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娃小肠坏死,祸因竟是奶奶和它这4

2016-11-3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广东报道》

———————————

  3岁的小姑娘吃饭时被奶奶逗得哈哈大笑,误吞下一枚枣核!第二天,孩子高烧39度,直喊肚子疼。医生检查发现,枣核竟然将小姑娘的小肠刺穿!

  吃饭不能逗孩子笑!吃饭不能逗孩子笑!吃饭不能逗孩子笑!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枣核非常坚硬,中间粗两端尖,很容易刺伤肠管,引起肠管炎症,严重时引起肠穿孔。”医生说,如果孩子不小心误吞枣核,家长一定不能大意。如果出现了腹痛、腹胀、精神差、食欲下降、喜欢哭闹等症状,医院就诊。作为家长,在给小孩吃枣前,最好先将枣核剔除。

  近年来,因为逗笑喂食而导致孩子吞入异物的事件屡见不鲜,在心痛的同时,再次提醒各位家长给孩子喂食东西时一定要小心,因为连接小儿气管与食道的会厌软骨未发育成熟,功能尚不健全。当宝宝口中含着食物说话或者大笑时,很容易导致气管异物。

  万幸孩子已经脱离危险,下面的杀手榜必得学习——

4种日常习惯不可有!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小姑娘的惨痛教训提醒我们特别注意下面4种日常习惯!可能举手之间,大人的无心之举已经将孩子置于险境……

1、给宝宝吃花生、瓜子、果冻等食物

  果冻、瓜子和花生这些食物体积较小,是很容易噎到孩子的,一定要阻止孩子往嘴里抛食物。在食物选择上,避开高卡喉风险的食物,葡萄等又大又软的食物应切成小块食用,如果孩子实在嘴馋,可以先将食物弄碎后再给幼儿食用。

2、宝宝吃饭时大哭或大笑

  吃有吃相,如果宝宝在吃饭的时候被逗笑,食物就容易从咽门掉进气管里卡住。家长千万不要“饭桌教子”,追着孩子喂饭,或者为了让宝宝张嘴吃饭,逗孩子笑!孩子吃饭时,最好让孩子安静地吃饭,千万不要刺激或惊吓孩子。

3、宝宝一边吃饭一边玩耍

  如果孩子玩的时候如果嘴里含着食物,很容易发生食物误入气管的情况,轻者出现剧烈的呛咳,重者可能导致窒息。另外,孩子叼着小勺跑来跑去时如果摔倒,小勺可能会刺伤宝贝的口腔或咽喉。

4、细小物品没有摆放好

  一些能放进孩子嘴里的物品如果没有放好,就容易被孩子当作食物拿来吃。如果宝宝吞下圆滑的小物品还能随大便排出,但如遇到尖锐物品就容易卡在食道或消化道内,只能通过手术取出,情况严重时还会危及生命。

孩子噎住后千万别轻易喂水

  孩子吃了馒头、花生、黄豆等食物之后被噎住,如果选择用水来缓解,这些食物遇水后发胀,不仅更加难以咽下去,还会堵住喉咙,继而引发窒息。

  此外,呛住了也不要轻易喝水,因为这样只会加重并引起呛咳,如果不小心呛进肺里,还会引发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

被鱼骨卡住,不建议吞食东西

  首先,可以让孩子张开嘴巴,大人用手电筒等观察鱼刺的位置,如果张开嘴就能看得见鱼刺,在固定孩子嘴巴的前提下,大人可用筷子或镊子夹出来。

  如果确认鱼刺较小,大人可用干净的手指或筷子伸进嘴里压住舌根部,使孩子恶心呕吐,最好能大吐,把吃进去的东西吐出来,小鱼刺也就随食物一起出来了。

  如果不清楚鱼刺的大小,或者知道鱼刺很大,大人千万不能让孩子吞食东西,也不能盲目让孩子呕吐,医院,让医生处理。盲目吞食或驱吐可能让鱼刺刺破孩子的咽喉和食管,造成更大的伤害!

  最后,提醒各位家长:孩子吃任何东西之后,若出现剧烈呛咳,不管以后有没有任何症状,医院就医,不要抱有侥幸心理;另外,一定要保持镇静,不要慌张,尽量让孩子保持安静!

往期回顾

往期精彩内容回顾(可点击蓝色字体查看):

◆律师说

预防青少年犯罪,要主动出击!

新版“土豪金”遇大麻烦啦,竟然花不出去!

“太坑啦!”流量不清零后消耗更多?

二孩全面放开,哪些法律问题需注意?

造吗?“低价旅游”,游客要担责啦!

法学教授被“短信诈骗”,律师教您如何防骗

专车,究竟该不该合法?

中小学校园暴力负刑事责任,谁来负?

中国传媒大学李斯达为何杀人?

租女友强奸致怀孕——律师说:“不违法”属同居?

婚姻和财产那些事——婚后奶茶妹妹喝得起奶茶吗?

民间借贷年利率高于24%,将不受法律保护!

◆壹健康

重视心脏疾病,呵护身体健康(下)

重视心脏疾病,呵护身体健康(上)

定期口腔检查,远离口腔疾病

白露时节,如何拥有像明星一样的好皮肤

“假期综合症”,三招准管用

开学季“假期综合症”——我们有“药”,你敢吃吗?

不要乱贴秋膘,看看养生该吃什么

冰箱这么脏!“冰箱性肠胃炎”怎么破?

GDTV广东报道

广东报道

《广东报道》官方







































YaYa医师原创摆脱神经衰弱症需要
脚气脚痒用它泡屡试屡爽

转载请注明:
http://www.rqzpg.com/jbjj/106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