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久坐当真要遭血栓,还有猝死风险记

2024/9/17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拉萨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z-aj.com/shenghuo/20220927/3559.html
<

春运拉开大幕

春节长假也将接踵而来

长途出行是少不了的

摄影肖雨杨

不过,在狭小的座位上一坐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不仅容易造成肌肉紧张,还可能形成血栓,甚至由此带来猝死风险。

医生特别提醒

长途游客即便是在座位上

也不要忘记动起来

为了让大家安全、健康回家过年

我们请来了

医院

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崔驰

崔驰说

“长途出行的过程中,久坐不动是很容易被忽略的一种危险行为。”

崔驰曾经就接诊一名40岁的女士,在12小时飞行回成都的过程中几乎没起身,着陆后刚站起来就晕厥了。

送医后才发现,该女士是腿部静脉栓塞后发生血栓脱落,血块随血液流至肺部,形成肺栓塞,险致窒息死亡。

血栓就是血凝块~

血栓性疾病就包括了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两大类,从收诊来看静脉血栓患者相较更多,约占总体的60%。其中,静脉血栓以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为常见,占其总体发病的80%以上,主要症状是肢体的肿胀和疼痛。

崔驰提醒,相较于动脉血栓,静脉血栓更容易被忽略,最可怕之处在于部分的静脉血栓早期没有任何症状,而一旦发病往往情况就异常凶险。

例如,静脉血栓如果突然脱落来到肺动脉处,将肺动脉严严实实地堵上,人会迅速死亡,其速度远远快于心梗。

不过,静脉血栓疾病虽可怕

但依然可以预防

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加运动锻炼能有效地减少血栓风险。

①如果长时间处于制动状态,如乘飞机、在办公室久坐等,应注意多伸展腿部,并且多在附近走动一下,这对于促进血液循环非常重要。

②尽早就医是治疗静脉血栓栓塞、防止猝死和减少血栓后遗症的关键,综合运用抗凝治疗、溶栓治疗等多种方式,可以显著降低血栓栓塞疾病的致死率。

这几类人群请注意

血栓容易盯上你!

有过血栓病史的人群

有过血栓病史的人再次得血栓的概率比较大,如果患者不注意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经常吸烟,生活不规律,过度劳累,就很可能导致血栓复发。

糖尿病人群

由于血糖增高,血液变粘稠,血小板聚集性增加,血流速度缓慢,使得血栓极易形成。

高血压人群

高血压人群因为长时间血压过高,导致血管内皮受损,是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之一。

吸烟人群

烟草中的尼古丁可使血管收缩,导致脑血流量减少,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增加血栓的发生概率。

吸烟久站、久坐、久卧人群

导致腿部肌肉收缩减少,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减慢,增加血栓发生概率;久站会导致小腿肌肉紧张,无法自主收缩,影响血液回流受阻,导致血栓发生。

长期服用避孕药的人群

大多避孕药含有雌激素,服用后导致凝血系统活性增强而纤溶系统活性减弱,增加血栓发生的可能性。

医生建议

血栓高危人群主动接受深静脉血栓的检查,如深静脉的超声检查等。

特别是家族有静脉血栓病史的,建议所有家属每年做一次检查。

血栓来临前

这些警示信号要注意

腹部疼痛

腹部疼痛除常规腹部疾病外,还需警惕是肠系膜动脉血栓的出现。很多人都对这个血栓信号并不重视,但若血栓情况真的比较严重,有可能需要进行肠道切除手术。

手脚发麻

出现血栓后,肢体动脉血液循环不畅,从而导致手脚发麻、发凉,甚至出现间接性跛行。

手脚肿胀

这是静脉血栓最常见信号,腿和手臂是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部位,当血栓阻挡了血液循环时,就可能形成肿胀。特别是久坐时,这种现象会尤其严重,有可能出现手脚发麻的并发症。

胸闷胸痛

当肺部血栓阻碍了通道气流出入时,肺叶就难以通过血液获得充足的氧分供应,从而出现胸闷胸痛的症状。

四肢动脉坏死5P征

四肢动脉血栓的典型信号,Pallor,肢体颜色苍白,后期则会出现肢体青紫、发黑坏死等;Pain,疼痛,主要是肢体针刺样的持续性疼痛;Pulselessness,无脉不就是肢体动脉搏动消失;Paresthesia,感觉异常,主要是肢体麻木乏力等;Paralysis,瘫痪,活动行走障碍。

长途出行记得定时动一动

医生建议,假期长途旅行或坐车、飞机回家的朋友在旅途中要注意每隔一段时间起身走动,长时间坐着最好不要超过两个小时;

如果条件不允许,无法行走,坐着时也可以尝试做踮脚或勾脚的动作,以可锻炼小腿肌肉,加速血液的循环与流通。

同时,可考虑着静脉弹力袜,预防血栓发生。

预防血栓,不能掉以轻心哦!

川报观察APP千万读者都在看

TOP1

TOP2

TOP3

原标题:《警惕!久坐当真要遭血栓,还有猝死风险!记住这几招保命!》

转载请注明:
http://www.rqzpg.com/jbyf/230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