鹌鹑坏死性肠炎与球虫病混合感染的诊治
2018-3-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1、病原及流行情况
坏死性肠炎的病原体为产气荚膜梭菌,主要引起鹌鹑的散发性疾病,温暖潮湿季节多发,常见于幼龄鹌鹑,以突然发病、急性死亡为特征。球虫病也多见于高温、高湿季节。所以气温高、湿度大是本病的诱因。另外饲养管理不当、密度过大和鹌鹑舍通风不良等均可促进本病的发生。
2、症状
发病鹌鹑精神沉郁,羽毛松乱,翅下垂,眼半闭,缩颈呆立或挤成一堆。食欲减退或不食,嗉囊充满液体,拉稀,粪便呈黄绿色、黄白色、暗红色,似西红柿样粪便,严重时呈煤焦油样,混有肠粘膜组织,部分病例肛门周围被粪便沾污。有的排内含泡沫的金黄色稀粪,排出粪便呈竹节状。明显贫血,慢性消瘦,严重的全身瘫痪,两腿后伸趴地,吱吱乱叫,部分鹌鹑阵发性兴奋不安、狂奔,夜间有软颈出现。后期两翅下垂、共济失调、昏睡,死前尖叫数声,死后腹部向上,两腿后伸,有时可见坏疽性皮炎。
3、剖检变化
死亡鹌鹑嗉囊空虚或充满液体,十二指肠和空肠可见严重膨胀,有时波及整个肠道。肠道扩张,内充满气体和暗色恶臭液体,肠壁有的部位粘膜脱落而变薄,有的部位覆盖一层绿色或褐色的类白喉样假膜而增厚,易于剥离。肠壁上有坏死灶,有的坏死灶凹陷到粘膜基层,有的坏死灶引起肠壁穿孔,形成腹膜炎及肠粘连小肠中段气胀,粗细达2倍以上,肠道内含有大量血液、粘液,粘膜上有无数粟粒大的出血点和灰白色病灶。盲肠肿大,肠壁变薄,内有大量粘稠或稀薄血液,严重时呈现煤焦油样。肝脏肿大、瘀血、有出血点,心脏表面有突出的芝麻大黄白色砂粒状结节。有的病例肌肉苍白,并有出血点。
4、实验室诊断
4.1取有典型症状的病鹌鹑新鲜粪便或病死鹌鹑肠管病变部刮屑物2-5g,加入少量饱和盐水,用玻棒将粪便捣成糊状,然后添加饱和盐水,其量约为粪便的10-20倍,充分搅拌,用两层纱布滤过,将滤液装入水平放置的直径约1cm的小瓶内,使液面稍凸出于瓶口。10分钟后用清洁无油脂的盖玻片平平地接触瓶顶的液面,立即提起盖在载玻片上镜检,可见到数量不等的球虫卵囊,卵囊呈无色或黄色,圆形或椭圆形,有两层轮廓的卵囊壁。
4.2取死亡鹌鹑肠粘膜刮取物制成涂片,革兰氏染色可见短粗的革兰氏阳性的大杆菌,两端钝圆、单个散在或成对存在,亦可见形成短链。瑞氏染色可见有明显的荚膜,无鞭毛,不能运动。
4.3取病料直接接种血液琼脂板,在有氧和无氧两种条件进行培养,37℃24h后,有氧环境中的血琼脂板上无菌落生长,无氧环境中的血琼脂板上有直径2-5mm、圆形光滑、边缘整齐、不透明的白色菌落。有明显的双重溶血区,内环完全溶血而透明,外环较暗。
4.4取小肠后段内容物滤液两份,一份加热70℃30min,一份不加热,同时给小白鼠静脉注射,每只0.3ml,注射加热滤液的小白鼠健在,而注射不加热的小白鼠死亡,证明肠内容物中含有毒素。将死亡的小白鼠放37℃温箱中,经过3-5h,剖检可见到气泡肝。
通过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及实验室诊断,确定为坏死性肠炎与球虫病的并发。
5、防治
5.1加强饲养管理,搞好鹌鹑舍的清洁卫生,并定期使用有机氯和碘制剂进行消毒。进雏前10-15d将鹌鹑舍内灰尘、垃圾、杂物、器械,清扫、水洗干净,所有用具在太阳光下曝晒2-3d,然后用3%-5%火碱水消毒,鹌鹑舍按正规薰蒸消毒方法进行。将垫料、鹌鹑粪堆积发酵,利用堆肥发酵产生的热和氨气完全杀死鹌鹑粪中的卵囊和病原微生物。提供适宜的环境温度和湿度,切忌忽高忽低。保持适宜的密度,及时扩群,避免拥挤,进行适量的通风。
5.2在本病的高发季节4-9月份,有计划地使用青霉素、氯霉素、杆菌肽、四环素等抗生素预防坏死性肠炎,在饲料中加入低于正常用药浓度的抗球虫药连用6-14周,使在不发病、不致死的情况下产生对球虫的足够的免疫力。
5.3治疗措施:(1)发病鹌鹑全群用丁胺卡那霉素按每只鹌鹑-IU饮水,每日2次,连饮5天。重症鹌鹑肌注链霉素每只IU,每日2次,连用5天。ppm抗球虫药球痢灵拌料,连用5d。(2)清瘟止泻散拌料,连用5d。(3)为减轻肠道出血,修复肠粘膜,在饲料中加入维生素K3、鱼肝油粉、电解多维、复合维生素、赐益等,连用5-7天。
文字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大中华见解。如果您认为本文涉及侵权,请作者尽快与我们联系。
育好雏就用安保来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