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听过肠子的静脉长血栓呢
2018-2-2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来源:三晋血管
我们常听说腿上的静脉长血栓,你是否听过肠子的静脉长血栓呢?人体内肠道的血液主要通过肠系膜上静脉和肠系膜下静脉回流,尤其以肠系膜上静脉最为重要,全部小肠及大部分结肠的血液回流都是通过肠系膜上静脉完成的。肠系膜上静脉里面一旦形成血栓就会导致肠道血液回流受阻,肠管瘀血水肿,进而动脉供血受到影响,严重者可导致肠管缺血坏死。患者最常见的首发症状是腹痛,其次还可以表现为腹胀、恶心、呕吐、便血等,不及时治疗死亡率可达40%。由于该疾病发病率较低,临床相对少见,且许多患者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所以容易误诊、漏诊。据统计肠系膜上静脉血栓患者的发病年龄多在45-60岁之间,男性略多于女性,在急性肠缺血中肠系膜上静脉血栓所占比例为6-9%,较低的发病率导致大家对其认识不足。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和肠系膜上动脉栓塞不同,肠系膜上动脉的血栓多为"外来户",即多由心脏内血栓脱落而来,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全部是土生土长的"原住民",即全部原位生成,所以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多见于房颤或合并有心脏瓣膜病的患者,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多见于门静脉高压、易栓症、肿瘤、腹腔感染、长期口服避孕药以及恶性血液病的患者。及时、有效的抗凝治疗可使患者的死亡率由40%降低到10%以下。所以,准确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是决定该疾病预后的重要因素。生化检查及腹部X线片对于对于诊断无太大帮助,腹部彩超不仅可显示增厚的肠壁及血管内血栓,还可协助排除其他外科急症,但准确率不如CT,且受操作者水平影响较大CTA检查诊断肠系膜上静脉血栓的准确率及特异性都较高,可达90%以上,可以看到血栓形成后导致的血管内低密度的充盈缺损以及水肿增厚的肠管,是目前临床诊断肠系膜上静脉血栓最常用的辅助检查方法造影检查仍是诊断肠系膜上静脉血栓的"金标准",可选择经肠系膜上动脉的间接造影或者经皮经肝穿刺门静脉的直接肠系膜上静脉造影,但由于创伤较大,一般不做为常规检查方法。一旦确诊为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首先要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肠外营养、解痉等措施。及时、有效的抗凝是治疗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可明显降低疾病死亡率,改善预后。溶栓治疗可及时清除部分血栓,降低血栓负荷,包括全身溶栓和导管溶栓,但是行溶栓治疗的患者要注意出血风险,尤其对于高龄或者合并有肝硬化的患者。导管溶栓又包括经肠系膜上动脉的间接溶栓和经皮经肝穿刺门静脉的直接溶栓。治疗期间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腹部体征变化,考虑有肠管坏死时要及时手术,切除坏死肠管,避免发生中毒性休克危及生命。患者自身的易栓倾向、肠管坏死切除以后导致的肠短综合症以及血栓复发是后期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的关键因素,所以对患者自身危险因素的控制以及足量、足疗程的抗凝治疗很重要。说到血栓大家都会想到肺栓塞,肠系膜上静脉血栓的患者会不会血栓脱落发生肺栓塞呢?
答:不会,由于肠系膜上静脉血回流入心之前先要经过肝脏的毛细血管网,所以正常情况下肠系膜上静脉内的血栓不会脱落至肺动脉发生肺栓塞,除非患者合并有下肢或其他部位的血栓。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患者有便血还可以抗凝吗?或者正在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出现便血需要停止抗凝吗?
答:有便血发生的患者也应该给予抗凝治疗,除非发生颅内出血。首先,抗凝治疗过程中要监测凝血功能;其次,肠系膜上静脉血栓患者发生便血一般是由于肠道黏膜坏死脱落导致的出血,一般不会导致大出血;最后,抗凝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死亡率。
记忆中,那些痛苦的面容,那些因为“腹痛”最终不得已,而被切除大段肠子的无奈,甚至,那些因为来得太晚,发生大面积肠坏死,即使开刀手术也无力回天最终逝去的生命.....总是触痛每一个血管外科医生的心,血栓疾病,其实可以发生在身体的很多部位,而每个部位的血栓病,都应该被预防、被认知、被及时治疗,医院血管外科将一如既往,力争用最优的技术,最温暖的关怀,在抗栓路上继续前行,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