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堵塞是什么样的体验中老年人必知早
2017-8-9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众所周知,血管堵塞是很危险的,对人体产生的危害很大。当血管堵塞发生在脑血管时,可使脑细胞坏死,造成脑梗、偏瘫、失语、昏迷,甚至猝死;而发生在冠状动脉时,可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者心跳骤停;发生在周围动脉血管中时,患者会出现下肢间歇性跛行、疼痛,甚至因坏疽而截肢;如血栓若堵在小肠、肾脏等部位,还可引发肠坏死、肾栓塞等。所以,防患于未然很重要!
七旬老人4处血管堵塞走不动路
江苏宝应县市民王老汉今年70多岁,近一个月来,他发现双腿乏力,走50米就腿疼,走不动路。到医院检查,医生发现王老汉全身多处血管病变,颈动脉、肾动脉、髂动脉、腿动脉等主要血管均出现重度狭窄甚至闭塞,最严重的地方达到99%阻塞!可以说,老人的病情极其危急,若拖延不治,堵塞的颈动脉随时会引发脑中风,后果不堪设想。
得知自己的病情,王老汉同意手术治疗。手术总共4个小时左右,一台手术解决了患者4处血管病变。据主治医生介绍,术中为王老汉闭塞的颈动脉进行内膜剥脱,从几乎堵死的血管中清扫出许多豆腐渣状“垃圾”。随后在狭窄的髂动脉和肾动脉均放置支架,髂动脉血流恢复正常后,下肢动脉的闭塞问题也就解决了。“可以说,手术把患者有主要几条堵住的血管都打通了。”手术后,王老汉的血压明显降低,从高压mmHg降到了-mmHg左右。目前,老人恢复良好。
中老年人血管为什么堵塞?
1、遗传原因
大量相关研究数据表明,中老年人有相当一部分人得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为遗传。尤其是45岁左右的中老年男性,家族有高血压或者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史的,或者直系亲属有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肺心病等,更容易患心脑血管疾病。
2、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造成人体内血管堵塞的头号元凶。相关数据显示,因动脉粥样硬化造成人体内血管疾病占据比重为78%左右。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有糖尿病、低HDL血症、高胆固醇血症、高血脂、高血压等。
3、生活习惯
不良的生活习惯也是导致出现血管堵塞情况的主要因素之一。比如酗酒、吸烟,不注重运动锻炼,抑或长期情绪抑郁、心情不畅、精神紧张、从事高强度脑力劳动等都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以有4处血管堵塞的王老汉为例,据其家属说,王老汉一直有喝酒抽烟的习惯,可以说是“无酒不欢”,每天抽烟也多达2-3包,而且他特别爱吃老鹅和红烧肉,顿顿不离荤。同时,王老汉还有打麻将的爱好,甚至通宵搓麻。而打麻将时,老人情绪往往较为激动。
这五个迹象预示血管堵塞!
1、血压异常
人体的理想血压是80-mmHg。血压突然持续升高到/mmHg的时候,是发生脑血管堵塞的前兆,血压突然下降到80/50mmHg以下,是形成脑血栓的前兆。
2、头痛头晕思维混乱
血管血栓会造成思维混乱的表现,突发的头痛,抽搐,昏迷,嗜睡等,或者因咳嗽用力而加重的头痛等,都是脑血管堵塞的前兆。
3、打哈欠连连
不停的打哈欠是缺血性脑血栓的典型信号,脑血管堵塞形成血栓,血栓会让血液供给变慢,大多数脑血栓都有这个症状。
4、腿脚怕冷足部脉搏减弱
脚是人体的末梢,血管出现问题,往往脚最先有感觉。一是腿脚怕冷,走路时腿容易酸痛。
5、手、腿肿胀
不明原因的手或者腿的水肿,这种情况应警惕深静脉血栓在四肢的生成,尤其是还发现四肢的静脉变得更显眼更大,水肿伴有疼痛时,更不可忽视。另外,不明原因的多次鼻子的大量出血,且伴随着眼底出现血丝,尿中带血,这应考虑脑血管堵塞的信号。
中老年人如何预防血管堵塞?
血管堵塞是中老年人较为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针对这种慢性疾病,通常我们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预防与治疗。针对已经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中老年患者需要积极采取治疗措施,同时进行防治措施,以免复发。
针对早期发现患病苗头但却并无较为明显症状的患者需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加以干预,以防疾病继续加深;针对健康人群,需要控制危险因素,以预防疾病。大量临床经验表明,导致中老年人易发心血管疾病的病因多与日常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有关。
1、加强运动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也在逐渐下降,适当加强运动,有助于强身健体,增加心肌供氧,加快血液循环,改善微血管痉挛,提高大动脉的顺应性,降血脂、血压,有效缓减血管堵塞情况,相较于医药疗法,更加绿色健康,能有效预防血管堵塞。
2、规范生活习惯
强健的体魄80%来源于良好的生活习惯。好的生活习惯能够确保我们身心健康,提高免疫力。中老年人因吸收消化代谢功能降低,在生活饮食上更加应该注意,平常应该少量多餐,饮食中尽量多添加一些优质蛋白和蔬菜瓜果,以容易消化、低胆固醇、低盐、低脂、清淡饮食为主。尽量少吃刺激性的事物,戒酒戒烟,或者饮酒适度。与此同时,也要注意日常休息、作息规律,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早睡早起,增强身体抵抗力。
3、合理指导用药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项机体功能均呈下降趋势,尤其是中老年人,由于脏器功能的不断减退,对药物的吸收、代谢与排泄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不仅如此,对服药产生的不良反应与敏感性也会大大增强,因此,在药物服用方面需要采取合理的指导措施。近年来,天然无毒副作用的药用真菌成为防治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方式,例如白桦茸。白桦茸中的腺类物质可显著降低血清和肝中胆固醇和血脂的含量,抑制血小板聚集、软化血管,增进血液的携氧量;三萜类物质能有效地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调节血脂、镇痛、解毒、抗过敏,提高血液供氧能力。
4、心理疏导
大量临床实验表明,中老年人患有心血管疾病或者影响治疗情况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为心情抑郁。众所周知,情绪影响疾病的治疗进展。因机体功能的衰退,中老年病人的抵抗力也在逐渐下降,身体上的病痛经常会对情绪造成极大的影响,使得兴致不高、情绪悲观、抑郁消极。这些负面情绪在心里面积攒多了不仅会引发疾病复发,还会阻碍疾病的治疗进程,影响治愈率。因此,患者家属与医护人员要及时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掌握患者的情绪变化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通过给病患讲解血管疾病的患病原因、影响病情的因素、治疗方式等提高患者对自身心脑血管疾病的认知,增强治疗信心,主动配合治疗。
5、定期检查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定期检查相当重要。通过检查血糖、血液粘稠度、血胆固醇、血脂血压等可以初步判断是否患有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进而确定是否患有血管疾病。以便早发现,早治疗。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血管也在不断老化,中老年人至少每年都应该检查一次,并注意自我保健。一旦发病要及时治疗,尽量降低或者减少心脑血管疾病恶性事件的发生。
欲知产品更多详情请拨打--或-!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