气者”。可见肾间动气(原气)的部位就在下焦。就是说下焦是肾间动气(原气)部位,真正为原气之“别使”者,是上焦与中焦。下焦主要指“性腺”,即男性的睾丸、女性的卵巢。可分泌性激素,促进发育及副性征的出现。卵巢的功能还要产生卵以及发育子宫。“焦”本身香甜,但也会欲火焚身。在《山海经》、道教洗髓丹修、佛教《华严经》都有“沃焦”的概念,都与上“水”下“火”有关;都是浇灭情欲之火修仙超度的关键。“三焦”的取名应当与“沃焦”同期同源同义。《山海经》记载,后羿射下九日落在沃焦山。《山海经佚文》说:“沃焦在碧海之东,有石阔四万里,居百川之下,故又名尾闾。”“尾闾”本身就是督脉重要穴位,位于尾骨尖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在丹修中,尾闾关又名九窍,乃洗髓之法上天之路(3条)。肾内有金鼎,共三路上通夹脊,直透顶门而上泥丸,通一身之骨髓,洗去凡髓,换成仙骨。有意思的是,在佛教《华严经》中也“沃焦”,沃焦山为大海底下吸水石,广大如山。其下为地狱之火气所炙,故此石经常焦热(欲火)。而沃焦石之海(沃焦海)乃众生受苦之处。佛教用沃焦比喻凡人情欲无穷无尽,犹如此石之焦热难耐;在华严经中,释迦牟尼别号又称“度沃焦”,佛为超度此苦之人。《灵枢·本输》说:"三焦者,中渎之腑,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说明三焦是人体管理水液的器官,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如果三焦水道不利,则脾、肺、肾等脏腑调节水液的功能不足,引起水液输布与排泄障碍,产生痰饮、水肿等病。《灵枢·决气》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灵枢·营卫生会》又概括为“上焦如雾”。所谓“如雾”,是形容上焦心肺敷布气血,犹如雾露弥漫,灌溉并温养全身脏腑组织。《灵枢·营卫生会》说:“中焦……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中焦如沤”。沤,是浸泡。所谓“如沤”,是形容中焦腐熟、运化水谷的作用。《灵枢·营卫生会》说:“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就是说下焦有排泄二便的作用。认识到三焦首先是与命门、气穴及天葵对应的激素腺体。再从“水道”角度将它完善,部分水道是“脉”,脉与生理血管不同,它是一个象血管一样的网络但不封闭,更像是河道网络,既可以气化也可以渗透蔓延。根据现代医学解剖的进展,在身体中贯穿各组织器官的“脉”,还包括胆管、淋巴管、输精管、输卵管、输尿管等各种管;还包括全身器官的各种包膜(脑膜、胸膜、心膜、血管膜、肺膜、胃膜、肝膜、腹膜、肠膜、骨膜、横膈膜、纵膈膜等);还包括“间质”。他们与腺体连为一个水道大系统(外水道、内水道)。三焦与淋巴系统密切相关。胸腹腔的淋巴干和淋巴导管可以沟通全身津液,类似水道出焉,因此也是水液运行的通道。比如卵巢皮质内有丰富的淋巴管互相连接成网。淋巴毛细管围绕在卵泡的外膜和黄体的周围,内膜和颗粒层往往缺乏。在髓质内,淋巴毛细管集合成较大的淋巴管出卵巢门,注入腰淋巴结。肠系膜早被发现,但之前解剖书都将肠系膜视为一系列零散的薄膜组织,不同的肠管对应不同的肠系膜。最新研究发现,肠系膜是一个连续性的器官。但解剖学无法确定肠系膜应该属于人体的哪个系统。因为肠系膜在是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等系统中都有重要作用。《科学报告》杂志上美国的研究人员爆出:一个以前从未发现的新器官存在于人体内,而且这是一个最大的器官。人体含有70%以上的水份,这些水份并非固定,而是通过体内介质来进行快速流通,这种体内介质就是“间质”,它存在于皮肤表层下方,用来连接动脉、静脉、肌肉筋膜,肠道,肺等五脏六腑及泌尿系统等等所有器官和组织,被研究人员称为“液体流动的高速公路”。人体液体中一大半存在于细胞中,还有一部分存在于心脏、血管、淋巴结和淋巴管中间,剩余的则是所谓的间质。科学家称,承载这些间质液体的网络组织是一个独立的器官,并且是最大的器官。这是一个极其微小、充满液体并穿透结缔组织的通道网。周围被动脉、静脉和肌肉间的筋膜包裹。这一发现重塑了我们对人体的理解,还能更好解释为什么癌症在侵袭体内某些部位时更容易扩散和蔓延。“间质”器官遍布全身存在于人体组织间隔内,一半以上存在于细胞内,另一半存在在心脏,血管,淋巴结和淋巴管内。间质由强胶原蛋白和柔性弹性蛋白结缔组织蛋白组成,间质液体在整个过程中移动。前文为了发现“三焦”与印度瑜伽与密宗进行了有效验证。印度无奇经八脉及十二经脉,但密宗却有“三脉七轮”。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其实中医的八脉最重要的也是三脉:督脉、任脉、冲脉。任督二脉不用说了。卵子受精的瞬间,当细胞一分为二的时候,任督二脉就出现了。冲脉的“冲”字,含有冲要、要道的意思。冲任之脉,命门之所就是人身上的生命要地,上述生命要地跟性敏感区是一致的,就是腰部和下腹部及腹股沟即大腿内侧和生殖器及周围。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串全身,为总领诸经气血的要冲。冲脉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为十二经脉之海。《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上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显然,“冲脉”与生殖机能关系密切,比女性更重要。冲、任脉盛,月经才能正常排泄,故又称血海。任冲失调导致妇科疾病的发生。如:月经失调,痛经,女性内分泌紊乱、功能性子宫出血等,也可导致皮肤病、乳腺病等。冲脉起于胞宫,又称“血室”、“血海”。冲脉有调节月经的作用。冲脉虚衰表现为月经量少色淡,甚或经闭,不孕,或初潮经迟,或冲脉绝经过早。冲脉气结可表现为经行不畅,量少或愆期,或乳房胀痛,乳汁量少。冲任受损是妇科病的主要发病机理。冲任二脉与藏腑虽不直接络属,但却通过肝脾肾的所属经脉与之间接相通,因此冲任二脉的生理功能可以说是肝脾肾三藏的功能体现,所表现的证候也是三藏的证候。肝主藏血,肝血有余,下注血海为月经。肝主疏泄,疏泄太过则月经先期量多,疏泄不足则经血不能如期下注血海月经后期、量少,甚则闭经。故临床有人称肝为冲脉之本。肾藏精,主生殖,肾气盛则任脉通,若肾气虚,则致冲任不固而发为崩漏、带下、胎漏或无子等病症。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而月经以血液作为其物质基础,脾胃精气充盛,血海盈。临床常用的“治血先治脾”即源于此。故冲任之为病多责之于肝、脾、肾。更多在于肝与脾。《七剑下天山》的傅山傅青主历史上确实是反清复明的剑客、为反清搞金融战与顾炎武开创了山西票号(义振泉)。他还是妇科第一人。《傅青主女科》说:“血海太热则血崩,寒湿搏结冲任则病痛经。”傅山认为:“调经之法,不在先治其水,而在先治其血,亦不在先治其血,而在先补其气,盖气旺即血自能生,抑气旺而湿自能除,且气旺而经自能调矣。”治疗白带的首选方剂当推傅山之完带汤。方中以党参、苍术、白术、山药健脾燥湿为主药;配合陈皮和胃理气;柴胡、荆芥穗疏肝散湿;车前子泄肾中之湿浊而有补肾之功。完带汤为女科第一方。傅山云:“不损天然之气血,便是调经之大法。”妇科多用补益扶正之品,是因其性缓,急用之时非大量不能取效,而次药多为佐使之用。正可谓“善医者,善用纯和之品而大病尽除,不善医者立异惊奇,不惟无效,反致百病丛生”,这句话是妇科用药特点最好的诠释。附文
拙火定:西藏佛教密宗所修定法之一
人体内有无数的精细神经脉,亦称经络,是一种能量运输的通道,数量多达几十万根。有粗钝的,有精细的,肉眼看不见。十四条较为重要,最重要的有三条:中脉、左脉、右脉,中脉尤其重要,修持者非经此不能得到大成就。中脉在脊髓内,由脊柱尾部海底轮(会阴穴)直升至顶轮。左右二脉通于人体的左右两个鼻孔,上行入脑,夹中脉下行,至平行于脐下四指处的生法宫位置,与中脉汇合。左脉为水脉,属阴,右脉为火脉,属阳。所以,左脉又称太阴脉,右脉又称太阳脉。海底轮:位于尾骶骨下端,是其它六轮的根基,有四大脉、三十二条支脉。
生殖轮:在生殖器官根处,有八条大脉,三十二条支脉。
脐轮:在中脉的脐处,有十六条大脉,六十四条支脉向上弯出。
心轮:脐以上四寸处,与心脏同高,有四条大脉,八条支脉,如伞形向下。
喉轮:由眉间轮向下,到喉结的地方有四条大脉,十六条支脉,向上弯出。
眉间轮:在两眉之间,印堂稍下的地方,有六条脉瓣。
顶轮:相当于百会穴,有八条大脉,三十三条支脉,如伞形覆盖。
左、中、右三脉的最低交会点均在脊柱骨尾端海底轮处,它是宇宙能量或称之为灵热的储存库。一般人未经修练,终其一生都会处于潜伏或休眠的状态,这股能量一旦被唤醒,就会产生一种特殊的热称灵热,沿中脉上升经过各脉轮,最后与顶轮的大自在结合产生神秘的体验。拙火修持到高级阶段会产生“火光三昧”,据说贡噶活佛在贡嗄山修习“拙火定“时,室外10米以内积雪全部融解,一般修习“拙火定“的人,身体都能抵抗寒冷。拙火被唤醒会出现五神通八种功能: 1、牢精:地息,入于中脉,牢精不失,展转益精,身体充实。 2、润泽:水息入于中脉,身体润泽,洁净光软。 3、暖盛:火息入于中脉,极生暖气,寒不能侵,病不能染。 4、轻安:风息入于中脉,身体轻盈,行走快捷,行走有无痕之相。 5、不显:空息入于中脉,身体为空,不显形状。 6、光净:白精(父精白明点)增益,充满全身,身有光明。 7、不见:赤血(母血红明点)增益,上行充盈全身,人、非人等不能见。 8、无碍:证得色身如幻,空明不二,五蕴皆空,成就虹身,故能穿山透壁(不是真的穿,是指世界上的东西无法阻挡他),于一切处无有挂碍。这种境界离成佛不远了。人体经络体系,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目前已被“科学”证明。本文不再详述。人体经络体系是“内联脏腑,外络肢节,沟通表里,贯穿上下”的网络体系。”。经络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脉是干线,络脉是支线。人体有十二条经脉,它们分别与藏腑相连接,十二经脉与无数络脉相连,纵横交错,形成了一张立体的大网络,大网络上还分布着三百六十多个穴位。十二经络的名称里都含有一个藏腑的名字,经络内连脏腑,外连四肢百骸,使人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藏腑没有经络,就是死的。有了经络,人是一个有机整体;没有经络,人就是一堆零部件。人体十二正经加上任督二脉组成了人体大框架,经是主干,络是支节叶曼,人体整个是被经络包围穿插组合起来的一个整体(古印度人记载了几十万各小经络)。“人活一口气”,而经络则是气在人体内的的运行通道。只有活人自己才能感受到经络的存在,解剖尸体根本找不到经络。经络是客观的,但不要神秘化。首先不要“神话”,宇宙智慧(天或上帝只是称谓)是没有人格化倾向的。不会因为谁祭祀多就把他选为上帝的子民,都一视同仁。这是《易经》天的哲学与《圣经》上帝哲学的根本差异。所以老子才解释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的意思不是天把人当狗,而是人与狗以及万物在宇宙智慧的统治下没有人格化、感情化的倾向。地球万物都一样地可以接受星际粒子,都必须遵守天地运行的规律。因此,动物、植物一样也有直接接受“天之气”的经络系统。只是“人”把它们忽略不研究而已。笔者就有一位老友,几大中医世家的长孙。他不是医生,但受家学影响,他能够找到甲鱼的经络,并用针灸的方法为甲鱼“麻醉”(类似尼克松访华所见神奇的针灸麻醉手术),再无痛苦地清炖甲鱼汤,他的理论甲鱼无恐惧、悲哀、怨恨(情志),因而汤十分鲜美。其次,经络不要机械。在后世在经络理论里,有一个人体十二经络时辰运行的时间表。规定各个时辰人应该注意什么。关键点是睡觉。特别是1-3时,肝经主,肝在加紧排毒,应熟睡。11-13时,心经主供血,全身动员,但肝脏进入休息状态,感到疲惫,午休补心。之类。人是动态的平衡系统,并不是精密的手表。而且各地个人有各自不一样的平衡。《素问》通篇都在讲“平衡”,而不是“手表”。达芬奇睡眠法分段睡觉,总共深度睡眠4小时足够;波罗的海居民以及爱斯基摩人一年只有阴阳两季;非洲热带、东南亚雨林只有雨季旱季,他们没有四时12时辰,但也要遵守他们的天地阴阳平衡。这才是《易经》《内经》的本质逻辑。最多说,在中原地区,四时十二时辰分明,在“地”环境还没有出现电灯、空调的条件下,对于不用披星戴月辛苦劳作的上层闲人(或贤人),可以这样保养自己。按照三螺旋理论,当“地”的环境变化后,“人”也会互动重新平衡,唯一不变的只有天。实际上《素问》中没有这样类似钟表生活的表述(也不可能有)。《阴阳应象大论》中说过:“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不是十二时辰作息表,而是原理原则。现代医学对睡眠与觉醒的机制还不太清楚,但多数都归因于神经系统的活动,或者激素与体液的调节。而在《内经》中,就归因于卫气的周期性运动。当卫气全部进入五藏,则人就处于深度睡眠状态,而进入体表就醒来,《内经》里多次用这一机制对与睡眠有关的疾病进行讨论。与现代医学的进步往往是吻合的。《大惑论》帝曰:病而不得卧着,何气使然?岐伯日: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人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也。黄帝曰:病目而不得视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跷满,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也。黄帝曰:人之多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日:此人肠胃大而皮肤湿,而分肉不解焉。肠胃大则卫气留久,皮肤湿则分肉不解,其行迟。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故肠胃大,则卫气行留久;皮肤湿,分肉不解,则行迟。留于阴也久,其气不清,则欲瞑,故多卧矣。其肠胃小,皮肤滑以缓,分肉解利,卫气之留于阳也久,故少瞑焉。黄帝曰:其非常经也,卒然多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曰:邪气留于上焦,上焦闭而不通,已食若饮汤,卫气留久于阴而不行,故卒然多卧焉。黄帝曰:善。治此诸邪奈何?岐伯曰:先其藏府,诛其小过,后调其气,盛者泻之,虚者补之,必先明知其形志之苦乐,定乃取之。《素问》与《灵枢》在经脉上也有分歧。《黄帝内经》中多次提到十二经脉(是12对,阴阳共24条),只有《灵枢》两次提到二十八脉。《灵枢?五十营》:“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灵枢?玉版》:“经脉二十八会”。《灵枢》二十八,应该是加上了任脉、督脉、冲脉、带脉。《素问》并没有忽略任、督、冲、带脉。《素问?气府论》《痿论篇》都有。《素问》对任脉、督脉、冲脉的运行路线表述,与《灵枢》都不同。《素问》明确冲脉是经脉之海;《灵枢》自己就有任脉、冲脉为经络之海的歧义。(专业研究很多,不详述)《内经》中,只有《灵枢》《卫气行》详细讲述卫气在体表周期性变化的细致过程。但其目的是针刺治疗,实证选择卫气来时,虚症选择卫气离时。“是故谨候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时。在于三阳,必候其气在于阳而刺之;病在于三阴,必候其气在阴分而刺之。”《灵枢》侧重经络与针灸。极有可能是王叔和把《脉经》充入。他为中医做出了两大重要贡献,一是整理《伤寒论》,二是著述《脉经》。由于经历、职业的局限,他更像是黄帝批评指正的雷公。《灵枢》是经络针灸的经典,但有很多不合逻辑之处,显示编者并未明“道”。《素问?著至教论篇》:
黄帝坐明堂,召雷公而问之曰:子知医之道乎?雷公对曰:诵而未(守)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不足治(守)侯王。愿得受树天之度,四时阴阳合之,别星辰与日月光,以彰经术,后世益明,上通神农,著至教疑于二皇。帝曰:善。无失之,此皆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输应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雷公曰:请受道,讽诵用解。帝曰:子不闻《阴阳传》乎?曰:不知。曰:夫三阳天为业,上下无常,合而病至,偏害阴阳。雷公曰;三阳莫当,请闻其解。帝曰:三阳独至者,是三阳并至,并至如风雨,上为巅疾,下为漏病。外无期,内无正,不中经纪,诊无上下,以书别。雷公曰;臣治疏愈,说意而已。帝曰:三阳者,至阳也,积并则为惊,病起疾风,至如石辟石历,九窍皆塞,阳气滂溢,干嗌喉塞。并于阴,则上下无常,薄为肠?。此谓三阳直心,坐不得起,卧者便身全,三阳之病。且以知天下,何以别阴阳,应四时,合之五行。雷公曰:阳言不别,阴言不理,请起受解,以为至道。帝曰:子若受传,不知合至道以惑师教,语子至道之要。病伤五藏,筋骨以消,子言不明不别,是世主学尽矣。肾且绝,惋惋日暮,从容不出,人事不殷。因雷为天之阳气,故称公。所以黄帝用“三阳独至”“三阳并至”举例讲阴阳失衡的极端情况。三阳并至就是《周易》中“三阳开泰”的《泰》卦,然而此卦中周文王记录的正是他自以为“泰”而被商纣王差点灭国自己被俘囚禁羡里的教训。《泰》《否》是拐点,否中反而开泰。雷公精于针灸,但未理解道。他回答黄帝“阳言不别,阴言不理”,就隐含着阴阳玄玄乎乎不合逻辑的意思。《黄帝内经》中的“著至教论”、“示从容论”、“疏五过论”、“征四失论”等多篇,都是黄帝与雷公的讨论教学。《著至教论篇》,著,是明的意思;至教,至真至确的圣人教诲。“示从容论”黄帝批评了雷公偏执于“脉”诊断,忽略了天地人之道以及拘泥于圣人的教科书,收尾自责没有把“道”教会雷公。《疏五过论》从医者五种失误,指出原因是“凡此五者,皆受术不通,人事不明也。”“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贪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惧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很有意思的是,此篇结尾总结:“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五中,决以明堂,审于始终,可以横行。”“上经下经,揆度阴阳”不是《黄帝内经》,而恰是《周易》与《道德经》的结构,“奇恒五中,决以明堂,审于始终,可以横行”,正是《周易》的本义。这几篇中,黄帝“燕座”“明堂”也都是《周易》的语境,“明堂”是周鎬京王宫兼子弟教学基地“辟雍”的大堂专用名;“燕座”而昭告天下,就是老子说的君子不离辎重,“燕然而昭若”。《征四失论》太精彩,还是看原文:黄帝在明堂,雷公侍坐。
黄帝曰:夫子所通书,受事众多矣。试言得失之意,所以得之,所以失之。
雷公对曰:循经受业,皆言十全,其时有过失者,请闻其事解也。
帝曰:子年少,智未及邪,将言以杂合耶。夫经脉十二、络脉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
诊不知阴阳逆从之理,此治之一失矣。
受师不卒,妄作杂术,谬言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后遗身咎,此治之二失也。
不适贫富贵贱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温,不适饮食之宜,不别人之勇怯,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
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粗所穷,此治之四失也。
是以世人之语者,驰千里之外,不明尺寸之论,诊无人事,治数之道,从容之葆。坐持寸口,诊不中五脉,百病所起,始以自怨,遗师其咎,是故治不能循理,弃术于市,妄治时愈,愚心自得。呜呼,窈窈冥冥,孰知其道。道之大者,拟于天地,配于四海,汝不知道之谕,受以明为晦。
《素问》的“素”,金文是两手编丝织布。古代用葛麻纤维,素丝是本色白色;引申为本来的,质朴、不加修饰的的意思;以及物的基本成分,如色素、毒素、维生素。大约同时代的《诗经》中,有一首《素冠》:“庶见素冠兮,棘人栾栾兮。劳心慱慱兮。庶见素衣兮,我心伤悲兮。聊与子同归兮。庶见素韠兮,我心蕴结兮。聊与子如一兮。”表达的是关爱平民百姓的悲天悯人之心。爱民如子吧。至于与黄帝有瓜葛的素女,实际上就是“巫”,类似商汤身边的傅兑,既会弹琴,也会医学,底子都是阴阳天地之道。既可以治病,也可以治国。在中国历法里,每个月对应一个音律,叫“律历”。每个音律对应一个地支和五行。“纳音”,就是按五行规则把地支(音律对应)纳入天干轨道,形成阴阳合历。广泛流传《甲子纳音口诀》以及陈希夷的《紫微斗数》都是代表。紫微斗数以北斗为中心,把星空分为十二等份,按照地支分用“子丑寅卯”表达。这个图象叫“十二宫”,也叫“命盘”,其实是某年、十二个月或十二个时辰的星空分布。十二命谱的“命宫、兄弟、夫妻、子女”等不过是周期位点的符号,把它们换成“ABCD”也行,这是民间暗语系统。《史记》说,“盖黄帝考定星历,建五行,起消息,正闰馀,于是是有天地神祇物类之官,是谓五官。”中国历法的精缩就是“五运六气”:5*6=30为一纪,30*2=60为一周,即“甲子”。每一干支年岁都有自己的“运”和“气”:地以五制,五运主岁;天有六节,六气司天。是编制“日历”的推算依据。《内经·素问》解释了其中的道理:“帝曰:何为当位?歧伯曰:木运临卯,火运临午。土运临四季。金运临酉,水运临子。释:土运临四季:甲辰甲戌己丑已未岁也。”《内经》广泛用天文历法的方法和术语来说明人体状态和医疗保健方法,五运六气是个典型例子,气功纳甲法也是。《紫微斗数》历法与其他历法的区别,就是按照天地人三螺旋,完成了“天地人”,即天球轨道、地球轨道和观察者轨道的三个轨道观察。意义是:根据给定的时间,确定此时此刻在周期轨道上的位点。“命宫”逆行反映的是“以天球看地球”;“安身”顺行反映的是“以地球看天球”。综上,“素问”的意思就是天地人之问。问阴阳五行、五运六气、天文地理,问对“素衣”百姓的影响。《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明知逆顺,正行无问。而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主要的负责人是素女与岐伯。在周之前,应当是类似傅兑的素女;在周得天下之后,为了证明周文王得了“天命”,把“素女”改成“岐伯”,即岐山的西伯。《周易》也是改编自商易《归藏》(名字更像《素问》)。《易》与《素问》都是不传之帝王之术。《黄帝内经》关于经脉的内容,《素问》与《灵枢》有明显不一致。阴阳以及圣人养生也区别明显。混乱来自《灵枢》的搅局。首先是对阴阳的重视。阴阳是基石,《素问》中提到阴阳,达到一千次以上,以阴阳命名的就好几篇。但是《灵枢》只有3处,而且简化、虚化、泛化:简化:《灵枢?经水》:故天为阳,地为阴;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
虚化:《灵枢?邪气藏府病形》黄帝曰: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
泛化:《灵枢?阴阳繋日月》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且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故数之可十,离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万,此之谓也。
其次是《灵枢》对“圣人”的忽略贬低。圣人,是黄帝心目中的标杆,可能就是他自己。《黄帝内经》从阴阳修为影响寿命标准,将人分为四种:远古真人、中古至人、圣人、贤人。远古真人:“把握阴阳”,“寿敝天地,无有终时”。中古至人:“和于阴阳”,“寿命而强”贤人:“逆从阴阳”,“益寿而有极时”。圣人:在《素问》与《灵枢》不一样。《素问》中的圣人,首先是通阴阳,善养生;之后也善治病(描述很多吧,不一一引用)。《灵枢》中,很少提到圣人。但有一处即《灵枢·九宫八风》,引用《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的“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发挥很多:故圣人日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此之谓也。
风从南方来,名曰大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心,外在于脉,气主热。
风从西南方来,名曰谋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脾,外在于肌,其气主为弱。
风从西方来,名曰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肺,外在于皮肤,其气主为燥。
风从西北方来,名曰折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小肠,外在于手太阳脉,脉绝则溢,脉闭则结不通,善暴死。
风从北方来,名曰大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紧,外在于骨与肩背之膂筋,其气生为寒也。风从东北方来,名曰凶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大肠,外在于两胁腋骨下及肢节。
风从东方来,名曰婴儿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肝,外在于筋纽,其气主为身湿。
风从东南方来,名曰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胃,外在肌肉,其气主体重。此八风皆从其虚之乡来,乃能病人。
《素问》以内调五藏平衡为主。圣人避风,只是把“风”当外邪六淫之一。《灵枢》显然可以渲染了外风的风力。结合另一处《灵枢·玉版》提到“故圣人自治于未有形也,愚者遭其已成也”。逻辑上似乎在说圣人也特别怕风,但是偷偷自己扎针治好了,再大谈阴阳平衡之类。《灵枢》将经脉针灸治病。而《素问》明确治病在阴阳平衡,针灸如同按摩可以“养生”。《素问·刺法论篇》中说:“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养和神也。道贵常存,补神固根,精气不散,神守不分”。刺法可以令人精神不散,是圣人养生的方法。《素问·玉机真藏论篇》“可按若刺耳”,而且还“可按、可药、可浴”。《素问·调经论篇》按摩勿释,著针勿斥”。原来黄帝始终认为“刺法”和“按”“药”“浴”是差不多、都有用的小技。《灵枢?逆顺肥瘦》中有一句:“故匠人不能释尺寸而意短长,废绳墨而起平木也”。这是引用《素问?至真要大论》:“帝曰:《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而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奈何治?岐伯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显然语境明显倾向不同。《灵枢》强调作“匠人”,不能不依靠“绳墨”;而《素问》的语境是不能只看症状指标,要辩证,“逆从阴阳”,基于“道”(原理)。《灵枢》的思维与西医是一致的。惠子谓庄子日“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灵枢》实际上是如同惠子用“绳墨”讥讽庄子“大而无用”。原来中西医的论战始于《黄帝内经》。《中医的逻辑:周易与三螺旋》之一:年中医的发生、发展与回归作者:王济武
(未完待续)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