褥疮防治怎么预防和护理褥疮三

2017-8-1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向上滑动启阅)

致读者:

说起褥疮,可能很多人都没听过,自然很多人也认为这种疾病离我们应该很遥远,其实不然,在现代社会,褥疮的发生率已经居高不下。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因心脑血管疾病或者骨折突然卧床不起,由于子女的工作紧张繁忙和家庭的小型化,使每一个老年人不光缺乏足够的日常护理力量,更缺乏足够的护理知识,导致老人身上出现了褥疮。临床上常有这样的病例:一位老人因不慎跌倒而下肢骨折,卧床后由于家人不知道应该帮助他定时翻身,结果在骨折第二天,骶尾部便出现了褥疮,雪上加霜,使后续的治疗更为复杂,患者也更为痛苦。褥疮作为一个本可预防的并发症,却严重影响了整个康复过程,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如果没有足够的褥疮防治知识,谁又能保证这样的事情不会发生在自家老人甚至自己身上呢?

褥疮发生后,很多人对其治疗也缺乏足够的重视,“褥疮不就是蹭破了点皮吗?抹抹药就好了!”“得褥疮了还要用气垫床?那玩意太不舒服了!”“褥疮还需要手术?”诸如此类的话,我们经常听到。很多人以为褥疮只是表皮的损伤,却不知道它可以引起骨头的坏死;很多人以为褥疮抹抹药就能好,却不知道有时即使手术也很难治愈;很多人以为褥疮没什么大碍,却不知道它可能引起全身的感染,甚至危及生命......正是对褥疮认识的不足,导致人们对褥疮预防不到位,早期发现不及时,发现后不重视,治疗不规范,护理不得当,结果很多患者初次来门诊就诊时,已经出现多部位的深度褥疮,治疗难度大,治疗周期长,治疗费用高,有的甚至已经丧失治愈的机会,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褥疮,积极预防褥疮。

本文指导医院医院专门从事慢性伤口修复的临床医生,多年来在褥疮的临床诊疗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正是看到了褥疮给患者和家属带来的病痛折磨,以及沉重的经济、人力和心理负担,促使我们为大家科普褥疮的基本防护常识,让更多的人了解褥疮预防、诊断、治疗和护理的相关知识,造福更多的患者及家庭。

—医院医院创面修复中心

郝岱峰褚万立

预防第一步:风险评估

大多数褥疮是可以预防的,已经发生的褥疮也可以避免进一步加深,关键在于积极预防,正规护理。如何判断患者发生褥疮的概率,应该针对哪些因素预防呢?这需要借助于相应的量表进行风险评估,最常用的量表是Braden量表,该量表已在世界各国医疗机构广泛应用。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褥疮风险评估量表是对患者发生褥疮的危险因素作定性、定量的综合分析,预测褥疮风险,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降低褥疮的发生率。

分值越少,褥疮发生的危险性越高:轻度危险,(15~18分);中度危险,(13~14分);高度危险(≤12分)。

量表评分的标准①感知能力、

A.完全受限:对疼痛刺激无反应。

B.极度受限:对疼痛有反应,但只能通过呻吟、烦躁不安表示,不能用语言表达不舒适;或者是身体一半以上的部位对疼痛或不适感觉障碍。

C.轻度受限:对其讲话有反应,但不是所有时间都能用语言表达不舒适,或者有1~2个肢体对疼痛或不适感觉障碍。

D.没有损害:对其讲话有反应,无感觉障碍。

②潮湿程度

A.持续潮湿:每当移动患者或给患者翻身时,几乎总是看到皮肤被汗液、分泌物、尿液等浸湿。

B.常常潮湿:皮肤经常但不总是潮湿,床单至少每班更换一次。

C.偶尔潮湿:每天大概需要额外更换床单一次。

D.很少潮湿:皮肤通常是干的,床单按常规时间更换。

③活动能力

A.卧床:限制在床上。

B.坐椅子:行走严重受限或不能行走,不能耐受自身的体重或必须借助椅子、轮椅活动。

C.偶尔步行:白天在帮助或无须帮助的情况下偶尔走很短的一段路,大部分时间在床上或椅子上。

D.经常步行:每天至少2次室外行走,白天醒着时至少每2小时室内行走1次。

④移动能力

A.完全受限:在没有人帮助的情况下,患者完全不能改变身体或四肢的位置。

B.严重受限:偶尔能轻微移动身体或四肢的位置,但不能独立完成经常的或显著的躯体位置变动。

C.轻度受限:能独立、经常、轻微的改变躯体和四肢的位置。

D.不受限:可独立完成经常性的体位变换。

⑤营养摄取能力

A.严重不足:从来不能吃完一餐饭;很少能吃完所需食物的1/3;每天吃2份或以下的蛋白质(肉或乳制品);很少摄入液体;没有流质饮食;禁食或或静脉输液>5天。

B.可能不足:很少吃完一餐饭;一般仅吃所需食物的1/2;每天蛋白质摄入包括3份肉或乳制品;偶尔摄入较少量的流质或鼻饲饮食。

C.足够:可吃所需食物的一般以上;每日摄入4份肉类或乳制品等蛋白质;通过鼻饲或肠外营养的能量能够满足大部分营养需求。

D.非常好:每餐均能吃完或基本吃完;从不拒绝进食;每天吃4份或更多的肉类和乳制品;不需要其他食物补充。

⑥摩擦力和剪切力

A.有问题:患者需要协助才能移动;移动患者时不能完全抬空以不碰到床单;患者坐床上或椅子上经常向下滑动;肌肉痉挛、挛缩或躁动不安产生摩擦力。

B.有潜在问题:患者躯体移动乏力,需要一些帮助;移动患者时,皮肤会一定程度地接触床单、椅子、约束带或其他设施;在床上或椅子上大部分时间能保持良好的体位,但偶尔有向下滑动。

C.不存在问题:在床上或椅子里能够独立移动;移动时有足够的肌力完全抬举身体及肢体;在床上和椅子上都能保持良好的体位。

预防第二步:合适的减压设备

使用相应的减压设备可以预防褥疮,最常用的减压设备是床垫或坐垫。选择合适床垫或坐垫的最主要目的是合理分散外力,避免接触部位局部外力过大。合适的床垫或坐垫还可以改善患者的舒适度、睡眠质量和健康状态。

1

目前减压设备主要有两种

1

第一种是静态减压设备

如泡沫床垫、纤维填充床、空气填充床、凝胶床垫,这类设备通过增加接触面面积,最大程度地降低接触面压强。

2

第二种是动态减压设备

通过交替运动(使用可调节气囊、通过充气和放气来改变支撑面位置),使患者身体的着床部位不断变化,周期性地降低受压组织的压力,使该处组织的血运状态暂时改善。

左图:气垫床;右图:悬浮床

空气流动床(悬浮床)是动态减压设备的一种,其含有的陶瓷粉通过气流形成波浪,在床面和身体之间起中介作用,人躺在上面“悬浮”起来,可以持续的改变支撑体重的部位。

自动减压坐垫(“智能”坐垫)能够检测受压持续时间,受压部位温度、湿度等微环境,并发出预警信息告诉患者应该及时变换体位。

具有多体位座位(倾斜型、斜倚型和直立型)的人力或动力性轮椅能够通过调节将负荷分散。

2

如何选择减压设备?

能够保证按时翻身的无褥疮的患者,可以暂时使用普通床垫,但要保证足够的翻身频率。当患者存在褥疮或者因为生理原因不能进行翻身时,应考虑使用减压设备。

1

选择减压设备时,可以考虑其是否有特殊的功能,如控制温度或湿度的能力。

2

选择一种允许热量流通的坐垫,以尽可能降低臀部接触面的温度和湿度。

3

选择一种可拉伸、透气、蓬松的覆盖于坐垫顶部、且能够贴合身体轮廓的坐垫罩。

4

对于脊髓损伤患者,坐垫还应符合以下特性:贴合身体形态、压力分散均匀、高陷入或可减压;可维护适当的姿势,保持身体稳定性。

5

对于肥胖患者,要选择一个型号、体重规格都合适的病床,要足够支持起患者体重,床面足够宽,足以翻转患者而不会碰到床边的栏杆。

6

对于肥胖患者,使用足够宽敞牢靠的轮椅或座椅,以容纳患者腰身,承受患者体重。

7

不稳定脊柱骨折患者不应该使用交替充气床垫。

8

心脏情况不好的患者也要尽量避免使用交替充气床垫。

9

双侧截肢的患者很难在柔软或移动的床面上保持平衡,对患者自主性不利,可选用适当的静态减压设备。

3

使用减压设备的注意事项?

01静态减压设备必须符合身体的形状,从而使负载可分布在一个较大的面积,以此减少接触面压力。

02床垫、床罩必须与床架相配套。考虑床架对床垫的影响,实心的床架影响床垫的透气性,当有水汽凝结可导致细菌孳生。

03床垫的表面材料和床垫填充物必须紧密结合,否则,一旦出现吊床效应,会会使床垫丧失减压的功能。

图右就是吊床效应

04有些患者在开始使用气垫床时接受不了气垫床的声音,瘦小的患者会感觉到自己被淹没在床垫中,这些均影响睡眠。因此,应考虑到患者的感受及个体化需求。

05很多患者在开始使用交替充气设备时会感觉床面频繁移动,出现恶心、难以入睡的症状,一部分患者会很快适应,如最终难以适应可选用静态减压设备。

06坐位患者衣服对坐垫减压作用的影响也较大。以牛仔布为例,其不够舒服,而且在支撑部位通常会有厚厚的接缝和铆钉。因此,有弹性的运动服装要远远好于厚重材料的衣服。

07考虑穿着或垫用丝质面料,和棉质或棉类混纺面料相比,它的的剪切力与摩擦力更小。

08考虑在经常受到摩擦力与剪切力影响的骨隆突处(如足跟、骶尾部)使用聚氨酯泡沫敷料预防褥疮。如果预防性敷料破损、移位、松动或过湿,需要及时更换。

09天然羊皮垫可能有助于预防褥疮。

10环状减压设备如橡胶垫圈不宜使用,因为这会更明显的压迫垫圈下方的组织,阻断流向创面的血流,反而不利于褥疮预防。

不建议使用环形减压设备

11不要将热装置(如热水瓶、加热垫、电热毯)直接放在皮肤表面或压疮上。热会提高代谢率,导致出汗,并降低组织对压力的抵抗力。如果温度过高或接触时间过长,还会导致皮肤烫伤。

敬请







































皮肤病白癜风
白癜风中医

转载请注明:
http://www.rqzpg.com/jczd/156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