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鸡坏死性肠炎与球虫病混合感染的诊治
2018-2-2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一、病原及流行情况。
坏死性肠炎的病原体为产气荚膜梭菌,主要引起鸡的散发性疾病,温暖潮湿季节多发,常见于雏鸡,以突然发病、急性死亡为特征;球虫病也多见于高温、高湿季节。所以高温、高湿是本病的诱因。另外饲养管理不当、密度过大和鸡舍通风不良均可促使本病的发生。
二、临床症状。
病鸡精神沉郁,食欲减退,贫血,逐渐消瘦,严重的全身瘫痪,两腿后伸趴地,部分鸡阵发性兴奋不安,有软颈出现,排黄绿色和西红柿样稀便,肛门周围被粪便污染。
三、剖检变化。
病变主要在回肠和空肠部分,肠粘膜增厚,附有疏松或致密的黄色或白喉样假膜,易于剥离;有的肠道充满黑色恶臭液体或血液,肠壁菲薄,有大量的粟粒大的出血点;有的肠壁浆膜层有密集的小出血斑。
四、实验室诊断。
1、球虫卵检查。
取病死鸡有出血点的肠管部分,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通过镜检可见到数量不等的球虫卵囊,卵囊呈无色或黄色,圆形或椭圆形,确诊为球虫感染。
2、涂片检查。
取肠粘膜刮取物制成涂片,革兰氏染色可见短粗的革兰氏阳性的大杆菌,两端钝圆、单个散在或成对存在,亦可见形成短链。瑞氏染色可见有明显的荚膜,无鞭毛,不能运动。
3、细菌培养。
无菌取病死鸡肝脏接种于血液琼脂平板,分别在有氧和厌氧条件下进行培养,37℃24小时后,有氧环境中的血液琼脂平板上无菌落生长;厌氧环境中的血液琼脂上形成圆形、光滑的菌落,直径2~4mm,周围有两条溶血环,内环完全溶血,外环不完全溶血。初步判断为魏氏梭菌。
4、药敏试验。
将菌落接种在血液琼脂平板上,进行纸片法药敏试验,37℃培养24小时,对抑菌圈大小进行测量比较。结果表明该细菌对新霉素、丁胺卡那、粘杆菌素高度敏感,对环丙沙星、强力霉素、阿奇霉素中度敏感,对阿莫西林、恩诺沙星、氟苯尼考、头孢噻肟、洛美沙星耐药。
通过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诊断,确定为坏死性肠炎与球虫病混合感染。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