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道春捂秋冻但身体这3个地方千万不能乱
2017-3-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医院订阅哦!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
入秋后一天比一天凉了
有人遵循“春捂秋冻”
反而被冻出了毛病
其实祖先说的“冻”
也是有尺度的!!!
今天小北就来教教大家
如何才能“冻出健康”!
辽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刘文华说,火气比较重,阳性旺的人可以稍微冻一下,本身就阳气虚、怕冷,这样的人就要适当的增加衣服了。
几类慢性病不合适“秋冻”心血管疾病
深秋气温变化大,温差、风速、大气压都处于较大的波动状态,会使人的皮肤、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大,导致血压升高,也会引起血液黏稠度增高,严重时还会导致冠心病患者发生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症状,甚至还会使血管脆裂发生中风,引起偏瘫,危及生命。因此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人不宜秋冻,也不要长时间逆风行走。
慢性肺病患者
一般情况下,日照温度在15-20时,不必穿得太厚,但真正到了接近初冬时,就要及时添衣。对于有慢性肺病的患者,切不可“秋冻”。这类病人,身体虚弱,寒邪易乘虚而入,造成气管、支气管等痉挛,从而诱发气管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的发作或加重。
胃肠病患者
患有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性溃疡等胃肠病的老人,还应小心对待“秋冻”。一般自秋季至次年早春,都是溃疡易发季节。所以,秋凉时节,有胃病的老人应注意保暖,一旦有疾病复发的征兆,应及时服药治疗。中老年人秋季注意腰腹保暖,能保护胃、脾、肠,预防消化不良和拉肚子。
糖尿病患者
秋季温差变化大,“秋冻”容易感冒,同时糖尿病患者局部供血较差,易引起组织坏死和糖尿病足等并发症,加上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常常伴发,冷空气刺激更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此外,患者受到冷空气刺激,发生血管痉挛,会导致微循环障碍,容易引起组织坏死和糖尿病足。
关节病患者
中老年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关节类疾病,注意“秋冻”要适度,不能随便冻。同时,要加强一些重要部位的保护,如头、胸、腹、足、颈、肩、腰、膝关节等。背心与心肺相通,背心一旦受凉就会导致肺寒,引起感冒咳嗽等症状。
4个部位要捂好腹部
腹部有很多重要经脉,一旦受凉会引起腹部气血瘀滞不通。特别是有胃病史的人更要加以注意。下腹受凉对女性伤害大,容易诱发痛经和月经不调等,经期妇女尤其要加以重视。刘医生表示,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穿露脐装、低腰裤,这样无疑增加了腹部受风的危险。
双脚
刘医生说,由于双脚距离心脏最远,血液流经的“路程”最长,如果脚部受寒,会导致全身血液供应不足,甚至脏器功能受损。日常可以用热水泡脚,补阳气增加血液循环,防止寒气侵入。
脖子
刘医生说,每到秋天很多人会觉得头痛不适,容易伤风感冒,这其实都是颈部受凉导致的!这个部位受凉,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
肩膀
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相对比较脆弱,容易受伤。
新北方健康道提醒您:
1、入秋后天气转凉,颈部、腹部、双脚要注意保暖;
2、寒性体质、怕冷的人群,可以用牛羊肉炖汤喝,少吃螃蟹、西瓜等寒凉的食物;
3、阳气偏盛、易上火的人群,应该少吃葱、姜、蒜,适当吃些梨、银耳可以降火润燥。
觉得小北的提醒实用不戳戳大拇指告诉我吧这里是新北方,用新闻力量北京的医院治疗白癜风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哪家好