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排毒,从肠计议
2016-9-2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肠道排毒,从肠计议
我们的肠道有十多米盘旋在腑腔上,如果每天进入食物不能及时排除,超过十二小时就会腐烂发酵,毒素被肠道吸收,脸色发暗,长痘痘,身体容易过敏,皮肤干痒,滋润肠道养肠,排除体内的毒素,恢复肠胃正常功能。
肠道知识
人的肠道有8-10米长,并千褶百皱,平均每隔3.5厘米就有一个弯折,人们即使每天都排泄,也总会有一些食物残渣滞留在肠道的褶皱内,它们在细菌的作用下干结、腐败、发酵,日积月累,这些食物残渣最终形成厚达5-7毫米,重达10-12斤的黑色、恶臭、有毒物质,并像锈一样粘连在肠壁上,它们慢慢侵蚀着我们的身体,人们习惯称之为宿便。宿便堆积在肠道内发酵、腐败,并不断产生各种毒素、毒气,造成肠内环境恶化、肠胃功能紊乱,既而引发内分泌失调、新陈代谢紊乱,还有可能引发各种病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肠道问题是万病之源。
宿便的危害
科学研究结果显示,人体的免疫系统逾50%是位于结肠。结肠一旦无法正常运作,体内的毒素就会经由其它管道(例如肾脏、皮肤及呼吸)而被排出体外,造成体臭、皮肤暗晦、皮肤过敏、发疹及色素斑等等问题。有些人以为肚腩的赘肉是由于发胖所致,其实,那是结肠内的毒素大量积结,因而造成腹部赘肉显视及体重增加。体内毒素过量累积也会加重肾脏和肝脏的负担,进而损及其它重要器官。长期体内不间断的恶性循环,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致癌物在体内累积,引发各种癌症。“死亡结局始于结肠”-Dr.BernardJensen的这句名言,正好说明了结肠清洁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宿便的表现
每天大便感觉还是有残留,或一周内连续3天以上不排大便
食物解决方案
多摄入富含食物纤维的杂粮、水、谷物、豆类、海藻类、苹果、酸奶、富含寡糖的食物.
咖啡灌肠
借助外力排宿便,肠道干净百病消,肠道干净,肺脏就干净,皮肤就好,肝脏解毒压力小。
大肠癌有何症状
大肠癌的症状和临床表现取决于肿瘤生长的部位、癌肿的大小及病期的早晚。我们可以大致将大肠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右半结肠,二是左半结肠,三是直肠。
右半结肠癌的特征
粪便在右半结肠时仍呈现半流动的稀糊状,如果出现阵发性腹痛,则常常是伴有梗阻症状,但右半结肠癌最常见的症状是贫血、腹块和腹痛,钡剂灌肠造影显示肠壁僵硬,充盈缺损。
左半结肠癌的特征
大便由稀糊状逐渐成为固体,因而由大便摩擦引起便血的情况在左半结肠癌病例中远较右半结肠癌病例多见。便血和肠梗阻是左半结肠癌的主要表现。
直肠癌的特征
直肠癌、乙状结肠癌约占大肠癌病人的70%以上,直肠癌亦占全部大肠癌病人的一半以上。便血占直肠癌的90%,多为鲜血和暗红色血液,与大便不混,系肿瘤坏死脱落形成溃疡面后的渗血。晚期病人可以出现贫血、浮肿、腹水,左锁骨上出现肿块,肝大及黄疸等症状。
发生的6大危险因素
饮食因素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红肉摄入、酗酒吸烟是大肠癌的主要发病因素。
肠道炎症慢性溃疡性结肠炎(Crohn病)者发病风险较正常人高4~20倍,全结肠炎发生大肠癌的风险是正常人的5~15倍。炎症累及范围、持续时间跟大肠癌发生的风险呈正相关。
大肠息肉肠息肉是引起肠癌的高危因素之一,直径越大的息肉,癌变几率越高,
遗传因素如遗传性结直肠癌综合征,以FAP和HNPCC最常见,前者典型为多发结肠腺瘤,还有直系家属中还有直肠癌患者,患大肠癌风险是正常人群的两倍以上。
手术损伤研究发现胆囊切除术后病人和输尿管乙状结肠吻合术后病人大肠癌发病率显著增加。
肢端肥大症肢端肥大症患者发生腺瘤性息肉和结直肠癌的风险增加。
哪些前期预警症状?
1、大便习惯改变,大便次数增多,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2、大便带血及粘液便;
3、大便形状变细、变形、排便费力;
4、时有排便感,却无大便解出,有里急后重的感觉;
5、腹部不适,隐痛或腹胀,症状持续存在,并有逐渐加重趋势;
6、原因不明的贫血或体重减轻;
7、腹部可摸到肿块,多见于右腹部,可推动。
哪些人群易患大肠
1、30岁至40岁以上有消化道症状者(尤其是便血、大便频数、黏液便及腹痛者);
2、生活在大肠癌的高发区成人,主要是大城市内的中老年人;
3、长期进高脂肪低纤维膳食者;
4、有大肠癌家族史者;肠息肉、长期结肠炎患者;
5、盆腔接受放射治疗者;
6、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运动减少者。
如何预防大肠癌?
1、平时要注意合理饮食,做到五谷杂粮、荤素搭配;
2、多食新鲜蔬菜、水果;
3、少吃油炸、油煎、腌制、熏制食物;
4、不吃霉变食品;
5、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
6、适当参加体育锻炼。
7、如果是高危人群要做好大肠癌筛查。
健康、养生、肌肤够白够嫩、驻颜有术、这些都不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