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丨鸡坏死性肠炎临床鉴别诊断

2016-12-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鸡的坏死性肠炎并不是一种新病,在平常解剖鸡的过程中会经常看到,但是有的兽医却一知半解,存在“模糊诊断,模糊用药”问题。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谈谈鸡的坏死性肠炎及诊断。1c?8`0s,S3~1N7

z(U一、病原坏死性肠炎的病原为A型或C型产气荚膜梭菌,该菌为革兰氏阳性菌。坏死性肠炎一般为散发,对育成鸡和产蛋鸡均能造成危害。;B1d-?2p:w7x8l%i9G#Z%E.M该病流行特点是产气荚膜梭菌主要存在于粪便、土壤、灰尘、污染的饲料和垫料中,以及长期不清洗的储水罐和输水管线中,当看到通往鸡舍白色的输水管道颜色发黑时,这样的管道已经被多种细菌、病原微生物污染了,其中就包含了产气荚膜梭菌。该菌在正常的动物肠道中广泛存在。该病为散发,无流行性。该病不分季节,雏鸡的自然发病日龄为2-6周龄,肉鸡发病日龄一般为2-5周龄,成年蛋鸡和肉种鸡也时有发生。$V#Z![4Y!\%k6G$d6Iu4]

%?5e二、症状_*

/o0r,j1_$_鸡感染产气荚膜梭菌后,病鸡冠髯苍白、精神不振、羽毛松乱逆立、食欲减退、拉稀便、肛门周围的羽毛常被污染,沾有黄褐色有时带有白色的稀粪,排出带有饲料颗粒样的粪便,有时混有黄色或橙色黏液(该症状与鸡感染艾美尔球虫的症状相同)。三、剖检病变#e$s8F;Y.p/q1.产气荚膜梭菌感染初期,病鸡十二指肠黏膜增厚肿胀,肠黏膜上覆盖一层厚厚的浅黄绿色纤维素性假膜,好像麸皮一样,易于剥离。1s*tW/j#p2.产气荚膜梭菌在肠腔内繁殖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气体,所以小肠中段有时表现出极度胀大,肠黏膜脱落,肠壁薄脆。需要注意的是,当产气荚膜梭菌与毒害艾美尔球虫混合感染时,既呈现肠道胀气,同时肠浆膜有深红色弥散性针尖样的出血点。%I)T3f$k$y/F3.肠道过料,肠腔内有大量未消化的浅黄色的饲料颗粒。小肠的中下段、回肠有时混有黄色或橙色黏液,这种病变是产气荚膜梭菌和巨型艾美尔球虫混合感染,俗称“肠毒综合征”。8M1_y!E{2T7G#Z%

4.产气荚膜梭菌感染的后期肠黏膜发生坏死,打开新鲜的病死鸡腹腔后,即可闻到一般疾病少有的尸体腐败的臭味。肠道表面呈污灰色、黑褐色或污黑、蓝绿色,肠黏膜脱落,严重者肠黏膜有一层致密的黑色伪膜,肠腔内有气泡或混有黑色糊状物,有腥臭味。;^9w6q,O#{5NM5.有的病例在十二指肠和空肠浆膜有许多深红色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分布不规则的似火柴头大小的出血斑点,像花布一样,剪开肠壁看到对应的肠黏膜呈现比较鲜艳的红色斑点。经常有人将上述病变误认为是新城疫,或者球虫、流感的病变。但是,不是所有的病例都会出现此病变,因而不具有特征性。7E*w4?:j6E7r!Sb:f5bC#

0~(};

:e+L四、诊断1.坏死性肠炎肠道出血斑点与新城疫的鉴别诊断$`/{9o0q;P2

*Q6h新城疫在肠道上的病变基本上是固定的4个位置。典型新城疫的肠道病变在十二指肠降部1/2处、卵黄蒂下2-5厘米处、盲肠端相对应的回肠有溃疡灶,严重者直肠黏膜有散在的针尖样出血点或溃疡灶。非典型新城疫的病变是在肠道的上述3个部位呈现隆起出血,直肠有点状或条状出血。4

7W2o)\4^_I2.坏死性肠炎肠道出血斑点与毒害艾美尔球虫的鉴别诊断w%UvC:

%x4D毒害艾美尔球虫主要危害十二指肠和小肠的中段,病变部位的肠段极度肿胀变粗,肠壁上有大量针尖样密密麻麻的出血点,肠腔内有大量稀的或凝固的血液。3.坏死性肠炎肠道出血斑点与流感的鉴别诊断*q1}4d#B};{)}6`u!A/DI)Z0I!S流感的典型病变为腺胃乳头有刮不完的灰白色分泌物,乳头基部出血、胰腺充血出血、卵巢卵泡充血出血、脚部鳞片下充血出血。常并发大肠杆菌、支原体、产气荚膜梭菌混合感染,故偶见流感的病例中肠壁呈现多量不规则的似火柴头大小出血斑点的病变,但不是禽流感特征性病变。需要注意的是,在以产气荚膜梭菌感染为主的病变中,胰腺的颜色正常为乳白色。

-------------------------------

胆汁酸---国家新饲料添加剂

提高日粮脂肪利用率;消除抗生素和非常规原料使用所产生的毒素、重金属和霉菌毒素等。减轻肝脏负担,保护肝胆健康。

幸福---绿色饲料原料认证产品

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提高免疫力。

-

--

网址:







































北京哪个医院有白癜风专科
北京哪里有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rqzpg.com/jczd/107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